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充什么电?在课程改革理念层出不穷的今天,我们的老师并不都是清醒者,有的甚至很迷惘.不知道怎样的理念与自己的教学实践存在怎样的联系?学以疑为始.教师心中实际的“疑”正是启动有效学习的基础。因此,我们在组织教师学习之前,应该首先深入课堂,深入教师,开展调研,捕捉迷惑,遴选出集中的典型的教学问题,然后组织教师想办法解读疑惑:这些问题别人是怎么解决的?专家有什么好的点子?需要怎样的理论来指引?  相似文献   

2.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刚刚开始学习就不想学的儿童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教师的一切设想都会落空。”这不值得我们教师深思吗?为什么有些学生在学习一段时间后不想学,不爱学了呢?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有的是被沉重的课业负担压倒了,有的是被学习的困难吓倒了,有的是对枯燥的学习模式厌烦了,有的是对单调的学习生活厌倦了……这种种情况的出现与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进行对比,使人不禁感到人民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的担子有多么重。也许就是因为自己的马马虎虎,或过份伤害,而使孩子的童心泯灭,而走入岐途,所以实施愉快教育,减轻课业负担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主持老师: 您好!我在一所寄宿制的学校上学,同寝室的同学个个不讨人喜欢:有的晚上爱说话影响别人的休息,有的废纸、瓜子皮到处乱扔,有的乱扒乱翻别人的书……我简直不想理他们,学习也学不进去,每天都在想家。也有的同学说他们一个寝室的都成了好朋友,我怎么没摊上好室友呢?老师,您能帮助我吗?  相似文献   

4.
近来,关于数学教学的研究,多数研究者把目光从对“教”的研究转向对“学”的研究上,譬如自主性学习、反思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创新性学习等,而对模仿或模仿性学习的研究很少.在现实的教和学中,有的教师谈模仿色变,有的学生不学习理论知识,仅在看例题的基础上模仿着做练习.这些现象正常吗?到底什么是模仿?数学学习中是否需要模仿?鉴此,本文尝试对数学模仿学习作以下探讨.  相似文献   

5.
王春英 《山东教育》2008,(12):51-52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多设计一些活动与游戏,使学生“在做中学”“在玩学”,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态度。那么,如何设计活动与游戏,才能使教师乐教,学生爱学,共同享受英语学习的乐趣呢?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如下经验:  相似文献   

6.
本期讨论的话题是“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如何让合作学习真正成为教师教学中的一个帮手,而不是一个摆设?从老师们的来稿中,大家一致认为有效地指导小组合作学习很有必要。有的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案例,提出了教师如何选择合适的问题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有的老师结合自己的亲身实践,道出了自己是如何指导小组合作学习,帮助学生积累合作学习经验的……我们从众多来稿中选出几篇有代表性的文章,以期对您的教峰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陈珑 《中学文科》2009,(2):26-27
在实际教学中,常听到不少学生发出感叹:数学太难学了!数学真的就那么难学吗?为什么有的学生学起来如鱼得水,而有的学生却困难重重?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师生交流,深深体会到数学符号的学习和理解是造成一部分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一个重要的原因.那么优秀的学生是如何学习和理解数学符号的?他们学习和理解的方式,对于其他学生的学习和我们教师有效地进行符号教学有何启迪?而学习困难的学生学习和理解数学符号的障碍在哪里?教师应如何依据学生的困难进行教学?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调查了本校高中二年级理科班不同水平的部分学生对数学符号的学习和理解情况.  相似文献   

8.
中学生学习数学,有的能轻松对待,越学越好,原因是什么呢?在十几年的数学教学中,我对学习数学成功的学生进行深刻地剖析,其中他们学习数学的动力、能力、习惯等这些方面因素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9.
课堂上,一张小嘴嗫嚅着说不出来:黑板前.一道题目做了一半却怎么也进行不下去……这些情况在我们的课堂上经常出现。这时候你会怎么做呢?是急躁地打断.还是给他们一点儿思考的时间?有些教师为了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急于听到学生“正确”的回答,过早地把现成的知识和盘托出.迫不及待地将知识往学生的头脑中填塞……这样.教师的教学任务是完成了,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又得到什么了呢?为什么不给学生多一点儿动脑思考的时间呢?  相似文献   

10.
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的学生学得很快,有的学得非常辛苦.这种学习的差距是由学习能力决定的。学习能力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是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内化知识转变为自己认知的一种综合能力。那么,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呢?我在多年的教学经验中,着重从以下方面人手。  相似文献   

11.
新的课程标准认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是为了不教.”知识是现成的历史经验的总结,而“会学”则是人人终生受用的资本,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会学呢?  相似文献   

12.
为了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增强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广大政治教师都在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形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性学习等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作为学校而言,课堂还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走进课堂就要讲课,如何来讲课呢?有的提出应该由“先讲后学”向“先学后讲”转变;有的提出少用讲授式多用讨论式;有的提出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应尽量少讲精讲。教学方法的改革是重要的,但不论采用何种方式,问题不在于多讲还是少讲,先讲还是后讲,而在于讲什么、怎么讲?我在教学过程中碰到过一些问题,也进行过…  相似文献   

13.
吴国 《辽宁教育》2009,(6):45-47
课堂教学中的对话行为是师生活动的灵魂与核心。数学课堂中的教学对话历来强调“少而精”,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始.有的教师曲解了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多元化、学习过程具体化特点.遇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处,对话很多,却总是落不到点子上;或者为了过程而过程,整节课只学习了两、三道数学题。反思这些现象,是教师在对数学教学对话有效性的思考上出了问题。那么如何才能组织有效的课堂对话呢?笔者通过多年实践认为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比较有实效: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数学教学观:教师教,学生学;传统的数学学习观:大量练习,题海战术.而认知心理学的学习观:数学学习是理解过程,强调读数学、讲数学;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数学学习是实践过程,是自主探索的过程,强调做数学.这些观点的提出,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启示,应当转变过去被动式、单一的学习方式,形成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当如何转变学生的数学学习观呢?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师责任重大。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一名教师,本身素质再高,学生不买账,也是不行的。那么怎样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听教师的话,自觉地学起来呢?我认为关键在教师的教学方法,要使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教学理念发生了根本变化。课堂教学的重点产生了位移,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那么.废除了言语霸主的地位.教师还能不能讲呢?成了学习主人的学生真能自己来主持语文学习活动吗?课堂训练是否有悖于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呢?课堂讨论探究应该成为语文课的“主导产品”吗?问题似乎很多,各种讨论也故意地不设结论。这让大多数语文教师感到迷惘。青年教师很忙乱,一会儿着这个大师学.一会儿跟着那个名家走。一些勤勤恳恳的中老年教师反而感叹:上了几十年的语文课现在倒不会上了。语文教学到底怎么了?  相似文献   

17.
我国教育的先知孔子早已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知乐之者。”叶圣陶先生曾说:“学习是学生的事,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己学,是无论如何学不好的。”他们的话语告诉我们:语文教师要想取得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兴趣呢?  相似文献   

18.
吴国元 《教师》2011,(33):122-122
有的学者认为,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发展良好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不仪关注发展,还关注发展过程中的正当性、合理性)……课堂教学由“教”与“学”两大主体组成,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如何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使学生在享受和愉悦中学习、进步、成长呢?一位再优秀的教师也不可能把他的全部知识都传授给学生,与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教学过程的灵魂。  相似文献   

19.
杨发勇 《教师》2011,(27):63-63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理念明确了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那么怎样为了学生的“学”而教呢?我认为数学教学中应注意以下方面:  相似文献   

20.
策划人语:经过多年的教改实践,许多幼儿园取得了一定的教育研究成果,形成了自己的办园特色,教师们也积累了诸多教育教学经验。然而,随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出台,许多教师拿付旨南》参照自己已获得的教育研究成果和教育教学经验,从中发现了诸多问题,这令许多教师不知所措。有的顿时迷茫了,不知该如何组织日常的教学活动;有的尝试反思自己日常的教学,但一直没思考清楚该如何改进,完全放弃了自己原有的教学方甚,开始学习其他园所的经验:还有的开始思考自己以前定义的幼儿的发展是否正确,开始重新定义幼儿的发展,尝试进行革新。其实,钳旨南》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一脉相承,两者所倡导的幼儿教育理念都是以幼儿为本。注重“以学定教”。《指南》并没有对教育理念进行大的革新,而是对《纲要》精神的进一步深化,提出了幼儿发展的典型经验表现及具体的教育建议。那么为什么《指南》一出台,教师们却发现了诸多问题呢?好像,以前没有存在这些问题。或许,这和教师反思日常教育教学的方式有关。这和教师革新教育理念的方式有关,这和教师对幼儿发展的定义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