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高校沉浸式“大思政课”教学的开展是促进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内在要求。沉浸式“大思政课”教学对拓展思政“金课”建设广度、提升思政课立德树人温度、加大大学生知行合一力度具有重要价值。高校构建沉浸式“大思政课”教学模式,必须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传统和延展、信度和效度相统一的原则,优化“多课贯通”教学载体、挖掘“嵌入耦合”教学资源、打造“跨界融合”师资队伍,不断推进“大思政课”育人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红色资源承载着党的奋斗历史、初心使命和精神信仰,具有重要的叙事价值、说理价值和铸魂价值,为高校“大思政课”提供了生动历史课堂、鲜活说理教材和强大精神营养。红色资源有效融入高校“大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的内在要求,也是高校“大思政课”提质增效的有力举措。当前,红色资源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在实践中存在“远”“浅”“散”三大难题。破解这些难题,需要坚持系统观点,从育人主体、内容、体系、方法、机制等方面协同发力,持续推动红色资源赋能高校“大思政课”建设。  相似文献   

3.
周娜 《教师》2023,(29):3-5
构建“大思政课”是当前思政课发展的内在要求。深刻把握“大思政课”构建的理论逻辑,方能把握其建设的现实维度。文章作者以分析构建“大思政课”的内在逻辑为研究起点,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当前思政课建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的现实困境,进而提出更新教学理念、延展教学空间、整合思政教育资源等一系列策略,构建适应时代需求的“大思政课”,以期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4.
“金课”注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其标准是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两性一度”标准。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是“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实现思政“金课”建设的有效模式。基于“金课”视域的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探析从方向和方法层面呈现了高校思政课质量提升的内涵,思政“金课”是思政课质量提升的体现,混合式教学法则为打造思政“金课”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科技小院作为人才培养新模式、校地合作新路径、学生成长新载体,对于提升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成效、涵养青年“自找苦吃”的精气神、拉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具有重要意义。科技小院作为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载体,拓展了高校“大思政课”的空间维度,增添了高校“大思政课”的师资力量,打造了高校“大思政课”的育人平台。为进一步推动科技小院赋能高校“大思政课”,需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高站位突出高校“大思政课”特色优势;以改革创新为重要动力,高质量推动高校“大思政课”守正创新;以数字技术为创新载体,高水平推动高校“大思政课”扩容提速;以队伍建设为基础工作,高标准凝聚高校“大思政课”磅礴力量。  相似文献   

6.
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不同,“大思政”教育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性、实践性和人性化。以“大思政”观统领新时期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能够加快高校思政教育观念和教学范式创新。当前的高校思政仍存在教育功利化淡化思政课教育地位,传统教学形式挫伤学生学习热情,离“大思政”教育平台构筑相距甚远等不足。强化思政课在高校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优化“大思政”教学的教师队伍建设,拓展高校思政教学的实践教育平台,创新思政课教学的考核与评价机制,是弥补以上不足的有效措施,有助于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7.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通过探索革命纪念馆与高校合作构建“大思政课”的长效运作机制,打通不同单位合作的体制障碍,推动社会资源与高校的合理配置,实现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优化思政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推动红色文化更好融入思政课。这不仅有利于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而且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供可借鉴的范式。  相似文献   

8.
善用“大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和现实要求,对于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在“大思政课”建设中,要凸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征,在有效推进“大容量”“大融合”“大资源”教学内容建构中丰富思政课知识体系;在增强教师讲道理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先进技术应用能力中,实现思政课师资能力升级;在全面构建互动生态课堂、持续推进一体化建设、逐步优化教学设计中,完成思政课育人模式创新。通过这三个方面的方略,达成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育人以大德的“大思政课”教学目标,培养造就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相似文献   

9.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思政课“在社会生活中来讲”的重要途径。“大思政课”背景下高校实践教学存在社会大资源挖掘不够“深”,“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没有实现有效对接;利用数字化技术优化实践教学、搭建资源平台力度不够;思政课专职教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合力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大思政课”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明确方向和具体要求,推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大思政课”建设关乎立德树人、思政育校,这对明确民办高校立身根本性、提升民办高校的竞争性、弥合民办高校的生源差异性,具有重要意义。整体上看,党委统筹的“大思政课”总指挥功能、马院牵头的“大思政课”主阵地作用、课程互助的“大思政课”同向性目标、师资共享的“大思政课”主力军角色、德育实训的“大思政课”协同性效应,对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作用初见雏形。然而,还需正视民办高校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薄弱事实:思政工作协同联动机制尚欠有效运转,思政课主渠道运转机制尚欠有效保障,思政队伍进出循环机制尚欠良性发展,课程思政深度融合机制尚缺基本条件,社会课堂思政育人机制尚缺顶层设计。回归民办高校党建、人事、师生、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以此加强“大思政课”建设,既是回应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也是引导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1.
宋祺  刘学伟 《河南教育》2023,(12):33-34
“大思政课”建设是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做出的重要部署。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积极主动地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本研究分析了民办高校“大思政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创新“大思政课”顶层设计,形成三级育人新局面,推动“大思政课”教学改革,形成协同育人新格局,健全“大思政课”评价体系,形成评价反馈新机制,从而推动民办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相似文献   

12.
思政课教师讲好思政课,对于建设“大思政课”具有重要意义。提升思政课教师讲课能力,需要在知识素养、教学技巧及氛围营造上下功夫,实现“有话讲”“会讲课”“能讲课”,以持续有效地提升思政课教师讲课水平,有效推进“大思政课”构建。  相似文献   

13.
耿品 《思想教育研究》2023,(11):136-142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70多年建设历程中,高校辅导员始终作为一支重要力量参与其中。随着“大思政课”建设的不断推进,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发生变化,在继续扮演好“大思政课”建设的组织者、实施者角色的同时“,大思政课”建设的教育者、协调者角色进一步凸显,并承担着“大思政课”建设的开拓者、评价者等新的角色。为确保高校辅导员在“大思政课”建设中顺利完成角色实践,需要完善制度保障、健全工作机制、强化队伍协同、提升角色素养,切实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作为高校育人育才系统的组成部分,“党建双创”与“大思政课”均为培养时代新人的有效载体,担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和任务,也是解决如何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问题的关键。如何将“党建双创”与“大思政课”相互融合发挥育人实效,实现系统性和实践性融会贯通、相辅相成则显得尤为重要。在推动“党建双创”与“大思政课”同频共振的过程中,高校可以通过不断加强党的领导,力抓支部建设;深挖红色史,讲好思政课;当好“领头雁”,细耕“责任田”等方式,不断增强“党建双创”与“大思政课”深度融合,为培养时代新人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5.
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现实需要。红色文化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具有内在关联性,实现二者的有效融合具有重要价值。当前,融入资源缺乏整合、融入过程缺乏保障、融入方法缺乏创新、网络平台利用不足等问题影响着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果,需要通过“整合育人资源,打造优质教学基地”“加强协同联动,提供系统支持保障”“创新融入形式,提升教师融入能力”“依托网络平台,推动网络教学赋能”等措施,将红色文化有效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建构“大思政”育人体系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迫切需要,建构“大思政”育人体系必须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目的,坚定理想信念作为中心环节,坚定政治立场作为内在要求。建构“大思政”育人体系主要受到来自社会、网络及实践方面的挑战,必须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以浸润学生心灵、创新高校思政课堂教学模式以拓展路径,借助新媒体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新阵地,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引领作用,从而筑牢“大思政”育人体系工作防护网。  相似文献   

17.
思政课话语亲和力是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亲和力面临话语语境发生深刻变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话语机制存在表达差异,思政课话语场域出现时空割裂,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存在冲突等诸多挑战。通过尝试构建“大思政”的话语体系,以实现思政课话语的“可亲”;采用有效的话语传播策略,以实现思政课话语的“可和”;使用本土化的话语叙事范式,以产生思政课话语的“合力”,从而不断提升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18.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道理,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也是思政课守正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理直气壮办好高校思政课,必须全面系统把握讲深、讲透、讲活道理的“势”“道”“术”,切实做到“审势”“明道”“优术”有机统一,既要科学把握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讲道理的历史大势与现实境遇,构筑新时代高校思政治课讲道理的话语体系和知识体系,也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还要创新教学样式,争当思政“大先生”,善用“大思政课”,发挥协同育人合力。  相似文献   

19.
2022年8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是新时代加快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进程的重要行动指南。高校应从“三重维度”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以“大思政课”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切实转化为广大学生的自觉行动。  相似文献   

20.
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发挥思政课“主阵地”作用和红色基因育人价值的现实需要。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政策和精神;尊重历史事实和规律,准确理解红色基因的核心内涵;厘清其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在关联性,更好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持续加强实践课堂的实施和文化育人作用,注重利用网络空间课堂的先进教育技术,促进红色基因传承与高校思政课教学“三位一体”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