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快乐一路     
曹珊 《福建教育》2005,(4A):60-60
学校离集镇四里多路,步行得四十分钟,看一场电影无疑是一次野外拉练,可孩子们实在抵挡不住动画片的神奇魔力。12:30,集合铃一响,随着“噢”的欢呼声,孩子们雀跃拥出教室。一个念头从我心头闪过:“与孩子同行,如何?”  相似文献   

2.
1998年9月20日,满脸纯真的我,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由父亲陪着踏上北上的列车,开始了艰难而漫长的自考路。“无知者无畏”,刚刚结束初中生活的我,写在脸上的更多的是年少的朝气与激情。以至于在第二天,一切都安排好之后,父亲要起身告别了,我送父亲到火车站,竞不带一丝的伤感,还用大人似的口气说:“爸爸,回吧!我会照顾好自己的。”后来放假回家,听母亲说,你爸爸回来说,孩子那么小,就扔到那么远的地方不管了,说着说着眼圈都红了,声音都颤抖了。顿时,我才意识到自己的“无知”  相似文献   

3.
任德利 《学子》2012,(1):26-27
一、我的“紧箍咒” 初次接手一个班级,面对着一群生性活泼、贪玩调皮的学生,如何把孩子们组织起来?这是我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反复思考后我决定送他们一副“紧箍咒”。  相似文献   

4.
欧金昌 《广西教育》2013,(44):52-54
“在整整一生里都无法捉摸的幸福是什么/在不断刺探我那原来已成定局的命运是什么/在不断呼唤我那原来已经放弃的追寻是什么啊/透过那忽明忽暗的思绪在日与夜的交界处埋伏……”写下这些文字的人,不是专职作家也非诗人,而是江苏省苏州市的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她叫徐瑛。徐瑛善于用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情感,如今正在攻读研究生,选择的是近代文学方向。徐瑛的“师傅”、小语名师庄杏珍这样评价她:“你的整体素养适合往专业发展,你的悟性和对文字的敏感适合做语文教学,你的课真实淳朴,有感染力。”江苏省教研员李亮评价徐瑛:“徐老师在课堂上所展示出的气质、风度、素养,尤其是与学生问那种亲切自然,特别舒服的对话.值得我们所有老师学习。”  相似文献   

5.
一路同行     
我喜欢在黄昏时看书,我喜欢黄昏的气息!那是嘈杂之余,忙碌之后的一种宁静、一种平和、一种悠然,一种超乎碌碌之外的心境。轻微的,又是厚重的;淡然的,又是浓烈的,纯净的,又是丰富的。这是读书人的最高境界——宁静致远。  相似文献   

6.
杨明华 《上海教育》2007,(4B):57-59
校长唯有大气,才能干大业;唯有大气,才能公而忘私;唯有正气,才能压邪;唯有正气,才能扬善宽容;唯有书卷气,才能带领师生学读书、读好书、做好事、成好人;唯有书卷气,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高科技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才能适应社会需要的教育改革与创新。校长头脑要冷、思路要清,理清学校过去的优良传统,积极予以传承,又根据当下时代社会特征、结合学校特点,确定发展的突破口,寻找到改革的切入点,抓住推进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有利时机,作好学校发展规划,在与时俱进中求发展。[编按]  相似文献   

7.
不知是多少年前我曾写过一首打油歪诗:“莫道怀抱观古今,却言敢闯巾帼径。背负沉沉力抗争,只缘不服女儿轻!”如今已是“奔四”的人了,才发现在那条想闯过去的路上,依旧是布满荆棘;才感叹岁月把曾经的骄傲和轻狂磨损,留下的,是一路奔突伴着一路的谵语。  相似文献   

8.
一路书香     
小的时候,我对书就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每当开学新书拿到手中,捧着散发着阵阵墨香的书.我总是爱不释手。先让母亲用画报纸把一本本书小心地包好,然后再放到枕头底下压平。用洗得干干净净的手一遍又一遍地从头到尾翻着新书,虽然大部分内容还不能理解,但也乐在其中。对课外书更是情有独钟,曾记得读五年级时,同班有一个同学拿了一本《雷锋日记》,我用三个油饼作为交换条件,从同学那里借来,硬是用了五个晚上抄了40篇。  相似文献   

9.
一路花香     
有两只水桶,一只完好无缺,一只布满裂痕。主人每天都提着两只桶去山下提水,然后再原路返回。当然,每次回家以后,好木桶里的水总是满满的,而坏木桶里的水洒得只剩下一半。……  相似文献   

10.
麦志强 《中国德育》2012,(20):39-42
三十年,我一路走来,有幸结识了一批良师益友,完成了从一个中学班主任到一个德育理论工作者的转型发展,也见证了我国德育理论研究和德育改革实践的发展过程。而今,在我眼里。我国的德育理论研究,中小学的德育改革实践,从事理论研究与从事一线工作的德育工作者们,已经呈现出一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景象!  相似文献   

11.
一路走来     
在家郁闷了几日,看着窗外繁华的街灯,不禁生出一种出去走走的想法。出了门,步入街道,脚步悠悠向前。前方是一排热闹非凡的夜市。店主忙进忙出,叫上叫下。再看那些食客:一个腆着啤酒肚的中年人,红光满面,谈笑风生;一个坐在角落里的年轻人,紧锁眉头,自斟自饮;一个打扮入时的少女,面色焦急,时不时地看着手机……我饶有兴味地观望着身边的人。突然,店主走到我跟前,微笑着问:“吃点什么吗?”摸摸空空如也的口袋,我摆摆手,落荒而逃。  相似文献   

12.
一路走来     
李昕 《现代教育》2005,(8):53-53
我的自考经历其实只有三句话:一次沉重深刻的教训.一次无奈痛苦的遗憾,一次死里逃生的惊喜。其中的每句话都代表着一个故事.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刻骨铭心,难以磨灭的记忆。  相似文献   

13.
火车进洞,车轮与铁轨的撞击声震耳欲聋,强风从窗口袭进,吹醒了昏昏欲睡的我。唉,真不想回校。昨晚,我本该走的,可妈妈说:“在家一个暑假没吃什么好东西就走了。”她说着,眼里含着泪,希望我在家再住一晚。父母不管多忙,也要把那只还没长大的公鸡杀了。要不是那天晚上和爸堵气,我也不会说今天下午就走的。爸因说了我,这两天对我格外的依顺,他只是默默地准备着给我上学带的东西。昨天,家里人顶着烈日收割谷子。看着父母被汗水和泥土弄脏的脸,我只有默默地为他们做一顿可口美味的饭菜。因为今天我就要走了,要回去享受那没有劳动…  相似文献   

14.
吴双法 《师道》2009,(7):8-9
生于“文革”,长于“拨乱”,成于“改革”,这就是我的成长轨迹。从一个班级到另一个班级,从一所学校到另一所学校,这就是我的教育人生。看似平淡,实为执著;看似一帆风顺,实为跌宕起伏。但只要有教与书相伴,育与人相随,我40岁的教育人生将依旧灿烂如花。  相似文献   

15.
一路追问     
一、对教学的追问:是作秀,还是……1984年的9月。19岁,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然而,这个暑期过于灿烂的骄阳无法掩盖人生第一个拐点带给我的阴影——中师毕业,留校,当小职员。  相似文献   

16.
一路攀登     
从降临到这个大千世界之初,我们就已开始为了生存和理想,全力以赴,攀向那人生的巅峰。不要小觑儿时的呀呀学语,不要暗笑儿时的蹒跚学步。那都是留在我们身后一步步坚实的足迹。 真快啊!一晃,我们已努力了十几个春秋,攀着峥嵘岁月,踏至青春年华。在这里,我们懂得了“生命如同寓言,其价值不在长短,而在于内容”。在这里,我们增强了坚韧的信念,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会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在这里我们更加成熟,学会用颗平静而坦诚的心,去面对纷繁的生活;在这里,我们历兵秣马,准备用昂扬的斗志,若谷的胸怀,去挑战前方更…  相似文献   

17.
一路向北     
那一年,初夏。 我的脑海里总浮现这样的画面:阳光斑驳了树影,热风吹拂着绿萝,我站在紫藤架下,像一朵亭亭玉立的芙蓉花。父亲握着镶嵌着玫瑰花纹的相框,目光悠远。许久,他才想起站在窗外的我和妈妈,微微侧过脸,看向我们。  相似文献   

18.
读完编辑部转给我的这组材料,我的心反而异常平静。因为,发生在祖国边陲云南省校园里这些动人的故事,也同样发生在我的身边,我的眼前。 我不想把课程改革说得完美无缺,但毕竟,是课改让更多的教师“静下心来听学生说什么”,他们不再把学生看作任由加工的产品,而是把他们看做渴望尊重,需要体贴的消费者。开发和提供适合他们的课程,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已经成为课堂里的共识,已经成为校园里的话题。  相似文献   

19.
《河北自学考试》年满19岁了。俗语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我们也可以在这里套用一下,“铁打的自考杂志,流水的自考生”。虽然自考生们会一拨儿一拨儿地换,但是,在他们与杂志相处的日子里,我们知道,总有一种花儿会纯情地开在他们美好的记忆中,总有一种爱如种子般萌发在他们心中的净土。每逢回想起与自考杂志在一起的日子,总会有人激动无比。是啊,谁让人是情感动物呢!从1984年的河北自学考试报,到1988年河北自学考试杂志创刊,无数立志于自学成才的自考生,坚定不移地秉持着“学习改变命运”的信念,在河北自学考试这一明灯的指引下,前仆后…  相似文献   

20.
一路欢歌     
期盼已久的六月铃声终于叮当叮当地如期而至,带着似轻松似恍惚的神情,高大的孩子们几个跨步就越过了那条白色禁区线,倏忽间便融汇到陌生的同学中,让我分不清哪些是看熟的背影了。我一边努力让怦怦乱跳的心跳得平缓些,一边在心里捕捉他们的模样,想像他们怀着一颗怎样激越的心,静静地等候在各个教室的门口,等候入场提笔书写他们的美丽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