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以车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为例,阐述了研究生企业工作站的功能和优势,提出了做好研究生企业工作站建设和基于工作站开展研究生培养的新的思路和方法。改革和创新研究生企业工作站培养模式,必将促进这一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有效运用和健康发展,使之在车辆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发挥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2.
校企联合培养是提高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模式,是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针对这一典型模式,文章联系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政策,分析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发展现状,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探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未来的建设方向。在实际工作中,建立校企联合培养长效机制,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3.
测绘工程领域被定为"教育部首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领域"之一。山东科技大学测绘学院以此改革试点为契机,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建立了校企联合培养基地,构建了有特色的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采取"请进来带回去"的办法较好地解决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工程实践问题,完善了"双导师制"。结果证明,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实现了学校、企业和研究生的三方共赢,解决了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的差别培养问题,保证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4.
当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面临的关键问题是加强实践能力训练,因而各高校纷纷建立了大量校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但目前普遍存在着企业与学校联系不紧密、企业实际参与度不高、学生实习流于形式等问题。如何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并且以企业的评价标准来引导提升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达到高校人才培养适应企业社会需求的目的,是当前研究生教育改革中一个热点和  相似文献   

5.
结合高校产教融合培养研究生存在的利益共同体目标追求迥异、支撑载体缺失、长效机制缺乏等共性问题,武汉理工大学通过建立多元主体利益共同体、打造产教融合支撑平台、构建运行机制进行制度设计,探索了校企协同遴选优秀人才、校企合作优化培养方案、校企联动实施双向选择、校企联合实行双师指导、校企互动强化学生管理、校企协作创新质量评价的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认为深化产教融合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扩大教育规模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现实选择,探索有效模式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未来期待。  相似文献   

6.
以南华大学2016-2020年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状况为依据,通过就业率、就业行业分布、专业与职业匹配度等情况,结合就业质量反馈和调查,分析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通过专业学位研究生分类培养、完善双导师制、校企联合培养、建立就业与需求的动态反馈机制等综合路径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分析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面向用户的控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实践培养模式,从培养方案设置、课程体系构建、实践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培养过程管理四个方面进行阐述。通过校企联合培养,以工程实际问题为牵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创新有机结合,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满足用户方对具有一定创新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鉴于我国传统研究生培养模式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本文提出了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校企联合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由企业提出课题,研究生在企业导师指导下进行课题研究。全面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正为了大力培养适应水利水电行业和国家(尤其是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水利工程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水利工程专业积极探索和创新水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打造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有机结合的水利水电工程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提出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改革工作,与企业人事部门协作,优选企业导师,并制定企业导师管理办法,积极探索校企联合  相似文献   

10.
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对于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为实现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及“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本研究以“宁波大学—天台县”实践模式为例,通过企业搭建培养基地,高校提供创新人才与技术,政府提供政策支持,探索“校—县—企合作”模式下研究生培养机制。最终,该模式初步实现了高校、县域政府、企业与研究生培养的多赢目标,为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与就业能力提升以及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1.
本论文介绍了桂林医学院药学专业硕士在实施校企战略联盟的过程中大力推进药学专业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做法,开发建设联合培养药学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以及优化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质量评价体系。以校企联合为研究视角,对桂林医学院药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及模式进行了阐述和研究,旨在提出符合我校药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2.
董浩存  吕向文  张宏远 《文教资料》2021,(1):140-141,161
实践基地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学校与企业联合建设才能得到高质量的实践基地。学校与企业合作建设实践基地的模式,影响基地的实践实训质量,以及基地的长效性、稳定性和规范性等。本文对在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实践中遇到的三种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了分析,有助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构建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基地建设校企合作模式,充分发挥实践基地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专业学位研究生已经成为研究生培养的主要模式,而地方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小、数量少,如何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大连交通大学软件学院为例,从培养方案制定、校企培养基地建设、项目切入、联合实验室建设、竞赛等多个角度,阐述校企联合培养的工作思路和多种做法,实现了"服务于地方经济、服务于轨道交通行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4.
自2016年9月起,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将依据国家要求,实行统一的招生和培养政策。如何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尤其是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质量是新形势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需不断探索的重要问题。本文以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为例,从培养、管理等方面展开探讨,希望能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培养出在信息技术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科技、管理及教育等方面的创新型领军人才,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及技术资源保证。  相似文献   

15.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主渠道,是主动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路径,办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对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具有重大意义。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合肥工业大学以培养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目标,探索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两融合、三并用、六协同”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说明了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状况,分析了现有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从培养定位、招生范围,考核方式、课程设置、师资建设、校企联合、导师培养、论文评审、奖学金设置、评价体系等方面对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分椿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正处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改革期,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对于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质、实现社会优质教育资源互补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所处的大环境,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创新实践基地的有效模式和培养机制,研究成果可为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8.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战略。按照教育部先期提出的硕士研究生从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的要求,依托高校学科特色优势和校企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建立了多学科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在分析掌握企业科技创新和人才需求计划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强化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工程实践环节,探索并形成了管理保障机制,达到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并为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政策制定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9.
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问题,研究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创新教育方法,探讨了校企结合的"1+2"培养模式(即1年学校学习,2年企业学习);提出了企业学习"三段式"培养模式,并应用于机械工程领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取得了良好效果,实现了兼有学术性与职业性的培养目标,为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分析台湾地区产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特色,台湾地区产业硕士研究生以培养企业发展急需的高科技人才为目标,依托政府、高校、企业等多方共赢紧密结合的培养机制,通过深度产学合作培养研究生的学术能力、研发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成效显著。这给大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带来以下几点启示: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找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定位;改革招生制度,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吸引力;开展联合培养,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建立理论与实践兼顾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