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德与法治学科内容覆盖面极广,教师可以从习惯养成的角度展开教学设计和思考,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处理,利用多种手段发掘教材内容,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借助实践活动进行教学理念渗透,以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习惯养成教育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与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相一致,教师需要有融合的意识,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教学,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形成良好的习惯。  相似文献   

2.
美术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时,教师要建立起融合对接意识。对学科教学内容进行融合、对接其他学科进行融合、吸收生活内容进行融合、传承传统文化内容进行融合,都可以带来全新的学习感知和体验。美术学科教学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中展开融合设计和发动,符合学生学科学习的基本诉求。  相似文献   

3.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实践中,教师积极运用项目式学习策略,引导学生更好地完成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实践学习等项目式学习任务,从而推动学生学科新知自然生成,提高学生学科综合能力。教师从项目任务设定、项目情境设计、项目活动组织、项目学法研究、项目训练优化、项目实践创新等角度入手,将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与项目式学习有机融合,增强学生课堂学习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提升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品质。  相似文献   

4.
周庆莲 《学苑教育》2023,(2):57-58+61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教师适时引入自主学习机制,其适合性更高。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高度契合,学生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愿,教师要深潜教材之中,对教法和学法展开深入研究,推出更多适合的学习任务,设计实践性学习活动,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驱动,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任务驱动、情境引领、活动组织、训练设计,教师从不同角度展开调度,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5.
黄镇山 《天津教育》2023,(35):46-48
<正>初中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仅依靠教师对教材内容的讲解是不够的,还需要寻找更多有效的教学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不仅符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发展需求,还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正确认识到该学科的学习价值,真正提高道德修养。因此,  相似文献   

6.
传统艺术文化与美术教学展开多点融合,能够创造更多探索性学习机会,教师需要有传统艺术传承意识,对美术学科教学有深度的研究,确立传统文化切入点,推出更多美术鉴赏活动,鼓励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美术创作学习,这样能够促使学生在实践性学习中建立学科认知。学生有一定生活认知基础,教师在具体对接设计时,要做好教学调研工作,确保传统艺术文化的顺利渗透,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成长学科能力。  相似文献   

7.
小学语文和道德与法治课程之间存在着许多共通之处,而且都可以向学生传递一些积极的价值观,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此,本文阐述了小学语文和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小学语文和道德与法治融合的意义,分别从深入挖掘课本内容,探寻学科融合切入点;加强课外活动引导,实现巧妙渗透融合;延伸教材内容,加强启发与引导;组织丰富实践活动,推动学生更好发展等方面,提出小学语文和道德与法治的有效融合策略。  相似文献   

8.
廖红英 《学苑教育》2023,(14):12-13+16
生命观念培养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核心追求,教师深潜教材展开研学行动,推出跨学科教程,组织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研学活动,利用多种学科知识进行生命价值思考和讨论,促使学生生命观念的建立。道德与法治与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生物、历史、地理等学科都有对接和联系,特别是关涉生命观念教育内容,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机会更多,教师对生命观念的理解要更加深刻而理性,如何才能找到正确的教学突破口,这才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9.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式,注重道德与法治的融合。教师应明确德法融合的教学目标,发挥教学导向的精准性,注重教学内容的情境构建,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接受能力,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提高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胡洁琼 《考试周刊》2024,(9):113-117
在交流发展的过程中,中华民族积累起独特的文化。作为一门特殊学科,道德与法治既包含相关知识,也是传统文化的良好载体。为此,文章提出“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激发课堂潜在能量”的观念,阐述如何采取策略,将优秀传统根植于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形成特色文化和共识。通过在课堂中灵活运用传统文化元素,并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特点和学生需求,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自主性,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并为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让学生获得健康的成长。  相似文献   

11.
梁青芳 《新教师》2019,(8):71-72
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学生法治意识形成、建立及实施的主渠道.教师或学生如果只借助道德与法治教材获取信息,那么学生对道德底线和法治意识的建立是有局限性的.信息技术的快速普及与发展,"互联网+"教学时代的到来,以及远程教育工程、城乡对接同步课堂等在学校的推广,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堂教学增添了动力,结束了"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或"仅靠图片、简单的课件"的传统简单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2.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促进学生道德认知提高进而形成良好道德品质与法治意识的重要学科.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教师要反思这些问题对学生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采取相应策略,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总体来说,应转变教学观念,优化道德与法治教学;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密切联系生...  相似文献   

13.
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的过程中,除了要学习法律知识、环保知识等理论知识以外,更要升华自己的理想信念,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团结精神。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过程中,可以融合当地的文化。就丰富课堂内容、联系实际情况、传承本土文化进行探讨,旨在将本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从而促进学生思想精神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陈霞 《家长》2022,(33):40-42
<正>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教师必须将中国传统的文化内涵融入学科教育中,从而有效地保障在对学生进行能力提升的同时,提升综合文化素养以及情感态度。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和开展具有思想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作用,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必须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开展教学,在施教的过程中注意课程的实效性,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内心的情感体验,切实地通过道德与法治教育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社会责任意识。一、结合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融入传统文化精髓在中学生道德与法治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必须  相似文献   

15.
教师在具体教学设计和组织时,要有渗透、优化、整合、创新、探索的主观意识,对相关教程做深入研究,以提升教学效率和品质,培养学生传统文化学习意识和习惯。语文学科肩负传统文化传承历史使命,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内容,及时渗透传统文化元素,势必创造崭新学习成长点。  相似文献   

16.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育人规律、体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科。小学道德与法治着眼于学生的道德成长、价值引领和行为引导,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创建小学道德与法治的高效课堂,以此来切实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社会价值。结合教学实践总结了几点教学心得与教育同仁分享。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是先进中国人代代传承的优秀文化基因,其教化功能与当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相契合。传统精华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融合是由其自身具有优秀文化基因决定的,也是培养学生有文化自信和传承优秀的"君子文化"实现中国梦后备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每位教师有责任将传统文化精华纳入教学,赋予思政课新的时代价值追求取向。要将传统文化精华纳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加强主题校园文化建设,关键要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18.
在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习科目,这门学科将直接影响到学生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的发展,是推动素质教育有效落实的重要学科。教师将时事热点与该学科融合在一起,可以通过对热点事件的剖析,把握社会发展趋势,对学生的道德观念与法治意识形成潜移默化的熏陶。文章分析了时事热点运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意义,总结了时事热点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实践教学的融合策略,希望可以打造活力四射的课堂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19.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引入思辨教学方法,可以为课堂教学注入更多新动力,教师利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整合思辨话题资源、营造思辨启动环境、创新思辨组织形式、拓展思辨训练域度,都能够形成崭新教学成长点。教师要做好充分的教学研究,为学生带来更多思考和体验的机会,促使学生在多种思维对接和历练中形成学科认知基础。  相似文献   

20.
新课改强调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要重视体验式教学,要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为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有效开展体验式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教师可通过联系日常生活、创设教学情境、组织合作学习、引入生活现象等策略展开体验式教学,推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