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多次提到“寂寞”。如何理解鲁迅在“五四”前后的寂寞乃至先生一生中的寂寞,这是涉及到如何评价鲁迅的思想和艺术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笔者略陈陋见。 鲁迅的寂寞植根于忧国忧民之心,根本不是纯粹属于思想和生活上的孤单冷清,而是作为奋斗者因苦于找不到改造社会的出路,找不到民族解放之路而产生的苦闷。 鲁迅先生跟着南京政府搬到北京,他的苦闷也许比一般青年更甚。蛰居绍兴会馆,“外表虽然现着异常孤冷,鲁迅先生的内心生活是始终热烈的,仿佛地球一般,外面是地壳,内里是熔岩。这熔岩是一切伟大事业的源泉,有自发的力,有自发的光,有自发的热。”(孙伏园《忆鲁迅先生迅》)“他的良心好像一股烈  相似文献   

2.
某地高中语文毕业会考试卷出了一道“现代文阅读综合题”,要求考生阅读分析“那时偶或来谈的是一个老朋友金心异。……便称之为《呐喊》”(详见教育部统编高中《语文》第四册中的鲁迅《呐喊》自序)一段文字。其中有一道选择题是:“不惮于前驱”的含义是:(在对的答案后面打“√”)a.使他们与前驱相比而感到不怕( )  相似文献   

3.
鲁迅评价叶紫的《丰收》说:“……这就是作者已经尽了当前的任务,也是对于压迫者的答复:文学是战斗的!”这是鲁迅对革命文学质的规定。鲁迅从事文艺创作就是从这一崇高的使命出发的。早年他弃医从文,是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为人生,和改良人生的。所以他在“五四”时期,遵奉“革命的先驱者的命令”,进行创作,助威呐喊,“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前驱”,(《呐喊·自序》)向封建  相似文献   

4.
《(呐喊〉自序》是鲁迅为自己第一部小说集《呐喊》所写的序文,蕴含丰富的信息,对于我们解读鲁迅具有重要的价值。文章采用细读文本的方式,注重探讨了“寂寞”与“听将令”这一鲁迅呐喊的缘由,父亲的病、国人的病、国家的病这一鲁迅呐喊的客体以及对回忆的抒写这一独特的鲁迅文学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5.
一鲁迅接受金心异(钱玄同)的“劝驾”,为《新青年》写小说,其间的经过见于《呐喊》的《自序》;后来他又叙及为什么是写小说而不是以论文、翻译文字交卷,则归因于小说创作有所“仰仗”、有所“准备”。这情形,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是这样说的: 我的来做小说,也并非自以为有做小说的才能,只因为那时是住在北京的会馆里  相似文献   

6.
《(呐喊)自序》是鲁迅先生为良己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而写的一篇序言,该文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完美的艺术价值。正如课文的“自读提示”所言,该文是鲁迅“通过叙述自己的经历来反映思想发展的过程,并说明写作《呐喊》的缘由”的。那么如何来把握这两点呢?教参是按鲁迅‘将亲疾”到“应索稿”的经历—一人手的,我认为这还不是最佳途径。通观全文,能同时反映鲁迅的经历和思想发展的词有三个,它们是“(好)梦”、“寂寞”和“呐喊”;而《呐喊)的创作又与鲁迅的经历和思想发展直接相关。因此,我们不妨抓住这一重要信息,来换人…  相似文献   

7.
鲁迅很少谈自己的创作,仅有几篇文章,其中的一篇就是《呐喊·自序》。这篇文章被鲁迅研究大师钱理群先生誉为“解读鲁迅小说的一把钥匙”,“提供了一个窥视鲁迅内在世界的难得的机会,一条鲁迅精神发展的明晰线索”。在这篇文章中,鲁迅一开始就提到“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从文章内容的表层来看他不能忘却的回忆是童…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的小说收录在《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这三部小说集中,共三十三篇小说。自从鲁迅小说问世以来,为其所创作的插图数不胜数。其中,著名画家丁聪先生所创作的鲁迅小说插图是公认的优秀之作。李一氓先生曾这样评价丁聪的鲁迅小说插图:“这三卜三幅插图,是三十三篇小说插图的标本”,“每个小说人物的要害,都被他捉着了”。  相似文献   

9.
《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本小说集,出版于1923年,其中收录了鲁迅先生1918年至1922年间创作的14篇小说。书名之所以定为《呐喊》,先生在该书的《自序》中具体而详细地解释道:“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以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我们读《狂人日记》,便真切地听到发自先生体内的呐喊;读《阿Q正传》、《故乡》、《药》,仿佛看到先生因农民的麻木、不觉醒而振臂高呼;读《孔乙己》,我们同样体会到先生对那些受封建…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呐喊>自序》,还是第一次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对于这篇生疏的课文,有的老师提出了一些问题。现以如下几点肤浅的理解谨供参考,并请批评指正。一、学习本文有什么意义? 鲁迅写这篇《自序》,是为了说明他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是怎样创作出来的。为此,他在本文中自叙了创作《呐喊》前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变化。这对于我们了解鲁迅早期的生活和思想,是一份十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呐喊》以鲁迅第一个创作的结集问世,作者是需要向广大读者作一番自我介绍的。同时为了说明这个小说集取名“呐喊”的原因,亦即自己怎样脱离了“寂寞”和“悲哀”而发出战斗“呐喊”的缘由,又不能不对自己走过的一段生活道路及思想演变的历程作一个简单的回顾。因此,这篇《自序》就成为鲁迅的第一篇,也是较为详尽的一篇自叙传略。  相似文献   

11.
信手翻开语文报刊,就常常可以看到许多广泛运用名句入文的中学生优秀习作。现抄录几段如下: 例1 学生习作:《寂寞》寂寞是什么?我说,寂寞是屈大夫在“漫漫其修远兮”的路上“上下而求索”的身影;寂寞是鲁迅先生在“彷徨”中的思索,在“呐喊”中战斗  相似文献   

12.
鲁迅出版了《呐喊》之后,继续创作。一九二六年八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了小说集《仿徨》。鲁迅自评这些作品战斗的意气冷了不少,因谓之《彷徨》。过去曾有评论说:鲁迅的创作始于《呐喊》而终于《彷徨》,暗讽鲁迅创作上的没落。其实,并非鲁迅想停止呐喊。五四运动落潮后,新文化运动营垒分化;文苑寂寞,鲁迅感到成了游勇,布不成阵了。他因为找不到新战友而苦闷彷徨,却又未在彷徨中止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鲁迅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他在求索中继续战  相似文献   

13.
<正>鲁迅先生在回忆性文章《阿长与<山海经>》中重点刻画了“长妈妈”,展现出人物的美好品格及对她的怀念与赞美。除了“长妈妈”,鲁迅先生在文中还塑造了另外一位人物形象——远房叔祖。对于这一人物,他虽然描述较少,却有着独特的用意和目的:看似闲淡之笔,却具奇崛之意。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寂寞与彷徨,是他在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之前,一面战斗,一面探索中产生的失望、苦闷和孤独及怀疑的心境,是愤世嫉俗、忧国忧民的思想深沉而又曲折的反映。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认识鲁迅的寂寞与彷徨呢?在语文教学中,笔者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了解鲁迅思想发展过程的。 首先,鲁迅的寂寞与彷徨和他的生活经历有关。 通过学习《<呐喊>自序》一文,学生可以了解到鲁迅早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变化。在东京筹办《新生》的流产,使鲁迅感到“未尝经验的无聊”和悲哀、寂寞。辛亥革命的爆发,唤醒了鲁迅,他以极大的热  相似文献   

15.
阿Q的姓,不用说,自然是“赵”了,虽然他没有姓成。然而,要是问一句:鲁迅先生为什么要让阿Q姓赵而不让他姓别的,而且又让他姓不成呢? 读读《呐喊》《徬徨》两本集子,很有趣。里面有不少人物都姓“赵”。《阿Q正传》中的那个未庄封建势力的代表人物赵太爷和他的“真正的本家”赵司晨、赵白眼:《狂人日记》中的那个“青面獠牙”的赵贵翁,还有一条狗也是“赵家的”,《风波》中那个又矮又胖的地方一霸赵七爷等等。  相似文献   

16.
“绝望”一直都是鲁迅小说的主题,这是鲁迅无言的抗争,是来自他灵魂深处的呐喊。在绝望中更能显示人性的光芒,更能看清当时的社会现实。教师可带领学生对鲁迅的两篇小说《故乡》和《祝福》进行对照分析,通过鲁迅对小说人物的刻画来体会鲁迅小说中人物内心的“绝望”,进而体会鲁迅的“绝望”。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鲁迅小说《呐喊》赋予了新的理解和新的认识,认为《呐喊》是鲁迅对于这个无声中国的振聋发聩的呐喊,呈现出了执著的反封建精神。是“五四”时期寂寞中的呐喊,喊出了具有启蒙色彩的反封建的强烈呼声。  相似文献   

18.
《〈呐喊〉自序》中“寂寞”一词出现达十处之多,究其原因,是鲁迅先生年轻时“洋务救国梦”、“学医救国梦”、“文艺救国梦”的相继破灭,使他陷入了无边的寂寞之中。但这种“寂寞”之感并非真的百无聊赖,更不是无事可做,而是一种“不特没有人来赞同,也还没有人来反对”的深寂孤苦中所喷射出的一腔激情孤愤。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还应有更多的积极的具体内蕴。爱国者对黑暗社会的痛恨“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铁屋子”就是辛亥革命后依旧黑暗的旧中国社会现状的形象比喻。鲁迅先生作为爱国者,早在弘文学院江南班时就第一个剪掉辫子,拍“断发…  相似文献   

19.
1924年,孙伏园在《关于鲁迅先生》一文中谈到,鲁迅听说《呐喊》一出版就被请进中小学课堂之后,不但感到极为沉痛,而且此后一看到这本书就讨厌。鲁迅对此事的情感反应为什么如此强烈?因为他很不愿意孩子们读到他这些阴惨寒凉的作品,最不愿意孩子们读到处处“吃人”的《狂人日记》。他说:“中国书籍虽然缺乏,给小孩子看的书虽然尤其缺乏,但万想不到会轮到我的《呐喊》。”他进而愤激地说,这本书不但没有再版的必要,简直应该让它绝版。他甚至不想再写这一类的小说。鲁迅的这个态度表明了他对语文课本的一种想像,在他看来,不应该老是在课堂上声…  相似文献   

20.
王钒宇 《文教资料》2010,(12):15-17
鲁迅先生的《呐喊》有很浓厚的"寂寞"意识,在这部小说集中《鸭的喜剧》给人的"寂寞"感最强。本文剖析了爱罗先珂的寂寞源泉,同时也分析了鲁迅先生的寂寞之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人"的普遍寂寞感的源泉——"缺少爱和诚"、"人与人的不相干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