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STE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的结合。STEM教育就是科学、技术、工程、数学(STEM)的综合性教育。STEM课程计划是一项鼓励学生主修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的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加大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的投入,用以培养学生的科技理工素养。STEM源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为  相似文献   

2.
目前,国内外的科学教育都开始融入STEM教育理念,加强了技术与工程教育。STE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四门学科英文首字母的缩写。STEM教育强调应用多种学科的知识来共同解决问题。STEAM教育在原有STEM基础上加入了艺术(...  相似文献   

3.
许晓晖  朱娅 《学前教育》2023,(23):20-23
<正>STEM是指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四个学科领域。何为STEM教育?有学者认为活动中只要包括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其中一个领域即为STEM教育,但更广为接受的解释是,STEM教育必须在一个活动中整合至少两个STEM学科领域。[1]Thornburg指出,工程被视为将科学、技术和数学结合在一起的黏合剂,  相似文献   

4.
STE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四门理科学科首字母的缩写。美国STEM教育的实施,已经为全球的教育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综合性",新增"技术与工程"领域的课程内容,倡导跨学科的学习方式。无疑,在创新人才培养的背景下,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即STEM)课程正是时下科学教育的热点。基于STEM理念,我们设计并开展了拓展性课程《做个环保电池》。本文呈现了STEM课例摸索中的三次设计理念、试教实践及反思认识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来,STEM教育(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在美国得到快速发展,本文从STEM概念化演变、政策发展脉络等出发,梳理美国STEM教育发展的历程,对于把握STEM教育发展情况和特点,以及为深化我国科学教育发展和开展相关STEM教育能带来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正>张璐在《幼儿教育》(教育科学) 2019年第12期中撰文指出:STEM教育是集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于一体的综合理科教育,强调跨学科内容的整合与运用,重视提高学习者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合作的能力。然而,在具体的幼儿园教育实践中,STEM教育更多是指代科学(S)和数学(M)教育,"‘E (工程)’基本是沉默无声的"。工程教育注重培养幼儿的工程思维,而幼儿工程思维的形成有赖于教师为其提供适宜的发展支架。  相似文献   

8.
《中学教育》2019,(3):47-57
现阶段我国STEM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是缺少国家战略高度的顶层设计,而STEM教育体系则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本研究从结构、学段、理念、目标、内容、实施建议六方面对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和美国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进行比较。基于三者共有的核心部分和STEM教育指引等相关内容的分析,对建立我国STEM教育体系提出如下建议:系统整体化体系框架;细致学段划分;以科学教育理念为基础突出工程建模和知识融合等STEM特色来设置STEM教育理念;在传统目标分类基础上增加共通能力目标和跨学科概念目标来设置STEM体系目标;将体系目标和内容以科学(S)、技术(T)、工程(E)、数学(M)领域进行划分,并在科学(S)领域纳入三者共同的基础核心知识点;增加STEM教育案例。  相似文献   

9.
高质量的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是增强国家竞争力、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要手段。STEM教育的历史证明,学科交叉和知识融合的整合性STEM教育具有深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课程改革的研究中,工程取向的STEM课程被证明是落实整合性STEM教育理念的最适切形式,包含情境学习、工程设计和科学探究三大核心要素。基于该课程框架,依据6E设计型学习模式,以液压机械手臂为例进行了STEM课程的设计,以期为此类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科学教育应尝试借鉴STEM理念设计课程,尤其是"技术与工程领域",应融合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以项目学习的思路开展研究性学习。同时在科学活动设计中融合验证型STEM、探究型STEM、制造型STEM、创造型STEM等各种类型的活动设计策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升能力,实现从验证到创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1.
STEM是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四个词的英文首字母集合,当前,STEM科学教育正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为此,学校和教师应当全面、深刻地认识STEM科学教育的价值,领会集成与融合是STEM教育的核心思想与理念,从课程建设的高度开展STEM教育,以有创新内涵的STEM课程为载体,充分、合理地融入技术、工程和数学等学科内容,并研究它们的整合方式,探讨教学策略,从而提升STEM科学教育的价值,达到培养学生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素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STEM教育是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方式。基于STEM教育的视角,建立扎实的基础知识,汇集科学、技术、数学和工程等四个学科,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融入其中,以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为目标提出"STEM教育+高校创业教育"的教育新生态。  相似文献   

13.
沈志勇 《上海教育》2022,(24):62-63
<正>2020年7月,随着《技术与工程素养标准:STEM教育中技术与工程的作用》的发布,美国技术教育与工程教育体现出整合的趋势。在美国,技术与工程教育贯穿K-12教育体系,并以注入(infusion)——工程学习目标嵌入技术、科学、数学等课程标准;单设(stand-alone)——独立设置系列工程课程;映射(mapping)——科学与工程交织;融合(integrated)——STEM课程中的多学科融合等路径实施。  相似文献   

14.
据英国《卫报》2013年3月26日报道,近日,来自31个欧盟国家的55所大学联合发起了"开放教育"运动,并制定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STEM)开放课程计划,以培养欧洲学生的STEM素养。  相似文献   

15.
作为基础课程的小学课程当中,能够更好地落实和实施STEM教育的课程是《科学》。小学科学新课标将"技术与工程"以章节形式归为单独一大类,适应了社会发展、科技发展的时代需求,这也是渗透STEM教育的体现。本文重点探讨STEM教育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施以及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经验做法。  相似文献   

16.
STEM模式是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四个应用学科的英文缩写。近年来,STEM教学模式兴起,在教学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STEM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却应用极少。STEM教学模式就是对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四个应用学科中的知识进行适当地提取、整理。将STEM教学模式运用到小学科学教育方面上,针对小学教学教育,运用科学知识、依靠数据理论开展实践活动,推进小学科学教学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STEM教育是把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这四门学科有机融合的综合性跨学科教育,基于STEM教育开展初中科学教学,可以有效实现课程的综合化,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技术素养、工程素养和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18.
<正>创新素养是科技创新人才教育的基础目标,是学生未来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国际上方兴未艾的STEM教育着眼于复合型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和劳动力水平的提高,STEM课程的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是HEMTS课程的人文(Humanities)与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技术(Technology)、科学(Science)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科技创新素养的重要支撑。HEMTS课程旨在为培养学  相似文献   

19.
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融合在STEM教育研究中已经成为一个主流话题。而科幻具有模拟实践和融合多学科知识的特点,所以利用科幻课程可以很好地融合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让学生在其中感受到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重要,同时也能在学习生活中学会融合这四者。科幻课程可以与STEM教育一样,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批判思维,让学生理解科学精神、技术和工程伦理。本研究还通过问卷调查,初步比对上过科幻课学生和没上过科幻课学生在探究能力、批判思维以及理解科学精神、技术和工程伦理方面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STEM教育是综合了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的特点,将知识的获取、方法与工具的利用以及创新生产的过程有机统一,促进学生科学、技术、工程与教学综合素养形成的教育。它重视学校技术教育与工程教育。STEM教育具有综合性、动态性、回归性、实践性与丰富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