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一册课文《挺进报》中(112页)有这样的话:“不许再写《挺进报》、期数和出版日期”。我觉得这里的“挺进报”三字该用引号而不该用书名号。文中意思是,监狱党组织从斗争策略考虑,要成岗写《挺进报》时不要  相似文献   

2.
在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总有一些苦衷。譬如,段意的归纳,几乎篇篇课文都讲。一学期,一学年,乃至整个中学阶段,该讲多少次?然而,学生在独立阅读时,这方面的能力仍比较差。问题的症结是由于我们的语文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停留在老师所举的“一”上。针对这个现状,在教学《挺进报》时,我们着重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让初一学生逐步了解和掌握一点归纳段意的一般规律,逐步学会怎样“反三”。《挺进报》是一篇以记事为主结合写人的记叙文。作者用《挺进报》作为线索安排文章的先后次第。全文可分四段:陈然刻印《挺进报》;陈然赶印《挺进报》被捕;陈然在狱中继续办《挺进报》;《挺进报》被敌人发现,许晓轩机智地战胜了敌人。教学时,我们不是简  相似文献   

3.
《学语文》报第29期罗文同志说:《诗经·匏有苦叶》“济盈不济轨”句中后一个“济”字应为“濡”字。余冠英《诗经选译·匏有苦叶》一诗,原句是“济盈不濡轨”。  相似文献   

4.
报刊名包括报纸名和刊物名,1990年3月修订颁布的《标点符号用法》已明确规定要用书名号来标明。但在实际使用时,并不是想象的那样简单。现试以1993年3月17日《广东农民报》为例,介绍报纸名的标号使用情况。一、使用书名号,如:①“营养餐”和“招牌饭”——贺《广东农民报》创刊卅周年  相似文献   

5.
《书的故事》(省编11册)中同一个“就”字,随着语言环境的不同,它的含义也不同了。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区别“就”字的不同含义的。现将课堂教学实况摘要如下:师,“鲁迅先生听了他们的话,就离开座位走过去”这一句中的“就”是什么意思?生:这个“就”是“马上”“立即”的意思。师:对!课文中还有三句含有“就”字的句子,看看这三句中的“就”字是不是也是这个意思呢?这三句话是:第一句:卖票工人接过书,只见封面上题着“铁流”两个字,版式跟《毁灭》一模一样,就是厚一点儿第二句:“你就付一块钱,把两本书拿去吧。”第三句:“……他惊叫起来,‘哦,你就  相似文献   

6.
读了《语文学习》1997年第6期周成良《作文标题上该标什么号》一文后,我有不同看法,冒昧提出。我以为,在“以××为题写一篇文章”中的“××”上不应标书名号,而应标引号。其原因是:①既然其中有“为题”字样,“××”就无须加书名号了;如果加了书名号,那么书名号所表示的含义与“为  相似文献   

7.
《离骚》这首伟大的抒情长诗集中地体现了屈原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特征。这首长诗有三百七十二句(诵读单位,非语法单位),有“之”字的计九十八句,即大约每四句就有一句是用“之”字构成的。“之”字在《离骚》的句子构造上是有很重要的作用的。《离骚》是怎样地运用这些“之”字,这些“之”字构成一些什么样的句式,把它弄清楚,是研究《离骚》的艺术形式不可少的工作,只是历来研究屈赋的人却很少去注意这一点。胡光炜著《离骚文例》曾说到“之”字的用法有三:甲、言之间  相似文献   

8.
从“人口发胖”谈到名量式合成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3月22日《中国环境报》载《世界人口在发胖》一文,文内还有“世界人口正在增加腰围”, “在美国,55%的入口过于肥胖”两句,连同题目上的那一句共三句。这三句都使人读起来感到别扭:觉得“人”可以发胖,也可以“正在增加腰围”,更可以“过于肥胖”:怎能说“人口在发胖”?又怎能说“人口正在增加腰围”?说“人口过于肥胖”也难以讲通。此三句的正确表达法应是:  相似文献   

9.
对《梅岭三章》中“此头须向国门悬”一句有以下几种解释: 一、把句中的“向”字释为“对着”。二、这句诗是“典故”(见《初中语文课本成语典故注释》,孙良明著),“故事见《史记·伍子胥列传》,‘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三、重庆师院《语文通讯》曾译为:“我这个  相似文献   

10.
一般认为,文言文中用于主谓结构的主语和谓语之间的“之”字,其作用在于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句子在形式上词组化。本文举出这种主谓结构出现的三种语境中,“之”字都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的语言事实,说明“之”字的出现与否,同主谓结构的是否具有独立性无关。然后对这种“之”字在句中的作用作了初步的分析,认为其作用如《马氏文通》所说,在于疏缓语气以引起强调。  相似文献   

11.
“两狼之并驱如故”(初语二册《狼》)一句,课本注释为:“两只狼像原来一样追赶。”此注对不对?略作辨析如下。从课本注释看,句中的“之”字似被看作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结构助词。“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其成为句子的成分或复句的分  相似文献   

12.
读了《提要》,深感它简明实用,确有许多优点。首先,它删改了《暂拟》中过于繁细或不当的地方。如:取消名词和动词的附类的说法,把方位词直接归入名词,能愿动词和趋向动词直接归入动词;把实词与实词组成的“词组”和实词与虚词组成的“结构”(如的字结构、介词结构等)合称为“短语”(如主谓短语、介宾短语等);取消合成谓语的术语,把判断词“是”后面的名词短语作为“是”的宾语:取消复杂谓语这个术语,把有复杂谓语的句子直接称为连动句或兼语句;取消动词、形容词名物化的说法,承认动词、形容词可以充当主语或宾语;取消结构助词“的”“地”的区分,不论定语、状语,都用“的”;原双部句和单部句  相似文献   

13.
初中第三册课文《周处》中“为乡里所患”句,课本注释为;被地方上的人认为是祸患。课后的“思考与练习”中也说:“‘为’字在古汉语中有多种意义,具体在这一课中有‘认为’、‘当作’、‘作为’的意思”,要求指出课文中出现的“为乡里所患”、“始知为人情所患”句中“为”的意丈。《教参》据此字指明:此两个“为”都是“被……认为”的意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新初中《语文》三册第五单元《三峡》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对句中“裳”字的读音和词义 ,教材没有单独加以注释。对“猿鸣三声泪沾裳”一句的解释是 :“(人们听到猿猴 )的几声哀鸣 ,泪水就要沾湿了衣裳。”据此我们  相似文献   

15.
所谓“三抓”,是指背诵古诗文时要抓住领头字、领头句和过渡句。一般的诗文往往都有几层意思,每层又都有个领头句,抓住它,就像抓住了一串珍珠的丝线,能引出一串句子来。句与句之间,往往还有领头字,抓住它,背诵时就能使上下句连贯起来。在段与段之间,时常有过渡句,抓住过渡句,就能使上下段连贯起来。因此,“三抓”是背诵的好方法。领头字,不仅散文中有,古诗词中也有,尤其在词中领头字更常见。如南宋词人陈人杰的《沁园春》中首句的“谁”字和次句的“怅”字,都是领起字。在以上二句中,我们抓住了“谁”和“怅”字,基本上就记住了上片的词意。…  相似文献   

16.
我认为“句读之不知”不是主谓结构,而是宾语前置结构 首先,我来谈“句读之不知”不是主谓结构的原因: “之”字插入句中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成为主谓结构短语,一般有三种情况: (-)主谓结构短语中的动词谓语带有宾语。如: 1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相似文献   

17.
初中语文第四册《塞翁失马》有句:“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其中遽”字课本注道:“遽,就。”高中语文第三册《察今》有句:“其又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其中“遽”字课本注道:“岂遽,难道就……,遽,就。”以上二句中“遽”字课本均注为“就”,课本注解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8.
对于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中的“晚”字,历来有两种解释:一说“傍晚”,一说“晚秋”,即深秋。从字面上看,都讲得过去,但哪种解释较为妥贴呢? 据《辞源》、《辞海》所载,“晚”字的含义共六项。其中,与本句解释相关的有三项:一、日落时,如傍晚;二、夜间,如夜晚;三,时间上将近终了,如秋晚。这三项中,第二项显然不妥,因为不管杜牧的视力如何好,夜间总是难以看清诗中的景色的。其余两项,都说得通,但从全诗的立意谋篇来看,以第三项  相似文献   

19.
“可使报秦者”乃《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一句,课本对其作的注释值的商榷.可,本义指附在骨头上的肉,本义已经消失,假借为虚词,意为可以、能够,助动词,杨树达《词诠》给“可”列了三个义项,其第①义项为“助动词”,例句之一就是(“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可,谓‘可以’也”.廖序东《文言语法分析》译作“能”.可见,“可使报秦者”的“可”与“可以”,不  相似文献   

20.
陆宗成 《语文知识》2003,(12):38-40
诗眼①诗人的艺术鉴赏力。范成大《次韵乐先生除夜三绝》:“道眼已空诗眼在。”②即“句中眼”,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语见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六。也指一篇诗的眼目,即全诗主旨所在。如纪昀评李商隐《少年》诗:“末句是一篇之诗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