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nice一词在现代美国口语中的使用率很高。美国人见面时用“nice”,分别时也用“nice”,请人吃饭时还用“nice”;形容有生命的东西可用“nice”,形容无生命的东西同样可用“nice”。总之,“nice”一词是美国人信手拈来,广泛运用在很多场合的一个词。  相似文献   

2.
《初中生》2015,(25)
形容时间过得快,我们会说“白驹过隙”“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弹指一挥”等;形容速度快,会说“瞬移”“飘”等,这些词在武侠小说中的使用频率更高;形容占用的空间大,会说“宇宙”等,形容占用的空间小或人的渺小,则会说“细微”“如一粒尘埃”等.  相似文献   

3.
“龌龊”是一个从古至今都在使用的叠韵连绵词。在不同时期,“龌龊”的词形和词义均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且这些变化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文章认为“龌龊”一词的意义来源于表“廉谨”义的“娕”,后演变出成熟形式“龌龊”。随着时代发展,其意义也由形容人气量狭小、拘于小节引申出某物不干净、脏和形容人品质恶劣等义,用法逐渐灵活多样。此外,文章还简单介绍了“龌龊”一词在古书中的异文情况。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文是印第安酋长西雅图写给白人领袖的一篇著名演说。一看课文题目,我就心生疑问:为什么用“神圣”一词来形容土地?我们常用”肥沃、富饶、美丽、辽阔、贫瘠、荒凉”等词来形容土地,却很少用“神圣”这个词。打开词典,“神圣”的含义是:“极其崇高而庄严的,不可亵渎的。”词条解不开我的疑惑,倒是例句引起我的兴趣:“南海诸岛是我国的神圣领土,不容侵犯。”难道“这片土地”涉及到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相似文献   

5.
人们都喜欢用“马虎”一词来形容某人办事草率或粗心大意。  相似文献   

6.
“红酥手”出自南宋诗人陆游的《钗头凤》一词。以往诠释此词的注者大都把它解释为“形容女子的手红润白嫩”、“肌肤红润酥腻的手腕”、“形容女子搽红酥的手”等等。笔者认为上述几种注解均属误释。浙江山阴(今绍兴)人素好春游。每年三月初五,人们要携带酒食,到会稽禹庙游  相似文献   

7.
《蒙古秘史》第二百一十九节有“客儿罕荅忽塔”(“ker qandaqu ta”)一词,其旁译为“怎满立的您”。海内外《秘史》学家对这一词的解读大相径庭,对其旁译“满立”的校勘亦莫衷一是。笔者认为“罕荅忽”为被动态形容动词,紧随其后的“塔”则为表示这一形容动词第二人称复数的附加成分;其旁译“满立”乃误,应校勘作“被满意”为宜。  相似文献   

8.
女汉子     
《新读写》2014,(3):17-17
“女汉子”一词最早是由名模、主持人李艾在新浪微博发起的“女汉子的自我修养”这一话题引出的,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性格“纯爷们”的姑娘。  相似文献   

9.
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形容时间的词,像“弹指”、“瞬间”、“须臾”、“一刹那”等等。大家可能知道,这些词表示的时间都很短,可是这些词表示的到底是多短的一段时间呢?  相似文献   

10.
丁艳茹 《下一代》2012,(8):34-34
老师收到一名学生的父亲的信。信中提到他儿子用“活泼”一词形容阳光的造句是正确的。老师沉思了一会儿,自言自语道:“活泼”这个词是用在孩子身上的,怎么能形容阳光呢?难道真的是我理解错了吗?嗯,还是眼见为实的好,于是她决定每天早上去看日出。  相似文献   

11.
《九寨沟》一课第三节有两个形容色彩鲜艳繁多的词——“色彩斑斓”和“五彩缤纷”。这两个词分别出现在下面两句话中: 1.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石块色彩斑斓。  相似文献   

12.
我们常用“栩栩如生”一词来形容一篇作品中的人物塑造得好。栩栩就是“生动活泼的样子”,整个成语的意思是:“形容非常逼真,像活的一样。”记叙类文章的核心是写“人”,人是万物之灵。人对于人最感兴趣。不同体裁的记叙类文章,对写“人”有不同的要求,但有一点是共同  相似文献   

13.
《二泉映月》一课中有这么一句:“小阿炳望着师父饱经风霜的脸,懂事地点了点头。”课堂上有学生提问:“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学生中没有人做出反应,显然,他们对这个词不理解或一下子无法表达对这个词的理解。我是这样引领学生学习感悟“饱经风霜”一词的:师:你们觉得能用“饱经风霜”来形容我吗?  相似文献   

14.
王卫红 《福建教育》2007,(12):55-55
拜读了李吉林老师《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实录,钦佩之情油然而生。李老师除了让学生充分感受景美、文美外,还十分重视语言文字的训练。如,在理解“欣赏”和”观赏”这两个词时,她采用比较辨析法:先利用图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桂林山水的画面,再回扣课文问学生“刚才大家这样认真地看,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从而引出新词“欣赏”,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词义;再引导学生思考“还可以用什么词形容”。学生回答“观看”,李老师以“观看桂林山水,也可以 ,  相似文献   

15.
在语言的长河中,“我”从不被人重视,因为“我”貌不惊人,是“短词小字”,但“我”在口语中使用频率却很高。见面时用“我”,分别时也用“我”,请人吃饭时还用“我”;形容有生命的东西用“我”,形容无生命的东西同样用“我”。总之“我”是被人们广泛运用在很多场合的一个词。  相似文献   

16.
一,小引汉语方言口语里,有一部分写不出字的词。这些有音无字的词,本文叫做“无字词”。拿福州话来看,这种“无字词”数量还真不少。它们有单音节的,象piε~5跑、tsuoi~2这个(合音词)、φy~6应答声等;有多音节的,象嬉皮捣蛋、微张开(切脚词)、吱声等。还有一些是多音节的词缀,象辣麻辣辣地、喻棘手、酥酥脆等。这些词都是难以写出字来。  相似文献   

17.
微词语     
《大中专文苑》2014,(10):76-77
古早味 文青写做“古早感”,区别是“古早味”重点落在味觉,而“古早感”的落点是视觉。现汉未收“古早味”一词,可它至今仍是闽南一带用以形容古旧的味道的熟词.大致指那种“怀旧味道”,如“妈妈味道”,像北方酱油炒饭、南方猪油拌饭之类,常被用于“古早味”的例证。  相似文献   

18.
某小学的三年级语文考试,在一个班的测验卷上,不少学生用“温暖”一词形容天气。这样造句本无错误,由于判卷老师知识范围的限制,将凡是用“温暖”形容天气的句子都判成是错的。原任课老师指出这样判是不合适的,判卷老师除坚持己见外,还找主任、校长评理。出人意料地,主任、校长也认为用“温暖”形容天气不合适。双方各执己见,都摆出  相似文献   

19.
①在宋代,人们形容柳永的词很普及,说“有水井处即有柳词”。当下中国,“超级女声”红遍大江南北,PK一词一夜间成为中国人最时髦的用语之一,甚至成为报刊的大标题.可谓“有汉语处即有PK”。  相似文献   

20.
《新读写》2014,(4):17-17
“伶牙俐齿”是由“口齿伶俐”转化而成的。“伶俐”这个词,含义为“聪明、灵活”,“伶牙俐齿”形容聪明伶俐、能说会道。若写作“利齿”,就变成牙齿锐利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