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0 毫秒
1.
在绘画活动中,应以儿童为主体,教师应尊重儿童绘画中展现出来的稚拙与纯真的造型和色彩。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空间,体现他们独特的个性。这样,他们的绘画作品中才能体现出特有的童真、童趣。儿童在绘画天地中充分展现自己尚且稚嫩的羽翼,放飞自我,书写不一样艳丽的色彩!  相似文献   

2.
蒋兰玲 《广西教育》2010,(19):47-47
儿童线描画源于中国画法中的白描,是一种以线为最基本的表现手法的儿童绘画形式。通过线描画练习,可以培养儿童的表现能力和造型能力。喜欢线描画的儿童写作文时描写得具体生动、细致深入、层次清楚,这也有画画时观察与思维之功;喜欢线描画的儿童理解数学的能力比较强,他们对事物多少、大小、长短、方圆等通过绘画积累了很多感性认识。怎样才能充分发掘儿童创作线描的激情呢?  相似文献   

3.
儿童的绘画能力和作画水平是由其自身的生理心理发展阶段和规律所决定的,他们用画笔描绘出的各种符号表达他们对现实世界的思维、想象和认知。本研究探索了儿童的认知发展与其绘画水平之间的关系,发现视觉记忆是绘画基本技能的核心,儿童的视觉记忆能力越强,他们的绘画水平越高。通过扩大儿童的观察视野,深化他们观察的层次,培养他们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能够提高他们的观察力,这是儿童开展创造性绘画的关键环节。儿童运用文字表达内心世界的能力是有限的,但是绝大多数儿童都具备非凡的绘画能力,绘画是他们表达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表象型认知风格的儿童,在形象记忆和图像信息加工的数量和品质上会优于言语型的儿童,因此,美术教育的关键是帮助儿童在绘画过程中提高表象信息加工的效率,根据不同情况调整和运用信息加工表征形式。  相似文献   

4.
许国堂 《小学生》2010,(10):18-18
绘画是直观性的视觉艺术,它运用点、线、面等造型元素和不同的绘画技法来塑造事物的形象。其中在儿童绘画中又以线造型运用的方式居多,他具有技法简单灵活。造型简洁、明快生动等特点。因而,线条教学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我在从事美术教育的实践中,注重以现代艺术和民间艺术的交融互渗来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特别研究了现代艺术、民间艺术与儿童美术教育的融会贯通,特总结如下。一、以现代艺术丰富的内容、新颖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1.以现代绘画大师的作品引导和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现代艺术作品表现作者对生活、生命、阳光、情感的礼赞,画面上洗练而抽象的绘画符号、夸张的稚拙造型,以及富有童稚般纯真的情感流露,与儿童绘画写实期大有相通之处,体现着他们对天地万物独特的主观思考。毕加索、马蒂斯等大师的作品,深受儿童喜爱,自然也非常有利于启迪儿童…  相似文献   

6.
有些教师由于不懂儿童心理特征,不懂艺术教育规律,在教学中忽视发展儿童的感觉,偏重技巧的强化训练,过份强调掌握绘画技艺,用成人化的框框限制儿童。儿童的造型能力随认知能力而发展、随环境的熏陶而逐步提高。我们用美术对儿童进行早期艺术启蒙,其目的并不在于教他们学会画几种物象概  相似文献   

7.
儿童天生喜欢涂涂画画,他们的线描“作品”总是出现在居室和街头院墙上,在儿童所到之处都可以看到他们无拘无束的线描“作品”。作为一名校外美术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去引导孩子怎么画,怎样用线,以提高造型绘画的能力。在实践中,笔者从优化内容、激发兴趣;有效指导、提升能力;多种表现,放飞想象等方面入手,以此开拓儿童的视野,加深他们对客观事实的感知力,激发他们的想像力和创作热情,从而提高他们的视觉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8.
蒋逸灵  陈婷 《早期教育》2005,(10):29-29
科学幻想是儿童在绘画中经常用到的元素.这幅画是小朋友通过科幻作品,展开联想.运用虚构的造型形象.反映了小朋友对神秘宇宙的认识,表达了他们崇尚科学、勇于探索宇宙的美好理想。  相似文献   

9.
儿童画是所有艺术中最为自由、单纯、朴实而又真诚的一种艺术。本文通过对儿童画的色彩、造型及构图等方面分析,全面透视儿童在绘画中的思维特点,以及他们的思维方式对当代艺术所带来的启示与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刘东升 《考试周刊》2014,(35):187-188
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对儿童绘画教育进行阐述:一是儿童绘画的意义。儿童绘画不仅能够引导幼儿发现美、欣赏美,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还能够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从而强化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二是儿童绘画的教育价值。儿童绘画不仅是单纯的视觉艺术,还能够使儿童充分展示自我并形成健康的人格,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理解儿童     
理解儿童要基于儿童特点。从"思维能力"、"双重生命"、"心理预置"、"幼态持续"、"儿童的原始特质"及"儿童世界的丰富性"等几方面来理解儿童,就是为了更好地去对儿童进行教育。理解儿童的教育,要相信"人可以教育";要尊重自然,引导自由;要关注成长"关键期";要重视游戏的价值。理解儿童就要走进儿童的世界。鉴于此,要尊重儿童本能;要坚持儿童立场;要关注儿童成长的完整性;要构建"润泽课堂";要重视教师的人格引领以及文化熏陶对儿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儿童小说是根据少年儿童的理解接受能力和心理特点进行创作的、适合他们阅读欣赏的小说样式。其教学目标主要是学习人物刻画的方法、了解情节安排的技巧、培养分析主题的能力和加深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儿童小说的教学理念有四:整体感知与细节分析相结合、情节梳理与人物品析相结合、主题概括与现实指导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儿童小说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四种:多层次朗读法、多维度分析法、多角度训练法和多元解读训练法。  相似文献   

13.
随着回迁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数量的增加,回迁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成为重要而紧迫的教育乃至社会问题。环境转换给回迁儿童带来的学习质量下降、心理冲突严重等学习适应问题成为影响回迁儿童学习和生活的关键,造成的原因是:不良情绪诱发学习困难,环境变迁引发学习适应性差,教学的差异性制约回迁儿童的学习。生命关怀是回迁儿童心理教育的新基点,故应构建政府、学校和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政府要完善教育配置及投入,关注回迁儿童的学习;学校要加强教育引导,关爱回迁儿童心理适应;家庭要加强与孩子沟通,认真履行监护职责。  相似文献   

14.
在对幼儿接受弹唱知识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几点针对培养弹唱能力的教学方法。教师应当以幼儿的心理角度进行教学,主要培养其学习的兴趣,不能讲解专业性太强的知识。对于弹唱的学习,年龄越小越有优势。但是应当注意心理特点,对其教学不能有严格的要求,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教学是关键,杜绝强加给学生无法理解的知识。教学的音乐要有趣味性,并且教一些容易理解的歌曲,选择适当的曲子非常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幼儿美术创造力是幼儿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是基于兴趣的更高层次创造性思维的审美体现,兴趣和思维进展水平是对美术教育中幼儿创造力发展的评判标准。因此,培养幼儿美术创造力的基本途径应当包括依据幼儿年龄和个性特点针对性的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利用不同绘画形式激发幼儿创造性思维以及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来激发他们的创造灵感等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6.
论儿童美术教育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与生俱来就对生活世界存在独特的感受能力、审美角度。儿童绘画却常常因为受到成年人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而表现得呆板、固定,缺乏童真的创意和灵魂。儿童美术教育,不应以培养其成为画家为首要目的,而首先应注重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创造性教育在于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对美术学习的兴趣,融会贯通,并积极为儿童展现产生创造性思维的情景,最终实现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深度学习能够最大程度地彰显幼儿的主体性,使幼儿获得更高的自我价值感,并在内部动机的激发下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与思维习惯。由于当前幼儿园教师对绘本的解读缺乏深度,对绘本教学目标的设置过于浅显,绘本教学过程缺乏层次性,绘本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致使绘本教学难以帮助幼儿进行深度学习。要改变这一现状,实现绘本教学对幼儿深度学习的促进作用,教师应深度研读绘本,准确把握绘本内容与幼儿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明确以促进幼儿深度学习为绘本教学目标,增强幼儿深度学习的目的性与方向性;引导幼儿反复阅读绘本,增进幼儿对绘本内容与意义的多重理解和自主建构。  相似文献   

18.
儿童的自然成长具有普遍一致的规律,而我们在寻求发展客观规律的同时也不得不考虑文化教育的影响。本文从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角度,探讨儿童在父母教养和社会文化环境中社会心理调整和学业努力的特征,以期建立适当的文化环境来促进青少年的发展。研究中,我们调查了中美两国儿童对其父母权威和父母教养实践的感知,并分析了儿童解释父母采取如此的实践的原因。基于父母教养方式的跨文化研究,理解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儿童的社会心理与生活体验相互作用的意义,以进一步探索儿童在社会文化环境中的自主与调节。  相似文献   

19.
仲玉兰 《成才之路》2020,(3):104-105
篮球运动是一项可以锻炼人们的整个身体的全身运动,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幼儿园应依据幼儿的特点,创新幼儿篮球教学,将篮球运动引进幼儿园的体育活动之中,与游戏相结合进行教学,开展趣味性的篮球活动,让幼儿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进行篮球运动,培养他们对篮球运动的兴趣,强健他们的体魄。  相似文献   

20.
Research Findings: Early childhood teachers’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fluences the nurturing and learning classroom climate in early care and education as well as children’s development. However, less is known about predictors of teachers’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preschool.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associations between potential predictors of teachers’ psychological well-being—such as professional background, teaching efficacy, and work environment—and teachers’ self-perceived depression, stress, and emotional exhaustion after controlling for individual demographics. A total of 1,129 teachers serving preschool-age children (3- and 4-year-olds) in the United States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Teachers responded to a questionnaire asking about their background, work environment, and social-emotional attributes.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revealed that levels of teachers’ self-efficacy and work environments are gene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ir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bove and beyond their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backgrounds. Practice or Policy: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ggest that it is important to help teachers build teaching competence and efficacy and to prepare them to handle stressors from work environments in order to reduce their psychological burden. In addition, we suggest that positive work climates need to be created for teachers and children at the program lev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