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是新中国民族团结和新型民族关系的象征。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不是偶然的,是多种因素促成的,有其历史必然性。普洱各民族同源共祖、互为兄弟的民族意识和以"和为贵"的价值追求,为"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奠定了心理和价值基础;历史上长期形成的经济、政治、文化不可分割的关系,是"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的前提和基础;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形成的各民族相互支援、共同对敌的团结精神,是"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的内在动力;党的民族政策和统一战线政策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成功实践,是"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2.
2011年是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60周年。60年来,盟誓及其民族团结的相关话语不仅是历史记忆,它已成为边疆各族人民的情感依附、精神力量、文化传统和共同追求,更是普洱各民族宝贵的地方性知识和共同的精神财富。回溯"民族团结誓词碑"的建碑历史,梳理其研究现状,深入探究其在维护边疆民族地区的团结、稳定方面的价值援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神话学的角度,探讨了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产生的文化内因。在葫芦神话中穿插进民族起源说,融入各种民族同出一源、本是兄弟的观念,是普洱民族神话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普洱民族起源神话,突出地反映了普洱民族文化的亲和性和崇尚团结的价值取向,并由此形成了以团结和谐为特质的普洱民族文化。认为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深植于普洱各民族文化心理中的同源共祖、民族认同的传统观念则是其产生的文化内因。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民族团结工作,建国60年来,普洱边疆各民族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呈现给世界的是民族团结、宗教有序、社会和谐、经济腾飞、边疆稳定的奇迹。适逢建党90周年之际,结合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60年纪念,思茅师专精心策划并用心举办"普洱民族团结学术文化教育年"活动,以"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国家认同"为主题,旨在追述历史记忆、总结宝贵经验、弘扬优秀传统,展示今天普洱各族人民团结和谐的边疆景象。  相似文献   

5.
2011年7月18日—20日,"誓言不朽,同心永结"——纪念"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6 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隆重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四川大  相似文献   

6.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4):F0002-F0002,F0003
2011年7月18日-20日,“誓言不朽,同心永结”一一纪念“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6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隆重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四川大学、厦门大学、青海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学院、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的8位省内外知名学者与我校部分学者围绕“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国家认同”展开深入、  相似文献   

7.
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是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在边疆民民族地区灵活运用的成功典范和历史丰碑,它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探索和实践中的伟大创举,为新中国民族政策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民族团结誓词碑"被称为新中国的第一碑。它的诞生,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民族团结政策,离不开民族和睦的社会环境,更离不开直接参与立碑的13个民族代表。佤族作为立碑的签字民族之一,在立碑的过程中发挥了特殊的影响力,使民族团结誓词碑立碑仪式能够顺利进行,并将民族团结的精神雕刻在民众的心中。  相似文献   

9.
云南省普洱市有着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普洱市开发以民族团结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修学旅游,不仅对加强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性,促进民族团结精神的传播有重要意义,对弘扬红色文化、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也有实践价值。提出了整合并挖掘普洱市旅游资源中的民族团结因素,打造以民族团结教育为中心,以民族团结碑和普洱茶为两个基本文化点,以民族团结园、普洱万亩茶园和茶马古道为三个景观要素的修学旅游策略。  相似文献   

10.
民族团结与国家认同的基础是边陲与中心各个族群之间的相互认同,这种认同是不断变化的,而且有不同的角度和政治分层。云南是中国历史整体不可分割且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伴随着中国古代至近现代的政权分合与政局变化,各族群间的认同也在不断发展。从南诏德化碑、民族团结誓词碑等碑文中,可以一窥中国历史整体在西南边疆的推进,亦可以考察云南从王朝到国家历程中的民族关系、边疆变迁与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思想是处理中国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原则,在这些思想的指引下,普洱民族团结工作取得巨大成就,边疆民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顾和总结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思想在普洱的实践及成效,对普洱市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促进民族团结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清真雅正意新理惬──乾隆绿毯八韵碑诗赏析邢立双避暑山庄澄湖北岸,万树园的南端,立有绿毯八韵碑一座。通高254厘米,其中碑首高74厘米,碑跌高82厘米,碑身高98厘米,宽198厘米,厚40厘米。碑身面南,额首上雕有祝寿图,碑跌刻有八仙;面北,额首上雕刻...  相似文献   

13.
普洱民族团结盟誓是新中国国家政权与地方族群在互动关系中以盟誓为纽带实现话语同构的典型。在誓言中全面表述了“民族团结”的内在意义和边疆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它对维护西南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以思普地区赴京观礼及民族团结碑签字代表为个案,通过对民族团结先进典型人物的深入分析,揭示其人格特征及心理成长历程,以期对新一代青少年的民族团结意识与心理的成长有着借鉴及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元结碑》     
<正>【作品概况】《元结碑》又名《元次山碑》,全称《唐故容都督兼御史中丞本管经略使元君表墓碑铭并序》。颜真卿为表深念之情,精心书写,在距挚友元结故后葬地一公里的云台观鉴刻制碑。碑高220厘米,宽90厘米,厚40厘米,四面铭文。碑成后运至泉上村立于元结墓前。【观典赏析】《元结碑》是颜真卿生前留给后人的最后一件力作。  相似文献   

16.
从云南普洱边疆少数民族春节的集体“拜年”场景中,指出其仪式活动与“普洱民族团结盟誓”的话语同构,通过对其内在的文化心理的分析,指出春节“拜年”仪式对建构边疆和谐民族关系和国家认同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作品概况】《龙藏寺碑》亦称《正定府龙兴寺碑》,隋代碑刻。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刻,碑高315厘米,宽90厘米,厚29厘米。碑文楷书30行,行50字,凡1500余字。楷书碑为龟趺。碑额呈半圆形,浮雕六龙相交,造型别致,刻工精细,具有隋唐蟠龙的古朴风格。无撰书人姓名。河北正定龙兴寺藏。  相似文献   

18.
<正>《段志玄碑》,唐碑刻,唐贞观十六年(642年)刻立。碑为螭首,高334厘米,宽105厘米,厚35厘米。碑额篆书"大唐故右卫大将军扬州都督段公之碑"16字,无撰、书人姓名。碑文为楷书,23行,满行65字,全文2000余字。此碑原在陕西礼泉县昭陵乡庄河村北段氏墓前,1975年移存昭陵博物馆,为唐太宗昭陵陪葬碑  相似文献   

19.
《郑文公碑》全称《魏兖州刺史郑羲碑》,又称《郑羲碑》。北魏摩崖刻石,因是碑的形制,后世多以“碑”称。北魏永平四年(511年),兖州刺史郑道昭为了纪念其父郑羲所刻。碑刻两处:初刻在平度天柱山巅(习称上碑),重刻于掖县南方云峰山(习称下碑)。两处内容基本相同,都是记述郑羲的生平事迹。上碑在今山东平度县天柱山最高处,碑身高约300厘米,宽约100厘米,字体略小于下碑。《校碑随笔》载,碑文为20行,行50字,总计约1000字。因石质较差,今文字磨灭较甚。下碑在今山东莱州市云峰山,碑身高约300厘米,宽约300厘米。碑文50行,行23~29字不等,共1300多字。字体较上碑略大,文字完好。两碑碑额均为正书2行7字“阳郑文公之碑”,碑首题“魏故兖州刺史南阳文公郑君之碑”。无撰书人姓名,由字体与郑道昭在云峰、天柱等山题诗、题名的风格,推为郑道昭所书。  相似文献   

20.
正【概述】《鲁峻碑》,东汉灵帝熹平二年(公元173年)四月立。碑石原在山东省金乡县鲁君墓前,现存济宁市博物馆。碑高283厘米,宽115厘米,厚25厘米。碑额圭形,有穿,穿上隶书两行,阴刻此碑全称《汉故司隶校尉忠惠父鲁君碑》。碑阳隶书17行,每行32字,共544字。碑阴两列,每列隶书21行,为门生故吏捐资题名,文字多模糊残缺。《鲁峻碑》记述了鲁峻的家世、生平、品行、官职、政绩。鲁峻退职后居家,62岁去世。门生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