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先师钟笑炉先生是近代邮坛巨人,我国集邮化史上的一代宗师。他德艺双馨,不但邮学精深,而且品德高尚。他在集邮研究上所取得的杰出成就和为推动我国集邮事业向前发展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为我国几代集邮人士所广为传颂,并为海内外邮界学所公认。明年是先生百年诞辰,我谨记述先生和我之间的一段师生情谊和先生集邮活动二三事,以表我对先生的深深怀念和无限崇敬之情。  相似文献   

2.
疾风 《集邮博览》2003,(6):13-13
本人喜好收集极限、原地邮品,一次偶然的机会得到两枚新中国初期从北京寄出的极限封。两封均寄自北京市雷震口铁路宿舍166号王席儒,收信人是南京市司背后18号李伯鲲,时间是1958年。1998年读到《集邮博览》上一则消息:5月15日,原新光邮票会会员在京联谊,祝贺集邮家赵人龙、杨启明先生八十华诞,到会的有吴凤岗、王席儒等老集邮家。这时我的心中一动,这不正是我想知道的那位老人吗。  相似文献   

3.
赵岳 《集邮博览》2015,(1):10-11
12月6日深夜,我接到一位邮友从香港打来的电话,说北京的赵人龙先生过世了,这时从微信的朋友圈内我也看到了北京市东城区集邮协会和北京鼓楼集邮研究会联合发出的悼念文章。很快我的脑海中急速划过了几帧画面,转瞬间思绪也陷入深深的回忆之中。那是2004年,嘉德秋拍在上海巡展。丁劲松先生打电话问我,下午有没有时间陪他去金茂大酒店看一个展览。记得是去"林崧邮品收藏"的预展现场看一枚邮票,  相似文献   

4.
三、集邮研究之道1994年,《集邮》杂志从第1期开始,连载发表赵人龙的长篇文章《集邮研究之道》。这是一篇内容丰富,指导性很强的邮学专著,赵人龙为此做了精心的准备,编辑部更是隆重向读者推荐。在第1期专门发表了一篇颇有见地的编者按: “收集邮票的人多,做研究工作的人少,这已成为集邮界一个值得重视并且迫切需要解决的大问题。许多同志集邮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仍停留在收藏、欣赏的阶段,要他动笔写点文章,则有心无力,难以下手。究其原因,一是他们对集邮研究在整个集邮过程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二是对研究方法和手段缺乏了  相似文献   

5.
爱之越深求之越苛,作为一个忠实的读,我常给《上海集邮》“挑刺”。最典型的事例是:《上海集邮》第78期封二刊出一张称作“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极限片,笔将片图、票图(T143-3)仔细对比后认为:两并非反映同一事物,于是提出了异议(《上海集邮》2873页),但又遭到了许恩浩先生的否定。他认为片图和票图均为“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我坚持已见。  相似文献   

6.
柳承美 《中国集邮》2001,20(7):24-24
近5年来,笔每年都要在国外旅居3,4个月。这对于退休还念念不忘集邮、经常参加各类集邮活动、几乎把集邮当成一种新“职业”的我来说,远在异国他乡,仅靠邮友间的通信和邮寄集邮报刊,实难及时了解国内的各种集邮信息,生活中似乎缺少了重要内容与一大乐趣。去年10月我又赴国外,一住半年有余。年近七旬的我,开始学用电脑,学习上网。众多的集邮网站,令我及时地了解到国内外的各种集邮信息。网上浏览多了,对比之下有了一些看法,愿一吐为快。  相似文献   

7.
谈到红印花邮票的研究文章,自然要提及集邮家赵人龙。赵人龙收集和研究的重点为中国早期古典邮票,同时对中国欠资邮票、新中国普票等也有极深的研究。据不完全统计,在他迄今近80年的集邮生涯中撰写的集邮普及与研究的论文数以百计。其中关于大龙、小龙、万寿及红印花加盖邮票这四大古典华邮的研习文章占了相当的比例。这些文章广泛刊载于中国大陆及香港、台湾、新加坡、美国等境内外出版的数十种集邮刊物上,如《集邮》、《中国集邮》、《集邮研究》、《上海集邮》、《集邮博览》、《天津集邮》、《中国集邮报》、《鼓楼邮刊》、《邮友信箱》、《中国邮史》、《邮票世  相似文献   

8.
一、文名重邮坛 人同国宝共称尊,鉴赏全凭慧眼分。 揽月楼高堪沐雨,生花笔妙亦凌云。 这是一首赞书画鉴定专家杨仁恺的诗,借其意其趣,称颂赵人龙先生的学识人品亦十分贴切。 赵人龙是一位典型的专家学者。当年在本职工作岗位如此,在集邮活动中同样如此。他从不热衷官场与社交活动,不慕虚名,总喜欢坐在书桌前,潜心钻研,不论写自己的研究心得,还是编审别人的稿件,他都全身  相似文献   

9.
上海聋人邮协俞海燕先生转来了李少华先生的一封信。字里行间流露出他战胜死神、战胜病魔那钢铁般的意志和对集邮事业执著的爱,读来感人至深。为此,本刊全文转发此信,让少华的精神永远激励邮友们勇往直前。  相似文献   

10.
李明 《集邮博览》2003,(1):49-49
拜读了施慧中先生的《试论献集邮》(参见本刊2002年第8期)之后,也想说说我对“献集邮”定义的一些看法,供同好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今年4月1日是新光邮票会和甲戌邮票会的永久会员、上海市集邮协会早期会员、浙江省集邮协会顾问基础民先生逝世8周年的日子,我格外怀念这位德高望重的集邮老前辈。回忆我与基先生长达10年的邮谊交往,倍受教海,铭刻至深。[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常增书 《中国集邮》2001,(12):43-43
我是《中国集邮》的忠实读和作,在《中国集邮》结刊前,我想谈谈我心目中的《中国集邮》。  相似文献   

13.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之间,《集邮博览》伴随我已经30年了。回顾与她相处的往事,心绪难平,感慨良多,脑海里存储着不少温馨而难忘的记忆。20世纪50年代末,在我读初中的时候。首先结识了《集邮》杂志。可以说,《集邮》是我集邮道路上最早的启蒙先生。1982年7月《北京集邮》创刊了。  相似文献   

14.
信息荟萃     
读作编再添一枚浙江 俞坚铭 《上海集邮》多次报道普无号与解放军图10分细齿票,本人早有关注,邮界前辈赵人龙在《2002年全国集邮学术研讨会论文》中发表Ⅸ新中国普无号10分  相似文献   

15.
《上海集邮》2007,(4):2-3
贺信 尊敬的各位集邮同仁、各位来宾: 在全国“两会”召开之际,2007年上海集邮节隆重开幕,我代表上海市集邮协会、上海市邮政公司,向关心和支持上海集邮事业的领导和朋友们,向为上海集邮事业辛勤耕耘、积极奉献的集邮工作者、爱好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是上海市集邮防会成市二十周午。二十年弹指一挥间。回顾自己与上海市集邮协会、与集邮活动之间的情缘也已有整整二卜年的历史。二十年前,我参加了南市区职工邮协成立的筹备工作,后当选为理事,并被上海市集邮协会吸收为个人会员。1982年1月我任原单位上海港务局煤炭装卸公司组建了全局第一个基层单位集邮组织。1987年1月召开了局集邮协会成立大会,我被推举为会长。港务局邮协成立十四年来,我名义上是会长,实际上也是秘书长。协会的工作计划和方案由我制定,具体操作也由我主要负责。  相似文献   

17.
阳春三月,乍暖还寒,但身居上海的集邮爱好者早已心热难耐,他们终于迎来了自己的节日——3月5日上海集邮节。一早经过四川路桥的行人,惊异地发现这里聚起了两条人龙:一支队伍在天潼路口的上海市集邮总公司门前,等候购买当天发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纪念邮票及其首日封;另一支队伍等候在北苏州路上海市邮政公司门前的集邮节纪念封签名排队处,签名限200名,每人限签一枚。  相似文献   

18.
每当看见学生们整理的一本本邮册,每当翻阅学生们汇编的《雏鹰集邮小报》,我就会想起这两三年来自己教学生集邮的事。1998年11月,我们赣州市红旗二校在市邮协支持下,成立了雏鹰集邮协会,60彩会员的绝大多数都集中在我的班级里。为了培养学生对集邮的兴趣与求知欲,我要求学生们加强集邮知识的学习。课外活动时,我带他们列图书馆查资料,到新华书店购买集邮  相似文献   

19.
《上海集邮》2014,(3):2-3
本刊讯一年一度的上海集邮节又在眼前。为办好第十七届上海集邮节,繁荣先进文化,上海市集邮协会搭建服务本市各界集邮组织和集邮爱好者的平台,普及集邮知识,进一步推动集邮活动在本市的开展,今年上海集邮节的主题定为“我的集邮,我的梦”,  相似文献   

20.
傅德霖先生走了,他带着对邮坛的眷眷之情,在料峭的春寒中走了,2006年1月30日上午,他因病不幸辞世。听到噩耗,深为悲痛,我为邮坛失去一位受人爱戴和敬仰的老集邮家而感到深深的哀戚。数天前,还曾去医院探望过他,想不到竟这么快与我们诀别了,然而他的身影依然在我的眼前闪现。傅老集邮70年,毕身致力于发展群众集邮活动和集邮化事业,他的离去是邮坛的一个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