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鲁迅的《野草》(1927年),势必是一种修正视角下的研究。自1955年冯雪峰发表"《野草》"一文(《文艺报》第19期、20期)后,可以说,针对《野草》的"政策"曾一度趋于稳定。《野草》是一部散文集,包括23篇文章,是鲁迅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这些文章创作于1924年到1926年间,当时鲁迅正定居北京。也就是说,当时他是在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进  相似文献   

2.
《出版史料》2006,(2):125-125
孙伏园(1894~1966年)是鲁迅的学生和朋友。曾主编北京《晨报》副刊,发表鲁迅的《阿Q正传》。1924年与鲁迅等发起成立语丝社,出版《语丝》周刊。与鲁迅有多年的编、著往来,过从甚密,著有《鲁迅先生二三事》。1936年10月鲁迅逝世后,孙伏园十分悲痛,以鲁迅著译作品及所主编的刊物名称撰成挽联:“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喊》;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耗,万众《彷徨》。”寄托哀思。孙伏园写挽联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病后杂谈》是一篇被当时的审查官“悬头”的长文,这篇文章发表的曲折过程给鲁迅带来了极大的震动,甚至由此拒绝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的编选工作。在鲁迅自己的记录中,《病后杂谈》的篇幅和段落数有模糊不清的情况。本文通过对鲁迅的日记、书信、手稿及相关人士回忆的考求,对《病后杂谈》的篇幅与致误之因、该文的被删与发表过程、被删事件背后的人事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远去的鲁迅     
刘仰 《档案天地》2009,(9):59-60
鲁迅以及他身处的时代已经越来越远了。近日.一件悄悄发生的事情.又再次拉开了现代人与鲁迅的距离。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减少了。据说《药》、《为了忘却的纪念》等作品不再列入课文,只有《拿来主义》、《祝福》、《纪念刘和珍君》三篇被保留。  相似文献   

5.
《新闻出版交流》2002,(4):37-37
新版《鲁迅全集》将于2003年9月出齐。有39篇佚文书信将增补进修订版;有的要从《全集》中抽调;对《两地书》原信作编辑处理;对“注释”要减负。2002年3月8日5版《文汇读书》周报上,朱自奋同志对“五大看点”作了简要介绍:鲁迅一生所著大量作品,绝大部分已收入1981年版《鲁迅全集》。近年来《鲁迅佚文集》的出版,引起了不知情者的好奇,以为都是新的发现,其实其中既有确是鲁迅的文章,也有未必可靠,需要加以鉴别的。这次收入新版的佚文就是根据编辑细则,对一批已发现佚文(有些是1981年已经发现,有些则是1…  相似文献   

6.
历来《野草》研究中,有一种“课虚坐实”的倾向,即为某一个意象如“秋夜”“枣树”“小粉红花”“雪”等,寻找出一个具体的对应物加以解释,这种做法大约滥觞于冯雪峰,他的《论〈野草〉》一文在阐释意象所蕴含意义时,开了生拉硬拽的先河,比如把《秋夜》里死于灯火的小青虫视为“没有结果的失败的英雄”,《死火》中的“冰谷”是指“封建主义”,死火在冰谷里重新燃烧完自己的时候,一方面是“个人主义意识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对革命形势估计不足的反映云云(《论〈野草〉》,新文艺出版社1956年版,第5页、29—30页)。  相似文献   

7.
2006年11月23日,《南方周末》刊发了一组对刚刚辞职的央视原足球解说员黄健翔的采访报道。报道由通讯《狷狂黄健翔》、访谈《“一个人抵抗体制当然遭人讨厌”》以及记者手记《过度防卫与过度阐释》组成。出乎意料的是,黄健翔对这组报道极其不满,认为记者“为了自己的稿子的轰动效应,就把一篇未完成的采访发了”,并且痛骂记者“变态无耻”。当事记者则在自己博客及媒体报道中加以驳斥。正如《南京晨报》所言,事件“开始上升到另外一个高度。在这个故事里,有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曾写过一篇有名的散文——《藤野先生》,回忆他在日本学医的一段生活经历。执笔时已事隔20多年,在鲁迅的心目中,那一段生活里最值得回忆的是他的恩师藤野先生。作者以凝重的笔触记述了自己在仙台医学专门学  相似文献   

9.
2001年,张广天抱着吉他坐在舞台中间,以民谣加摇滚的方式唱出《狂人日记》里关于“吃人”的那一段。和《切一格瓦拉》一样,戏剧《鲁迅先生》以高唱《国际歌》结束,张广天俯视着台下“昏睡的、堕落的、帮闲的”众生。不过戏的主角不是“鲁迅先生”,而是“张广天先生”。  相似文献   

10.
陈锐  傅荣贤 《图书馆学刊》2012,34(5):125-127,130
有关我国现存第一部图书馆学专著《麟台故事》的序跋共有11篇。在对这11篇序跋作以简介的基础上,分析各篇序跋在揭示该书形式和内容信息方面的优劣得失。  相似文献   

11.
《题辞》,是鲁迅将《野草》由单篇收集成书时写的一篇序文。然而,它摈弃了一般序跋的套话和程式,本身即成为一章蕴涵深广、文字精美的散文诗名篇。《题辞》写于国民党反动派屠杀革命人民的血雨腥风的暗夜。从1924年9月15日《野草》之首篇《秋夜》的写作,到这篇《题辞》完成这两年多的时间里,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化,鲁迅的思想也经历了一场巨大的变化。面对中国  相似文献   

12.
正鲁迅的绍兴同乡王金发,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会党人士;王金发扑朔迷离的传奇故事能够留传后世,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鲁迅的文字记录。在鲁迅并不准确的文字记录中,还牵涉到他自己的一名远亲章介眉。鲁迅笔下的王金发与章介眉1925年12月12日,鲁迅在国民党人士主办的北京《国民新报》上发表了一篇《捧与挖》的杂文,收入《华盖集》时与其他几篇杂文  相似文献   

13.
《文心雕龙注》,范文澜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允许我妄称一次自己是个读书人吧。事出有因,《中国图书评论》约我写一篇关于自己与一本书的小短文,这样我就必须以一个读书人的角色来说话,否则便无法落墨了。是为缘起。我要谈的是《文心雕龙》这本书。关于《文心雕龙》在中国文学史、文论史上的重要性,它颠扑不破的经典地位。  相似文献   

14.
田甜 《大观周刊》2012,(45):55-55,132
散文集《野草》,是鲁迅精神上的“野草”,梦和虚幻是野草的两大题材,黑暗与虚无是《野草》中的哲学,诗中大量的怀疑意识贯穿在叙述话语中,这种叙述话语以一种独语方式呈现,而这种独语话语又是暗含在一种特殊表现方式上,以“梦境”入手,构成了一种欺骗与真实,本文从《野草》中的独语方式入手,由自我独语和梦中独来剖析《野草》的独语哲学。  相似文献   

15.
《出版史料》2004,(1):56-56
鲁迅写的文言小说《怀旧》,是用笔名“周卓”发表在1913年4月《小说月报》第4卷第1号上,是他写的第一篇小说。而写成于1918年4月的《狂人日记》是用“鲁迅”笔名发表在同年5月出版的《新青年》  相似文献   

16.
时红明 《兰台世界》2007,(11S):62-63
鲁迅对明清两朝的类书评价不高.但《永乐大典》却是他使甩较多的一种类书。《鲁迅日记》1913年11月4日记有“得二弟所寄书一本,内《急就篇》一册,写本《岭表录异》及校勘各一册。”1932年鲁迅手订《译著书目》时,在“译著之外,又有所校勘”栏下录有“唐刘恂《岭表录异》三卷(以唐、宋类书所分校《永乐大典》本,并补遗,未印)。”《岭表录异》是部记述广东地区风土物产、天文地理、花草虫鱼的地方志书.为唐刘恂撰,早已失传。[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桐下听然》一书是由活动于明末清初的苏州文人“季美”所编纂的文言小说集,共二十二卷367则故事。目前上海图书馆藏有足本,国家图书馆藏五卷残本。该书编纂主旨是希望通过记录个人的志怪见闻,以及相关的报应故事来警醒人心。由于其出发点近似六朝志怪,因此书中诸篇在故事发生地点、时间上大多有较详细的记录。同时该书在明末清初出现不少选本以及引录本,其中尤其以《集异新抄》保存最为完善,共达248则《桐下听然》故事。佐以引用较多的《坚瓠集》《续太平广记》《识小录》使我们确定了现今所见的《桐下听然》并非初印本。  相似文献   

18.
孙媛媛 《新闻爱好者》2010,(11):150-150
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的《狂人日记》,是鲁迅第一篇优秀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问世后,鲁迅多次谈到这部小说的创作缘由,并对小说的思想和艺术做了精辟而中肯的自我评述。  相似文献   

19.
楼亦斗 《浙江档案》2008,(10):34-35
鲁迅先生的《南腔北调集》里有一篇《林克多作(苏联闻见录)序》。这林克多是台州市黄岩区人,原名李文益。台州市档案馆收藏的一些档案,涉及李文益生平及著作。  相似文献   

20.
瞿秋白与鲁迅合作的12篇杂文写于1933年。 1931年,瞿秋白受到“左”倾错误的排斥后,离开党的中央领导机关,但他并没有停止战斗,而是同鲁迅等人一起在上海领导左翼文化运动。从此时起,到1933年底,瞿秋白翻译和著述了一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著作和论文。1933年,他与鲁迅交换意见后,执笔写成了《王道诗话》、《伸冤》、《曲的解放》、《迎头经》、《出卖灵魂的秘诀》、《最艺术的国家》、《内外》、《透底》、《大观园的人才》、《关于女人》、《真假堂吉呵德》、《中国文与中国人》等12篇杂文,这些杂文经鲁迅修改,并请人誊抄后,以鲁迅自己使用的笔名寄给《申报》副刊《自由谈》等报刊发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