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办于1868年的《教务杂志》是中国近代影响比较大的英文报刊之一,其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译介、对西方国家认识了解中国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译介过程中,传教士扮演着双重角色——传教士与译者,其译介研究不仅关乎语言,而且关乎社会文化.但是,由于中西文化差异,传教士的译介活动又别有目的 ,故其很难译介出作品的精髓.但不可否认的...  相似文献   

2.
3.
民国功夫电影作为彰显中国形象、传播传统文化的影像文本是时代精神的文化表征。以《精武门》(李小龙版)、《黄飞鸿》(李连杰版)及《叶问》(甄子丹版)为电影文本,运用文本细读法对民国功夫电影叙事转型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哲学进行研究。三部功夫电影作为症候性文本,是时代精神的反映,为当今习武者及文艺工作者弘扬传统文化提供着行为范本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4.
“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一条重要原则。原道、征圣、宗经这一理论路径自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正式确立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文则》和《文章精义》是宋代理论性文话的代表著作,体现了宋代古文批评家在文章学体系构建和理论总结方面所作出的努力。两书中的宗经观,在经典与道的关系方面呈现出一致性,认为经典与道合一;而在经典与文的关系方面体现出差异性,其中《文则》侧重分析经典的艺术特性,《文章精义》侧重挖掘经典的精神内涵。二者在各自侧重的方向上进行了深入研究,共同论述了宗经观的内涵。宗经观在宋代文话中的基本成熟,以及由此展开的文话理论建构,也是文章学在宋代成立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5.
《教育杂志》是我国近代教育期刊中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教育刊物,由上海商务印书馆于1909年2月创刊,1948年12月终刊.1975年9月台湾商务印书馆在王云五主持下重印了全套《教育杂志》,名之日《景印教育杂志旧刊全部》.经比较发现,影印版并非《教育杂志》的全部,缺少了原刊中的增刊、号外;缺少了公告、启事和广告,个别卷期甚至缺少了正文篇章,还有重新编排的痕迹.而这些改变使影印版《教育杂志》的史学价值受到一定影响.因此,重印旧刊一定要保持旧刊的完整原貌,而不能随意删减或更改.应该重视挖掘旧刊中启事、广告等非正文内容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6.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和中国作家沈从文都以乡土为背景创造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古都》和《边城》中,两位作家将各自故乡风景和民俗带到小说故事发展中,使读者体会到他们各自故乡的自然风景和乡土人情之美.他们以各自的美学意识,用彩墨将家乡挥洒成一幅美景名画,在画卷中挥洒自己对家乡和民族的情感.  相似文献   

7.
影视剧字幕的翻译对于中外文化交流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本文以电影《孔子》为例,试图从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和Gutt的翻译观角度,探讨影视剧字幕的翻译,探寻最佳关联理论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孔颜之乐”源于《论语》。宋明时期,诸多理学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在佛道思想的影响下,宋明理学家对“孔颜之乐”的探讨都是在各自的理论体系中对“终极乐地”的追寻,并没有从实质上讨论《论语》中的“孔颜之乐,所乐何事”。《论语》的原文和诸多注解,均将“孔颜之乐”理解为“贫而乐道”之乐。“孔颜之乐”是在以道为核心的生活中自然呈现的生活状态。“孔颜之乐”源于个体对道德的追求而产生的内在自足,从而实现了对外在世界的超越。孔颜所乐之事贯穿于有关“道”的生活的始终,主要体现在学道之乐、行道之乐及与道相合之乐。  相似文献   

9.
《京华烟云》与《红楼梦》之间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京》中主要人物亦多临摹于《红》。其中相似度最高的当属复制于黛玉的红玉,二者在人物形象、性格,以及爱情命运上都颇有相通之处。当然,二者在人生价值取向和爱情观上亦有不同之处。透过两者的复制和重构可知,《京华烟云》对于《红楼梦》不仅仅是承继的关系,也存在着分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托马斯·莫尔的卫生健康观产生于英格兰大瘟疫时代,当时城市的卫生健康状况触目惊心。托马斯·莫尔吸收借鉴柏拉图、西博格拉迪及伽林、早期共产主义者以及医学专家林纳克等人的医学医疗思想,结合自身在防疫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形成了包括健康是快乐之源、采取多种方式预防疾病、保护劳动者的精神心理健康、推进公费医疗医院建设及提倡和主张安乐死等卫生健康观,借鉴其中的有益启示,可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11.
当下文坛重建道德叙事的趋向,既承载着传统伦理现代转换的现实寄托,又担负着道德理想主义与道德必然主义的评骘重担.与此同时,当下文学突围道德叙事的路径,主要包含着道德理想主义叙事与道德必然主义叙事两种范式,而我们对这两种叙事范型进行"自我批判",不仅可以探寻出道德叙事如何基于历史与现实语境,构建起浸润着人性思索与历史体验的...  相似文献   

12.
浪漫主义是文艺创作的基本方法之一,中国古典戏曲多运用浪漫主义手法进行创作。中国古典戏曲《窦娥冤》《牡丹亭》是浪漫主义的典范之作。中国古典戏曲中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使作品富含浪漫主义色彩和艺术魅力,深具独特的艺术价值:一是表现戏剧冲突,推动情节发展;二是深化主题,升华思想;三是彰显性格,塑造形象;四是象征理想,寄寓爱憎;五是创造幻境,营造气氛。  相似文献   

13.
潘建伟 《美育学刊》2015,(6):I0006-I0006
梵高(Vincent Van Goatl)生于1853年,去世于1890年,最早为中国人所知应在清未民初。《鲁迅日记》记载,1912年8月16日,“得二弟所寄V.van Gogh:《Breife》一册”。可见民初已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阅读梵高,只是当时其尚且以绘画欣赏或外文阅读的形式被国人了解,  相似文献   

14.
民国言情小说是中国社会因封闭走向开放、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反映,是社会现代化的实证文本。其现代性主要体现在:对现代爱情和婚姻自由的追求;以平民的视角展示生活世相;走向现代的小说艺术形式探索。  相似文献   

15.
从1887年李鸿章开举借外债修建铁路先河之始,到甲午中日战争后这种举措达到了一种高潮。但随着1903年收回利权运动的开始,一部分有识之士意识到拒款自办铁路的重要性。1907年成立的邮传部,虽然依然大量举借外债,但实属无奈之举,更可以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本文将主要以1907—1911年的《申报》报道为中心,研究这一时期邮传部的铁路借款,探究其原因,并着重分析不同阶层对"借债筑路"的反应。  相似文献   

16.
英文电影具有将英文字幕、语音、图像等多种信息融于一体的特征。文章以Forrest Gunlp(《阿甘正传》)为例.阐述了将英文电影的赏析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不仅能够使学生在真实生动的语言环境中提高听说能力;增加他们的词汇积累:降低语言焦虑提高学习兴趣;而且还能使学生更全面直观地了解西方的文化和社会;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文学电影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7.
肖洛霍夫是苏联著名作家,他创作的《静静的顿河》获得了196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陈忠实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小说《白鹿原》获得了第四届茅盾文学奖。通过对《静静的顿河》和《白鹿原》的比较分析,我们可看到陈忠实在小说的创作思想、人物形象塑造和审美价值追求等方面都受到了肖洛霍夫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踏歌之俗由来久矣.在唐代,踏歌风俗较前代更为流行.唐代踏歌承担着庆典、娱乐、祭祀、祝寿、送行等重要功能,在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李白《赠汪伦》为唐人送别名篇,现今学界对汪伦为李白踏歌送行情境说法纷纭不一,汪伦为农人或县令的身份也备受争议.结合李白原诗与现有材料分析,汪伦的身份应为县令,其携村民或家乐给李白送行的说法并不可信,踏歌乃是汪伦即兴而为.  相似文献   

19.
晚清谴责小说历来被视为中国传统社会的缩影,作为小说点睛之笔的儒者形象生动再现了晚清时局变迁中的名士凋零。本文通过对《官场现形记》和《儒林外史》两部小说的文本细读,揭示真儒、假儒、迂儒与侠儒等四类儒者在社会情境中的地位异变,力争发掘晚清小说作家群体借用"实用主义"儒者形象所建构的时代隐喻。  相似文献   

20.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本中,马克思恩格斯对“精神生产”的科学内涵、发展形态以及社会功能的解读,构成了“精神生产”的理论意涵。从认知结构来看,“物质生产”是“精神生产”的直接前提,“现实的人”是“精神生产”的主体力量,“异化劳动”“精神贫困”是“精神生产”的现实羁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精神生产”的最终归宿。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思想从实现“物质富裕”、培育文化自觉、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以及缩小文化的“空间差距”等方面为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着当代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