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邓鹏 《思想教育研究》2020,(11):148-152
红色文化是高校实现网络育人、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文化资源。高校要充分认识红色文化网络育人话语转型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深挖话语转型对红色文化网络育人的价值,在坚持"移动为先、内容为王、创新为要"基础上,推动红色文化在网络空间实现从历史文本话语向现实网络话语,从传统叙事话语向传播正能量的"二次元"叙事话语,从传统媒介话语向网络社交媒介话语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2.
3.
文化的发展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社会的现代化建设和发展对于先进文化具有促进作用,而先进文化对于社会现代化建设具有能动性作用。本文分析了当前社会建设视域下先进文化的重要性,从先进文化本身的导引特性方面分析了先进文化对于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能动性。从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两个重要方面,分析其对于先进文化的决定性作用,并对探究二者关系的意义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治理与社会发展不同步、不协调的问题日益凸显,创新社会管理迫在眉睫.红色文化无疑可以为这种创新提供丰富的营养,这可以表现为:以爱国主义精神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以为民谋利的宗旨保障和改进民生;以首创精神推动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5.
社会责任感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重要作用,红色文化对培育公民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价值。当前我国公民社会责任感有弱化趋势,红色文化以革命精神为核心,包含了崇高的理想信念、对自由平等的追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三个主要成分,在培育社会责任感上具有优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致。通过使红色文化进入校园、融入社会、贴入家庭,构建校园、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实施路径,促进红色文化在公民社会责任感培育中的价值实现。  相似文献   

6.
杜建君 《成才之路》2023,(32):29-32
红色文化是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人民群众与先进分子,通过共同努力形成的先进文化。在红色文化的积极影响下,我国逐步实现了发展和创新,在此过程中红色文化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吸收,并在马列主义的指导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革命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历史文化内涵,是宝贵的育人资源。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有助于引领学生形成主流意识形态、推动学生树立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思政教育温度、拓展实践活动。高校应努力探索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有效路径,借助红色文化进一步强化思政教育“明理、增信、崇德、力行”的功能,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7.
大别山红色文化的形成是多元文化间相互碰撞、融合的结果,大别山红色文化在其形变的过程中,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而又深刻的影响。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成立80周年之际,必然掀起大别山红色文化传承的新高潮。为此,在理论上,必须准确把握大别山红色文化的性质与内涵;在实践上,必须明确具体的传承措施。  相似文献   

8.
红色文化的文化发生学考察:以沂蒙红色文化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色文化的发生、发展.在长时段的宏观历史叙事中被描述成同一模式。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红色文化的发生、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革命意志楔入不同革命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的结果.因此红色文化是整体性特征与区域独特性的统一。在此意义上,才诞生了中国红色文化的不同形态——井冈山文化、苏区文化、延安文化、沂蒙红色文化等等。以沂蒙红色文化为个案,认真考察沂蒙红色文化的发生学机制,可以对沂蒙红色文化的发生根源、发生基础、发展过程进行探讨,以深化目前学界关于红色文化研究的视角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红色基因作为红色文化的遗传密码,是推动时代青年大学生践行爱国主义的力量源泉,具有很强的无产阶级性、民族性和科学性。将红色基因融入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能够丰富青年大学生爱国观教育内容、创新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延伸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效果,对于培植青年大学生爱国情怀产生重要意义。红色基因融入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加强红色文化育人,拓宽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发挥活动育人功效,丰富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强化媒体宣传作用,创新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载体;落实实践育人功能,提升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10.
红色是一种信仰,红色文化是一种崇高的信念文化。中华民族复兴需要红色精神,强国梦的实现离不开红色文化的传承,当代少年儿童尤其需要红色文化的滋养。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应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通过课程建设、实践体验和活动组织,突出班级文化建设的系列化、特色化和多元化。  相似文献   

11.
张莹  赵向阳 《成才之路》2023,(33):29-32
河南是中国革命的发祥地之一,具有浓厚的革命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将河南的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中,对于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具有更实质性的意义。文章在综合分析国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高校思政课融入红色文化资源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将河南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具体路径和策略,旨在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和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2.
历史虚无主义在大学校园渗透传播出现了一些新动向,对大学生的精神信仰、历史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在深入分析和把握其危害性和新动向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措施,探索治理策略。从顶层设计的精准谋划、唯物史观教育内容的精准供给、教育方法的精准滴灌、前沿技术的精准服务入手,守住“压舱石”,把牢“定盘星”,找准“驱动轮”,打造“助推器”,将精准思维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探索运用精准思政科学有效地开展精准育人活动,在“精”与“准”有机统一的过程中实现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精准治理。  相似文献   

13.
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第一个新文化形态。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红色文化主要以"红色资源"的形态表现出来。红色文化具有包容性、时代性和稀缺性的基本特征。红色文化从区域文化到全国文化、从边缘文化到主流文化的发展历程,与20世纪以来中国革命、改革、建设的社会变迁历程恰相吻合。努力推进红色文化的时代化与大众化,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作用,是新世纪新时代赋予的伟大使命。  相似文献   

14.
任何文化都离不开传播。没有传播,文化的传承就是不现实的事情。传播的内容不能离开文化,离开文化的传播,就失去了精髓,没有了内涵,势必变得肤浅、表面和世俗。因此,将这两方面共同研究,研究整合过程是具有相当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德孝文化随着时代变迁出现了多次变化,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对于德孝文化的认识日益加深,并且它和社会治理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思想,引导全国人民在坚持改革创新的基础上,有效融入传统美德,将传统美德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过程中。通过研究德孝文化和社会治理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推动德孝文化对社会治理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旅游文化既是人类固有文化在旅游活动中的具体体现,也包括人们在旅游活动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历史文化是旅游文化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是旅游客体吸引力的源泉,历史文化在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不断转化为旅游文化。社会文化是支撑一个国家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旅游文化则是一种流动的社会文化活动。  相似文献   

17.
文中认为哲学、文化与社会三个研究领域,一般说来给人印象似乎是各自独立的三个领域。但从学理而言,三者之间却有着不可分的本质联系。在三者的研究上也表现了相互之间的相互渗透、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提出和论证了一个"哲学、文化与社会密不可分关系"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8.
如何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当下的一个基础性命题,各地在基层治理实践中取得了很多宝贵经验,但很难有一个普适性治理模式。从社会治理视角出发,结合结构主义理论,以上海S村违法建筑综合整治为个案,尝试建构一个城乡结合部基层社会治理的模式。通过文本梳理和田野调查发现,治理模式的选择决定于治理的结构基础和治理环境。为了真实有效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要因时因地制宜,建构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联动的整体社会治理模式,治理主体轮流置换,破除条块区隔,赋权增能;治理客体双重建构,重塑城乡一体生产生活空间;治理机制联动安排,政府保障政策产出,市场提供资本供给,社会提升自治水平,构建能够真正共建共治共享的发展共同体是遵从治理规律的应然途径。  相似文献   

19.
论红色文化教育的社会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红色文化教育的社会价值,总的来说是指具有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健康发展的价值。具体包括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管理价值、生态价值等五方面价值。政治价值表现为传播政治意识、引导政治行为、和谐政治关系等作用;经济价值表现为保证经济发展的方向、提供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和营造经济进步的良好环境;文化价值表现为促进主流文化的丰富和发展;管理价值表现为丰富现代管理的人文取向,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生态价值表现为帮助人们树立生态道德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发挥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能为乡村社会治理提供最佳场域和重要载体,为维系乡村社会良性运转提供文化保障,为乡村社会稳定提供凝聚力。在城镇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我国乡村公共文化有衰退的迹象,公共文化空间也在发生蜕变,给乡村社会治理带来了一些困境。地方政府或村民自治组织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重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来推进乡村社会治理:拓展乡村公共文化空间,重塑乡村社会善治良序;创新乡村公共文化活动,重构乡村社会价值认同;增强村民参与主体责任,充实乡村公共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