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科学落实配网多点多面检修现场安全管控新技术,将进一步保障各级施工人员人身安全与设备安全,稳固预防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高效提升基层一线工作效率效能,实现电网企业提质增效新目标。本文重点研究多点多面检修现场安全技术措施,提出了多业务信息融合管控检修风险新方法,满足各层级开展配网检修业务新需求,同时为现场实践和应用提供了案例参考。  相似文献   

2.
对电网事故等级的定性原则和分级情况进行了简述。针对电网运行中因各种原因需将输变电站设备停电,造成电网在N-1方式下存在运行风险提出了管控手段。实现对短期性、可预见的电网计划检修工作所存在的运行风险点自动辨识、电网风险预警通知书自动生成,从而有效地提高超高压电网的风险管控水平。  相似文献   

3.
电网设备检修是供电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一环。首先介绍了检修的基本概念,然后探讨了电网设备四种可能的检修方式,对电网设备检修技术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为适应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各供电公司内外部资源,规范开展业务外包,落实电网安全生产各项规定和要求。本文将对如何提升供电企业的业务外包工作进行分析与阐述,以解决各供电公司面临的一线人员紧缺的现状,确保电网设备安全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5.
随着电力信息化水平的大幅度提升,信息系统基本覆盖了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经过几年应用,积累了大量业务数据。生产管理过程涉及环节众多,信息繁多而零散,给生产过程的管理和控制带来诸多不便。利用BI(商务智能)技术将生产过程中的各类信息进行整合应用,充分发挥业务数据的价值,有助于日常生产管理工作的开展。设计了基于BI的电网生产安全管控分析平台。  相似文献   

6.
黄亮 《科技风》2014,(24):280-280
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既有利于提高电网安全运营水平,又将助推新农村建设,其重要性决定升级改造过程必须严格管控。本文通过简单介绍农网升级工程,结合过去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重点从计划、质量、安全三个方面分析过程管控,进而提出统筹管控方案,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刘熠 《科技风》2011,(21):268-269
设备运行维护管理工作是生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一直沿用的定期巡视、定期检修和事后检修相结合的检修模式,有效地减少了设备的突发事故,保证了设备的良好运行。但随着优质服务、供电可靠率等因素的制约,以往的停电次数多,停电时间长的运行检修模式已不能适应现在的发展需要,还存在着"小病大治,无病也治"的盲目现象,造成大量人工和成本的浪费。近年来电网规模迅速发展,定期检修工作量剧增,检修人员紧缺问题日益突出。改变以往的设备运行维护管理模式是解决当前设备运行维护管理工作面临问题的重要手段,对于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2009年以来,广水市供电公司从输、变、配电线路设备开展了新的设备运行维护管理模式,建立起了管理、技术、执行三大体系,理顺了输变配电设备运行监控、巡视、维护、缺陷管理四个环节的基本流程,为提高设备可用系数,降低生产成本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文章着重阐述企业推进设备管理创新,对提高设备使用效益,确保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意议。笔者结合在来冶生产一线设备管理点滴,以创新驱动、管理蜕变、强化主体责任,加快设备对标管理、以及推进合理化建议,破解生产难题等几方面综合论述了强化设备管理的新举措,着重提出设备维修人员只有通过"消防员"到"设备保姆"角色的转变,才能从繁重而忙碌的日常维修工作中解放出来,做到有计划维修和检修,提高设备使用效益,实现"以设备保生产"的管理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9.
从中国配电网的实际情况和配电网设备检修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挖掘和提炼了电网企业最关心的检修计划优化目标以及制定计划中所要考虑的各种影响因素和约束条件,建立了在保证配电网安全运行的前提下,以最大限度提高配电网的供电可靠性、降低设备检修造成的网损为目标的优化模型,并针对该模型探讨了相应的求解方法。  相似文献   

10.
电力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电网建设、电网改造、设备检修等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风险是电力企业所面临的最大风险,随着电网建设的不断推进,对安全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单纯检查问题和督促整改的传统安全管理模式已难以应付当前安全管理要求。长久以来的安全生产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必须建议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生产管理机制,有效控制风险、预防事故的发生,才能实现安全生产长治久安。电力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就是控制电力生产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风险、解决问题缺陷的长效机制。本文主要阐述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作用,并就如何加强电力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及应用提出了相应建议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我国高校科研管理中人本理念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研究是高校的三大职能之一,而一所高校的科研实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校科研管理能力的高低。随着经济文化的全球化.高等教育管理与世界接轨的要求促使了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加快了对科研管理的改革和创新,其中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逐渐受到管理者们的重视。笔者认为对科研人员进行有效激励、沟通服务,并重视对其引导是科研人本管理的核心内容,本文将对这三方面问题进行思考.对人本理念的应用和科研管理能力提高问的关系提出一点见解。  相似文献   

12.
钟霖 《中国科技信息》2006,(18):278-279
文章简要介绍了5S管理理念,客观分析了目前高校语音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弊病,提出运用5S管理理念来加强和改善语音实验室的管理,以达到提高管理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物联网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实验室管理现状,讨论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设计基于物联网的实验室管理硬件支撑平台和软件系统。使用物联网技术有助于实现设备管理的实时化、信息化,为实验室管理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决纸张浪费严重、教改课题与科研人员管理难、评估所工作量大以及工作效率低等问题,本文设计并完成了高校教改课题管理系统。通过对教改课题申报、开题、中期以及结题等工作实现信息化操作,满足高校教改课题管理的要求。实践表明,该系统大大提高了评估所的工作效率,提升了教改课题管理水平,而且有效地减少纸张浪费。  相似文献   

15.
在新时期高职学生的管理工作过程中,应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坚持以人为本,遵循高职教育规律,将制度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相结合。在注重理论教育的同时,吸取先进的、科学的现代管理思想和艺术,并探索新的管理方法,做好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工作,将高职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  相似文献   

16.
高校安全管理工作是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高校公共安全事故的频发凸显出高校安全管理体制的滞后和被动,亟待创新。本文从分析彼德·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论入手,阐述了高校安全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极其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高校安全管理工作必须用目标管理方式才能适应社会环境的变迁的结论。并详尽论述了目标管理方式在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具体实施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城市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大利 《科技广场》2006,(11):32-33
城市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采用数字化网格化城市管理的模式。本文阐述了城市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各模块的需求功能和设计过程。  相似文献   

18.
国家级科技计划的专家管理体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三个国外著名的国家级科技计划的分析,阐明了专家管理体制的成因和功能,指出采取专家管理体制是由计划的目标决定的,其功能主要是战略决策、立项选择和战略管理,强调指出专家的管理职能是一种新的角色行为.  相似文献   

19.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消费结构持续升级,我省能源消费需求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将呈刚性增长,资源环境压力仍将持续。节能工作必须改变过去主要依靠行政手段一条腿走路的方式,主动适应当前节能工作新变化,积极推进节能市场机制建设,把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建立起均衡持续推进节能工作的长效机制,才能确保实现节能目标任务。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本文围绕推行节能量交易进行了深入思考,明确了政府在节能量交易中的作用,提出了节能量分类交易、目标分配及核查的作用、工作重点及体会。  相似文献   

20.
The heydays of the central R&D laboratory as the ‘dominant design’ of corporate R&D in large technology-intensive companies is over. The last decades have witnessed not only downsizing of central R&D, but also ongoing experimentation and restructuring of the modes of managing corporate R&D. What is the logic behind these ongoing restructurings? The paper argues that different kinds of organizational incongruities constitute critical sources of change in the organization of R&D. The paper seeks to align a contingency and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in analyzing two Danish technology-intensive companies characterized by highly different organizational trajector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