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寅 《出版科学》2021,29(2):89-98
数字出版专业的设置逻辑应当是:首先,数字出版专业应该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作为重要支撑;第二,数字出版专业必须基于多种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合;第三,数字出版专业的主干知识结构应该围绕传播学来建构.据此,数字出版专业有着新的专业内涵:“新文科”理念是数字出版专业精神的核心;多学科知识融合、数字应用技术和文化产品生产技能兼通是数字出版专业学生及其师资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宽厚的理论基础、深度的社会实践和与业界同步的实操训练并重,是数字出版专业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由此,数字出版专业的内涵建设基本方略应为:(1)要对师德师风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建立一支多学科融合的师资队伍,每一位教师具有多学科知识的学习能力,同时,还要建构一支“学界”“业界”相融合的“双师型”队伍.(2)要更新教育管理理念、创新教学管理制度,打破“专业主干课程”与非“专业主干课程”之间的界限,打破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的界限,把教学任务设计和教学安排权力下放到院系.(3)重视教学平台建设,引入最先进的智能数字设备,建构多功能的融媒体平台,让学校实验室平台与业界实务平台良好接人,使其能与业界实务平台同步升级.  相似文献   

2.
随着媒体融合深入发展,数字资源建设为教材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变革提供了有力支撑。本文通过对融合出版中教材数字资源建设理念、内容建设方法及资源的深度利用等方面的梳理,提出教材出版中数字资源建设围绕培育产品项目,形成资源积累;明确服务目标,聚合优势资源;注重场景体验,提供增值服务的方法与路径。  相似文献   

3.
数字教材作为信息技术与教学基本内容融合发展的新型教材产品,近年来在政策、技术、市场等引领下得到快速发展.本文对我国数字教材发展总体情况作了梳理,阐明数字教材的属性特征和现阶段已有的产品形式,从推动数字教材健康发展的角度,分析了数字教材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数字教材高质量发展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4.
新文科建设是中国特色文科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和紧迫任务.新闻传播学属于新文科中应用型文科的范畴,担负着新时期专业人才的培养任务,其对应的职业又同时具有国家信息载体以及中国声音放大器的特性,这一特性决定了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总体方向和特殊要求.本文拟从如何建立中国特色新闻传播理论体系、课程体系、师资队伍、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出发...  相似文献   

5.
邵安华 《图书馆》2023,(12):42-50
图书馆与数字人文之间存在着内在契合,新文科建设为图书馆向数字人文转型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政策支持。图书馆吸纳数字人文的人文理性和价值思考,实现数字人文、信息与技术的相互升级,为图书馆转型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鼓励更多的利益主体参与图书馆数字人文高质量建设工作。图书馆数字人文是新时代新文科发展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如今图书馆数字人文相关研究已经在图书馆事业转型发展过程中显现出其特有的价值和作用。文章针对当前图书馆数字人文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调整图书馆工作重点、探索数字技术应用、加大数字人文资金供给、深化人才体系建设来推进图书馆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为满足中国特色文科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顺应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文科建设应运而生;在新文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推动新闻学科建设的新闻教育变革势在必行.文章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从政策解读出发,对新文科建设与新闻教育变革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认为"守正创新"是新闻传播教育的未来之路,提倡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对新闻教育变革的逻辑起点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7.
8.
9.
新时代背景、新媒介环境、新学科发展动力、新人才需求等要求新文科语境下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应该凸显"中国特色""立足国情""面向世界"的育人理念、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并重融合的育人理念、面向未来需求学界业界政界互动的育人理念和综合素质与核心素养并重的"博专"培养理念,需要更加自觉与紧迫地探寻人才培养的新进路,如与时俱进创新马...  相似文献   

10.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和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新媒体人才培养呈现出新的特点和需求。文章通过对新文科背景下的新媒体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进行分析,提出新文科建设需要解决内涵建设、队伍建设、教学方法、实践创新4个层面的问题,以积极主动地应对和引领新时代人才需求的变化;需要通过形成“新体系”、开设“新课程”、建立“新模式”、搭建“新平台”实现系统性变革创新,以打造具有中国话语权的新文科体系。  相似文献   

11.
虚拟仿真实验开发与新文科建设在人才培养目标、新技术应用、多学科交流等方面的特性与需求相契合,是图书馆学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进行教学创新与课程改革的重要手段.在图书馆学相关学科专业虚拟仿真实验共享与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总结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厘清实验建设重点要素,构建图书馆学虚拟仿真实验体系.以古籍数字化虚拟仿真...  相似文献   

12.
西部地区出版专业作为构建中国特色出版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影响着主流意识形态的巩固,还关涉着文化强国建设的进程。立足“新文科”战略背景,具体分析了西部地区出版专业发展现状,发现其正面临着培养方案趋同、培养层次偏低,课程体系失调、学科属性淡化,师资结构单一、人才储备不足,专业影响羸弱、就业通道不畅等现实困境,继而从打造西部样板、突出西部特色、强化人才交流、推动内部协作等角度,针对性地提出西部地区出版专业的实践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3.
新文科建设工作的全面部署与推进,给新时代中国高等文科教育创新发展及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指明了方向.出版肩负着生产与传播精神文化产品的重任,出版学作为研究人类出版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在新文科的背景之下,更应该积极进行学科建设探索,推动自身一级学科设立,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出版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4.
15.
新发展阶段要求学术期刊以高质量发展作为目标和要求,承担起推进学术创新和回应现实关切的责任,而新文科建设鼓励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研究,为高校人文社科类综合性学报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了思路和机遇。SWOT分析表明,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学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优势在于人才优势和综合优势;劣势主要体现为形式“全”但实质“散”,数量多但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新文科建设给高校学报带来的机遇包括提供内容资源和作者资源、推动学报更新出版形态和实现数字化转型;而高校学报面临的挑战直观体现在与高校学科建设长期脱节,新文科建设并未给予学报充分关注。高校学报应当充分借力新文科建设,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在办刊理念上,勇于打破学科均衡,优化以问题为导向的办刊模式;在栏目设置上,充分发挥综合性优势,推动跨学科栏目建设;在人才培育上,打造具有多学科知识储备的学者型编辑,有效应对新文科建设对学术出版提出的新要求;在对外合作上,着力推动高校学报共同体建设,探索联合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6.
陈磊 《出版参考》2023,(5):17-19+10
当前,数字教材出版已表现出融媒体特征,生产过程数字化,传播过程网络化,完全颠覆了原有纸质教材的产业流程。原有纸质教材出版经验无法全部照搬到数字教材出版,整个教材出版行业都需要探索将数字科技创新成果与传统教材出版各领域进行深度融合的发展新形态。本文通过厘清行业状况,梳理出当前数字教材标准领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教材是教育的重要工具与载体,是培根铸魂的"模具",涉及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家国重事.本文认为当前我国教材建设虽然受到上下高度重视,建设质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在教材建设的基础性研究、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以及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仍存在发展瓶颈.要突破教材建设瓶颈,解决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需要正确处理和把握教材政治建设与提高教材建设利学性之间、教材建设本土化与国际化之间,以及教研人员教材建设与教学科研绩效考核权重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40所具有一定关注度和影响力的欧美地区高校图书馆数字人文中心为调查对象,运用文献调研法和网络调研法对被调研高校的支撑部门、人员配备、教学支持、科研支持四个方面情况进行调查和特点总结。国外高校数字人文中心主要有以下四点特色:建设主体多样性、图书馆定位明确,多元化、专业化的人员配备,系统化的数字人文教学支持和全方位的数字人文科研支持。我国高校图书馆需要找准定位,注重校内合作和跨机构合作,建设数字人文专业人才队伍,构建数字人文教学支持体系,打造“一站式”数字人文科研服务平台。  相似文献   

19.
张值胜 《中国编辑》2022,(6):67-70+75
职业教育政策对数字教材建设提出新要求,新技术的发展为数字教材建设与应用提供支撑,数字教材中的智能化数字教材对于职业教育有着更为重要的建设意义。面对智能化数字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作者层面、内容层面、出版单位层面做好质量把关,同时期待相关政策文件的出台,以便有序、优质地做好智能化数字教材的建设与推广工作。  相似文献   

20.
我国高等教育教材数字化转型经历了网络课程、新形态教材、电子图书、数字课程、数字教材等发展过程,在教学改革和立德树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高等教育数字教材发展存在着跨部门协同管理机制不顺畅、标识不确定、资质不明确、标准缺位等问题。加强数字教材建设和管理,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优化协同管理机制、坚持分类分步推进、创新管理模式、完善标准体系、加强研究、强化风险防范化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