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再强调:学习语言一定要让"词"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可是我们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却发现,虽然孩子们所学习的课文中语言相当丰富,但在孩子们的习作中,我们却很难见到它们的踪影.  相似文献   

2.
教育活动中的师幼对话--高质量的师幼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该说,教师与儿童的平等关系及其表现,是对话教育最直接、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教师与儿童的关系如何,教师是否具有对话意识和对话精神,是否与儿童保持一种对话的关系状态,都可以在教师与儿童的共同活动中、在教师对儿童的态度中表现出来,在教师对儿童的有意和无意的行为中表现出来。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儿童面前,教师永远都处于一种优势地位,儿童处于弱势地位。从对话的角度看,这往往会形成不利于对话的局面。“教师与儿童之间是对话关系”这一命题,为我们描绘了教师与儿童之间在各种活动中相互作用、相互依托、平等交往…  相似文献   

3.
“教育家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素养的高度概括,为新时代教师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教育家精神”的六个方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教师的要求,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魂脉及中华优秀传统师道文化的根脉,是中国历史上教育家群体精神特质的真实写照,具有中国教育家的独特性,同时也反映了教育本质和教师成长的规律,具有世界各国教育家的共同性。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是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体系的标识性概念,为世界教育学发展作出了中国贡献。  相似文献   

4.
精神力量是教育家成长的动因与标识。在长期的奋斗中,教育家们构建了教育家的精神谱系。教育家精神就体现在一个个教育家身上。爱国,是教育家精神的灵魂;风骨,是教育家精神的脊梁;奉献,是教育家精神的人生境界;大学识,是教育家精神的专业标识;实验与创造,是教育家精神的内核。教育家们用精神力量创造了中国教育的辉煌。今天,教育家们用精神力量努力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我们要永续教育家精神谱系,做中国立德树人好教师,成为新时代的“大先生”。  相似文献   

5.
教育强国建设离不开文化精神的引领和支持,教育家精神为教育强国建设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梳理教育家精神的生成逻辑,分析其内涵特征并探索其践行路径,既是当下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内在要求。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近代教育救国实践中得到进一步丰富,与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的初心使命相契合,具有本土性、引领性、实践性、能动性。当前应进一步完善教师队伍建设相关制度,在制度设计中融入教育家精神;优化学校内部治理,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浸润教育家精神;在教师教育项目中贯彻教育家精神,增强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的主体自觉。  相似文献   

6.
赵萍 《教学与管理》2008,(12):42-43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无论是家长或者教师,都应成为孩子阅读旅途的点灯人,照亮孩子阅读的天空,和孩子一起体验来自阅读的欢乐和感动,让他们在温暖而智慧的灯光中走近阅读。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把孩子领进书的海洋中呢?  相似文献   

7.
2021年5月8日,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的新创话剧《师者之路》在上海马兰花剧场试首演。这部话剧以“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的获得者于漪为原型进行创作,诠释并传递了师者的精神与情怀,让我们看到了“教师”这一平凡岗位上不平凡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在我们的生活中,无时无刻都在与音乐为伴。音乐理论家、作曲家、指挥家和教育家伯恩斯坦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们没有广大的积极参与其中的听众而是一些被动地听音乐的人.那么我们就永远不会成为具有音乐文明的国家和民族。”  相似文献   

9.
李春英 《辽宁教育》2012,(18):74-75
教师要享受教育的幸福,教师要享受成长的幸福,教师要享受自己发展的快乐,教师要享受教育追求理想的成功。怎样才能使教师过上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只有教师成长了、发展了,他们才能够幸福、快乐。因此,在教师队伍建设中我校一直把让教师幸福快乐的成长作为我们的目标。一、在学习中享受精神世界的幸福和快乐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不能没有感情,没有爱的教育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我经常说,我们的学生就好像投胎一样来到我们的身边,那该是怎样的一种缘分啊!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给他们母亲般的呵护啊!  相似文献   

10.
<正>现在大家都在谈“教育家精神”。什么是教育家精神呢?一下子也说不清,但是一说到“教育家”,似乎总有几幅画面在心里挥之不去。一幅画面是陶行知先生和孩子们在一起的照片。陶行知先生低眉顺目望着孩子们,那种慈爱的神情,让人动容。在中国要说起“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大概是公认的了。但是陶行知先生作为教育家的精神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对儿童的爱。爱,不是宠溺,不是纵容,爱是赤心待人,成人渡人。  相似文献   

11.
当前的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存在着教师生硬灌输的多,学生主动探究的少,脱离儿童生活,降低了教学实效性。探索和构建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开放性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策略和有效的教学模式,真正让品生课程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适应儿童的需要、兴趣和特点,设计出符合儿童思维习惯、认知方式和情感体验的主题活动;引导儿童在自己的生活中培养和发展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态度和实践探究能力,真正走向"生活德育"是我们品德与生活课教师的当务之需。  相似文献   

12.
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生活迷失与精神空虚等现象,这决定了重构留守儿童的精神生活势在必行。乡村教师在引导留守儿童重构精神生活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承担着多重责任,主要涉及教育性、道德性、公共性、监护性和创造性等责任向度。乡村教师引领留守儿童重构精神生活的责任实现,需要增强精神价值自觉的责任认知,培植心理呵护自爱的责任情感,形塑个人道德自律的责任意识,强化个体教育自省的责任行为。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位伟大的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对儿童的精神世界有一种深刻的洞察。她认为,儿童的天性是比金子还要宝贵的矿藏,儿童的心理天性是某种异乎寻常的至今仍未被认识的东西,然而它对于人类却是至关重要的。“儿童的真正的建设性能力,即能动性,几千年来一直被忽视。就像人类一直在地球上生息耕作却没有注意到在地球深处理藏着巨大的宝藏一样,我们今天的人们在文明生活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就却没有注意到埋藏在幼儿精神世界中的宝藏。”①她不仅试图使成人教育好儿童,而且还试图让成人向儿童学习。她说:“没有儿童对他们(成人)的帮…  相似文献   

14.
教育家和教育家办学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最热门的关键词。中国梦呼唤教育家,需要教育家,造就教育家。我们首先要具有教育家意识,滋养教育家精神,更重要的是要培育教育家气质。也许,我们永远也达不到教育家的彼岸,但是我们对教育家的追求和向往一刻也不能停止。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中国梦、教育梦。  相似文献   

15.
当前的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存在着教师生硬灌输的多,学生主动探究的少,脱离儿童生活,降低了教学实效性.探索和构建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开放性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策略和有效的教学模式,真正让品生课程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适应儿童的需要、兴趣和特点,设计出符合儿童思维习惯、认知方式和情感体验的主题活动;引导儿童在自己的生活中培养和发展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态度和实践探究能力,真正走向“生活德育”是我们品德与生活课教师的当务之需.  相似文献   

16.
<正>习近平总书记凝练的教育家精神以及对弘扬教育家精神的阐释,具有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这既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实践问题,又是一个充满学理性的理论问题。只有探寻其科学性,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弘扬教育家精神的根本目的,真正引领教师的深度发展,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人才支撑。一、教育家精神所蕴含的教育原理性探讨弘扬教育家精神,可以为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因而提供了基本保证。这可以称得上是具有“第一性原理”的重大命题。所谓“第一性原理”指的是一个理性系统构建中处于前提与基石的理论,它具有在先性。弘扬教育家精神正是具有这种重要的价值与功能,即为教育改革提供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视角进行讨论。其一,从教育家存在的意义看。教育家是一种极高的荣耀,但教育家不只是意味着自己。  相似文献   

17.
一、让儿童在家庭生活中发展 儿童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和亲人一起度过的。教师应该围绕教学主题,开发家庭生活中有价值的真实素材,开展教学活动,让儿童在家庭生活中发展。如教学社品德与生活一年级北京师范大学版《我是家里的小主人》一课,我要求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做到:  相似文献   

18.
金小义 《辅导员》2014,(10):87-88
"生活即教育",这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它对我们今天的特殊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所谓生活化语文教学,主要是指寻求贴近智障儿童的生活经验、生活兴趣、生活情感和社会认知水平的教学内容,并用直接的、多样的、贴近的方法,加强语文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在语文中悟生活,促进智障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成长,是儿童自己的事;成全,就是帮助儿童自觉地做好自己的事,就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儿童的天性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成全儿童,我们就得顺应其天性,让他们能够自然生长;成全儿童,学校就应建构文化,让他们获得公平生活;成全儿童,教师就须躬身帮助,让他们得到自觉发展。  相似文献   

20.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主张:"要让儿童走进活生生的大自然、大社会中,把儿童直接感受的丰富经验与各个学科的术语结合起来,提升为一般性、普遍性的知识。"自然界就是一个永远翻不完的教科书,幼儿园的自然角就是这本书的一部分,这里可以使各个学科融会贯通。"脏水滴变身记"就是孩子和老师一起创造的一个关于生态楼梯的自然课堂,这里虽然没有书本,但是在这背后孩子和家长都会去主动翻阅很多相关书籍;这里虽然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但是孩子在这里会自发地萌生主动学习的动机……这个活动能传递出生态教育的正能量,能让孩子从内心热爱大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