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刘勰的文质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刘勰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提出了文质关系的理论。刘勰关于“文”与“质”、“情”与“采”即内容与形式关系问题的理论表现在三个方面:内容和形式互相依存,不可或缺;在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中,内容起决定作用;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对刘勰文质观的历史渊源、理论内涵及其影响进行探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情采”可理解为真情之采,强调以真情为里的文采。从《情采》篇、《文心雕龙》、历史传承和时代文风来看,都是强调“采”字,刘勰也很难例外。刘勰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变异、创新的,其进步意义在于在可能的限度里反对时尚,提出文质两重的文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纠偏作用。《情采》篇依然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情采说是刘勰文学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之一。它集中体现于《文心雕龙·情采》篇的论述之中。刘勰在文中集中而精辟地阐述了情与采的涵义、情与采的关系及如何做到情采并茂、文质并重等问题,提出了“情者文之经”、“联辞结采”的审美论。对写作和矫正文风时弊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心雕龙》以“情采”为中心,形成了体大思精的理论体系,《情采》篇作为刘勰专门论述“情”“采”的文章,主要论述的就是文学作品的创作问题,其中包括“情经辞纬”说、“为情造文”说和“联辞结采”说三方面,分别论述情与采的辩证统一关系、“蓄愤郁陶”“述志为本”和“约而写真”的情的创作要求以及“贲象穷白”“控引情理”的采的创作要求。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刘勰独有的文学创作观,即以情为本,情采兼备,文质并重。  相似文献   

5.
刘勰《情采》篇论述“情”与“采”的关系,它们属于今人所说的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这一范畴。《情采》篇中的“情”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感性层面的情感因素,一是理性层面的思想因素,这两层含义彼此之间并不排斥,而是相互融合成一个整体。《情采》篇中的“采”指“文采”,其具体内涵有三点:有韵之文的对偶、声律、辞藻;经书等散行文的文采;作品中作家思想感情的色彩。《体性》篇提出“因内而符外”的观点,《情采》篇又提出“言与志反”的看法,这里看似相互抵牾,其实并不矛盾,因为刘勰又认为由文辞窥测作者的性情,只能得其大端而已。  相似文献   

6.
岳爱华 《安康学院学报》2010,22(2):43-44,51
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篇中着眼于“采”,明确地将“情”“采”熔铸成“情采”这一独立的美学范畴。从哲学角度看,刘勰认为“采”与“情”同样出于天道自然,肯定了“采”是文章的本质属性;从魏晋文学现实语境看,刘勰看到了情采两伤的文学现实,并在致力于追求“正采”的努力中确立了自己独特的“情采”观。  相似文献   

7.
刘勰在《文心雕龙?序志》篇中描写的两个梦,正是他的两个愿望,反映了他写作《文心雕龙》的两个目的。一个是为文重视文采的愿望理想,一个是追随孔子的自豪之情。因此《文心雕龙》处处反映出以儒家思想为统领的文艺观,无论其写作的动机、全书的结构,还是其评论的标准,都是对儒家“树德”理想的实现。在“树德”的基础之上,通过“建言”形成了其文采的理论,这就是《情采》篇中所说的“形文”、“声文”和“情文”,认为“五色杂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韶夏,五情发而为辞章”,既强调对文章的修饰和润色,又强调情感对文章的作用。刘勰以此成就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论的成熟和繁盛。  相似文献   

8.
《文心雕龙》是南北朝时的一部文论巨著,至今仍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所论述的"情采"是《文心雕龙》中最重要的美学范畴之一。"情采"一词,一是情,一是采,情在采先。笔者分别从"情""采"及其互相关系这些方面简析刘勰的文艺思想。  相似文献   

9.
关于诗文的文与质、情与采的看法 ,构成中国古典美学和诗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历来是古典诗歌创作和诗学研究所重视的一个问题 ,对此 ,明清之际的王夫之曾通过对“文与质”这一传统哲学和诗学命题的重新阐释 ,并结合古典诗歌史的发展实践 ,对“情与采”这对美学范畴也提出了新颖精到的独特看法 ,提出了一个“本色”与“绮丽”兼美的诗学命题 ,从而把中国古典诗学的文质观与情采观研究提高到了一个带有总结意义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文论的“质”和“文”,相当于今天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这个问题是文艺理论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刘勰在《情采》等篇中,对此作了详细的论述,提出了十分精到的见解,作为文艺理论遗产,这是很值得我们珍视的。关于质、文问题,孔子在二千五百年前已经谈到,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这里的质、文原指“君子”的文化道德修养。但是这种文质兼备的主张对后世文学批评有深远的影响。东汉王充认为:“实诚在胸臆,文墨着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很多文论家都以草木意象来说明、解释文学理论问题,其中,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草木意象尤为典型。《文心雕龙》遍及文学理论中的创作、鉴赏及文学观念等各方面,具有体系性,体现出强大的理论意义。草木意象作为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文学作品进行抒发、赏析的重要载体之一,展现了刘勰对文学创作、文学评论的基本观点,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刘勰通过"草木意向"分析了《文心雕龙》中"情"—"物"—"采"的关系,通过"草木意象"探讨"文原于道""经典学习"及"继承和革新"诸多重要问题,为此后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作出了理论性的奠基。  相似文献   

12.
刘勰文论体系中,《情采》五篇论文体构成,《比兴》五篇论文体修辞,两者之间为五体五用关系。刘勰的文体修辞思想具有以篇章结构为主而兼及章句结构的总体特色。前者意味着文体创作方法,后者意味着语用修词。两者之间的理论、实践之源流关系不应倒置。  相似文献   

13.
在《文心雕龙·声律》篇中,刘勰从四个方面对声律问题进行了阐释。首先阐释了声律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为声律入诗奠定了基础;其次,指出诗文中声律不谐的原因主要是内外不一,需要调整内听与外听的关系;再次,认为选字定声配韵要取正声雅韵;最后,强调作家的才情对声律的重要影响。由此,可以看出刘勰将《声律》篇归之于情采论。  相似文献   

14.
《文心雕龙·情采》引述《诗经》的内容计有10处,可分为两种类型:以别称代《诗》以称述,直接引用和化用《诗经》成辞.这些引述体现了刘勰的征圣宗经思想,是其“据事以类义”文论思想的具体实践,也是其创作实践检验创作理论的重要佐证.  相似文献   

15.
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篇中着眼于采,明确地将情采熔铸成情采这一独立的美学范畴。从哲学角度看,刘勰认为采与情同样出于天道自然,肯定了采是文章的本质属性;从魏晋文学现实语境看,刘勰看到了情采两伤的文学现实,并在致力于追求正采的努力中确立了自己独特的情采观。  相似文献   

16.
文质问题,即内容与形式问题,是哲学和美学的重要课题。齐梁时期杰出的文论家刘勰在他的文论巨著《文心雕龙》中适应当时文学思潮斗争的需要。总结了历代文学兴废的基本经验,融合了前人有关论述的合理因素,深刻地论证了“文”与“质”的辩证关系、划清了现实主义与形式主义的界线、提出了一系列纠正江左绮靡文风的救弊主张,为我国中古文学发展和文论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为了清理这份文化遗产,本文试图从纵的方面和横的方面谈谈刘勰文质观的承传性和针对性,然后谈谈它的创造性和局限性。不当之处,还望大家教正。  相似文献   

17.
陆机的《文赋》与陆云的《与兄平原书》作为文学批评的重要文献,阐发了当时诗赋审美化的一系列标准,反映了西晋文人的“美文”观念。刘勰是魏晋南北朝“美文”观的集大成者,《文心雕龙·情采》篇把美文分为“形文”、“声文”、“情文”三个层面。这种对美文特征的系统概括与二陆美文观的影响是分不开。“二陆”的“美文”观念在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认为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并没有确切地给出“风骨”的定义,而是从“风骨”与“风”、“骨”的关系,以及“风骨”与“气”、“力”、“采”的关系中阐明了“风骨”的特质。本文认为对“风骨”这样有鲜活生命力的古文论术语,不能简单地以逻辑归纳的方式去定义,只能对其进行诠释。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图站在现代中、西文论的高度上,对刘勰的“情志说”作出界定并俯瞰观照,追寻它在“言志”与“缘情”两大思潮斗争交融中诞生的根与触媒;分别从以“虚静”酝酿审美胸襟,在心物交融中培养审美情志,以“入兴贵闲”把握艺术契机等三个方面剖析其审美内涵,最后在回眸观照文学历史的基础上,确立并揭示它在中国文论史上的地位、影响及局限.  相似文献   

20.
《文心雕龙·情采》中“为情而造文”和“为文而造情”两句,文论界对其解释欠准确。应分别解释为:为感情寻找一种恰当的表现形式;为形式寻找一种得以依傍的情感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