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次获诺贝尔奖的化学家-鲍林河南省商丘师范学校(476000)刘春卉鲍林于1901年生于美国俄勒岗州的波特兰市.受当药剂师的父亲影响,他自幼对配制各种药粉和药膏有浓厚兴趣.在中学时代就表现出在化学和化学实验上的天赋.他于1922年获化学工程学士学位....  相似文献   

2.
科学大师鲍林(1901—1994年)是一位两次获诺贝尔奖的传奇式人物。第一次是在1954年,他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第二次是在1962年,他获得诺贝尔和平奖。鲍林还是孩子的时候,就对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2岁时,他将家里的地下室改建成一个简陋的实验室,做起了他感兴趣的各种实验。成为研究生后,鲍林的研究兴趣主要在物理化学方面,他对分子的结构及其行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1931年,鲍林发表了《化学键的本质》这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因此,他获得了美国化学学会大奖 —— 朗缪尔奖。1933年,32岁的鲍林,当选美国最年轻的科学院院士。为表彰鲍…  相似文献   

3.
崔鹤同 《下一代》2008,(11):42-43
鲍林10岁时认识了比他年长一岁的杰夫列斯。一天下午放学后,杰夫列斯邀请鲍林去他家参观他自制的简单化学器皿。杰夫列斯把各种颜色的粉末混合在一起,制成溶液,然后吹  相似文献   

4.
盛根玉 《化学教学》2011,(11):57-60
美国科学家鲍林的兴趣涉及到了众多领域,从化学到量子力学、由生物化学到医学,都留下探索的足迹和丰硕成果。虽然兴趣多元,但鲍林的研究方向一直是围绕着一个中心——对分子结构的准确描述和对化学键本质的探索,并因此获得1954年诺贝尔化学奖。后来,鲍林从自然科学转向社会科学领域,由科学实验投身社会实践,成为一个和平主义者,于19...  相似文献   

5.
威尔逊(Charles Thomson Rees Wilson)。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威尔逊云雾室的发明者.1869年2月14日生于英国苏格兰爱丁堡附近的格伦科西,父亲在苏格兰因试验牧羊农场而很有名。威尔逊1892年毕业于剑桥大学西得尼·萨赛克斯学院.后在剑桥大学一面做实验研究,一面当医学系的实验演示员。当时卢瑟福等一些青年科学家都是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的研究生,  相似文献   

6.
戴维是美国的一位化学家,他1778年出生在海边城镇彭赞斯,由于家境不好,中学毕业后不能继续求学,只好去一家药房当学徒。他上中学时喜欢化学课,愿意做各种化学实验。在药房工作时,仍然保持这种兴趣,喜欢研究化学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瑞典皇家科学院曾在斯德哥尔摩宣布:斯坦福大学的朱棣文教授因其在激光冷却捕获气体原子实验方面的杰出贡献,与美国的菲力普斯和法国的科恩·唐诺吉二位学者一起分享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从而使朱棣文成为继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和李远哲之后第五位获此殊荣的华裔科学家。 1948年,朱棣文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城,在纽约市长岛长大。他生长在一个学术世家,他的父母亲和三兄弟都是博士。父亲朱汝瑾和母亲李静贞同为麻省理工学院博士,都是颇负盛名的化学家。他的哥哥朱筑文是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现任斯坦福大学医学系教授…  相似文献   

8.
顽皮的天才     
鲍林是世界著名量子化学家。1901年,他出生在美国,幼年聪明好学,11岁时认识了心理学教授杰夫列斯。一天下午放学后,杰夫列斯邀请鲍林去参观他自制的简单化学器皿。杰夫列斯把各种颜色的粉末混合在一起,制成溶液,然后吹起了五彩缤纷的气泡。他小心翼翼地把食糖和氯化钾搅和,然后滴入硫酸——火焰一下子窜了出来。食糖和几种化学品最终变成了一堆黑炭,一些物质变成了另外一些物质!这个现象深深地打动了鲍林。在化学反应中,事物可以发生变化,令人惊讶的变化——看到这一切,鲍林陶醉了。  相似文献   

9.
<正>2013年6月,我从美国加州玛丽星海洋高中毕业。由于父亲在美国的驻外任期期满,一家人准备回国。多方权衡下,父母决定让我回中国念大学。临行前,我和父亲商量,准备在家举行一场"谢师宴":一来,感谢教育我多年的美国老师;二来,和同学们做最后一次告别。然而,当我把举办"谢师宴"的想法告知同学罗本时,他"扑哧"一  相似文献   

10.
1901年,诺贝尔化学奖的第一道灵光降临在荷兰化学家范特霍夫身上。这位一生痴迷实验的化学巨匠,不仅在化学反应速度、化学平衡和渗透压方面取得了骄人的研究成果,而且开创了以有机化合物为研究对象的立体化学。成功的范特霍夫身上,自然有许多成功的启示。走进这位大师的世界,聆听他生命的节律,或许会有不小的收获。1852年8月30日,范特霍夫出生于荷兰的鹿特丹市,父亲是当地的名医。上中学时,范特霍夫的实验兴趣就表现出来了。看到老师在实验室中做的各种变幻无穷的化学实验,他的探索欲望被激发起来,他想探究这些实验背后的奥秘。可光是看着老…  相似文献   

11.
“父亲节”由美国人约翰·布鲁斯·多德夫人倡议建立。多德夫人早年丧母,有5个弟弟,姐弟6人的生活重担完全落在父亲身上。父亲节衣缩食,无微不至地关心孩子们的成长。这些多德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当她长大成人后,深感父亲这种伟大的精神应该得到表彰,做父亲也应像母亲们那样,有一个让全社会向他们表示敬意的节日。于是她提议将6月5日(她父亲的生日)作为“父亲节”。有趣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美国的离婚率不断上升,单身家庭日益增多,在许多家庭中,父亲必须承担更多的家务。在这种情况下,子女对父亲的依恋性不断增强,这个节日也就不…  相似文献   

12.
生于一八一八年的徐寿,系江苏无锡人.五岁时父亲去世,家庭经济不太富裕的他,受了太平天国的影响,放弃了科举考试的八股文,转而研究自然科学.大约在一八五五年之后,徐寿到了上海,在一本叫《博物新编》的书里.看到了记载有氧气、氢气等方面的知识,使他学到初步的化学知识.从接触化学开始,徐寿就十分重视化学实验.他回到无锡的老家,找了一些仪器和药品,不但做了《博物新编》里所介绍的实验,还触类旁通地另做了一些化学实验.一八六二年三月,清朝皇帝要曾国藩推荐“能晓制造与格致之事者”(当时还没有科学一词,格致就是指现…  相似文献   

13.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来获得和巩固的.结合多年初中化学教学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学生实验想“做”有成效,最起码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4.
在美丽的“欧洲花园”荷兰,雅可比·亨利克·范霍夫是一个伟大的名字。 1852 年8 月30 日,这位世界上第一个诺贝尔化学 奖 获 得者出生于鹿特丹。他在读中学时就对化学实验很感兴趣,经常在放学以后或假日里偷偷地溜进学校,从地下室的窗户钻进实验室里去做化学实验。少年的好奇心,使他专门乐于选用那些易燃、易爆或剧毒的危险药品做实验。一天,该校的一位老师发现了他的秘密,责备了他的违纪行为,并把他带去见他的医学博士父亲。范霍 “夫 的 名 医父 亲 了 解了 事 情 的经过后,对自己儿子不规矩的举动深感尴尬和愤怒。但转念一想,儿子…  相似文献   

15.
诺贝尔奖是最具世界影响的权威奖顶,获得诺贝尔奖是合国科学家梦寐以求的最高荣誉,获得诺贝尔奖人数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那么;诺贝尔奖究竟是怎么来的呢?这还得从瑞典化学家阿尔费雷德·诺贝尔谈起.1833年,诺贝尔出生在一个瑞曲机械师家庭,幻尾随父亲移居俄国,15y以后又而往意大利、英国、法国和美国来学,成年后回到父亲在俄国圣彼德堡丹0的工厂工作.诺贝尔的父亲是一个机船师,却对化学实验请有独表,尤真喜欢研究火药.人鼓是中国艺代四大友明Z一.13世纪,W药通过阿拉怕人传入…  相似文献   

16.
蒋光宇 《小读者》2011,(10):38-39
丁观海是丁肇中的父亲.1934年毕业于当时的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后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土木工程。王隽英是丁肇中的母亲,当年也在美国留学。他们身在海外,心系祖国.一心想把丁肇中生在中国。但是因为意外早产,丁肇中成了地地道道的美国公民。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物理学界一直认为物质的最小结构是由3种夸克组成.  相似文献   

17.
杂化轨道理论是1931年美国理论化学家鲍林在原有的价键理论基础上提出的,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杂化轨道理论也得到了相当程度的丰富和发展,尤其是对分子结构的成功解释更显示了这一理论的神奇魅力,吸引着很多理论化学家沿着这个  相似文献   

18.
莱纳斯·鲍林(1901-1994),美国著名的理论化学家、分子生物学家和卓越的社会活动家。曾获1954年诺贝尔化学奖和1962年诺贝尔和平奖,是迄今为止惟一一位两次单独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鲍林的人生经历充满传奇色彩,被媒体称为"20世纪最不可思议的科学怪杰"。  相似文献   

19.
魏忠 《今日教育》2015,(4):64-65
1994年8月19日,著名的科学家鲍林走完了人生的历程。他是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美国学者,是科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电负度、共振理论、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蛋白质二级结构概念的人,还是积极推动消减核武器运动的创始人。就是这样一个化学史上少有的顶尖学者,染指脑神经、医学、健康医疗,不但没有得到尊重,还搞得自己声名狼藉,在晚年时被多所大学拒之门外。记得我上大学时候的1988年,鲍林还在  相似文献   

20.
马克世 《科学教育》2006,12(4):51-51
当前,人们对疾病的认识从宏观到微观,从临床症状到发病的分子机理,对疾病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从而提出了“分子病”和“构象病”这样的概念。为便于读者理解,本文主要从他们的发病机理介绍分子病和构象病。1分子病分子病就是由于DNA的突变,导致其编码蛋白质分子的一级结构即氨基酸序列改变而引起的遗传性疾病。1949年,美国生物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家得主鲍林等发现镰刀状红细胞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与正常血红蛋白的电泳迁移速度不同,他们认为这是由于两种血红蛋白分子间存在化学差异所致,首次提出了“分子病”的概念。后经研究证实,镰刀形红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