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燕梅 《教育》2014,(6):74-75
正启发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实际出发,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孜孜以求,开动脑筋,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消化,或者同学间互相讨论得出结论。教师的启发,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创造,开发他们的思维,让他们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在我国,孔子最早提出了启发式教学思想。他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根据自身的体验,笔者理解为:"教学生,要到他苦思冥想怎么也弄不明白,从而着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艺术强烈冲击着传统艺术创作方式,召唤着接受者以自身的实践方式和行为方式建构作品,追求"此时此刻"或"身临其境"的"在现场"的审美体验,主要表现为"在场"和"临场"两种形式。考察新媒体艺术的"在场"性和"临场"性艺术体验及其实践,窥见新媒体艺术的"现场"审美特征,这一新的审美特征消解着传统的艺术审美方式和审美观念,彰显着深刻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音乐课是一门艺术课,它以审美为核心。罗丹说:"艺术就是情感。"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以周围世界为源泉,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手段,创设一种亲切而富于美感的环境、氛围,使学生与之产生共鸣,在音乐实践和音乐体验中,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让音乐回归自然。一、让学生产生审美心境情境美是音乐教学情感化的基础和前提,教师依据音乐审美教育的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征,自觉地运用审美因素,按照音乐教学的审美规律精心地创设情境,能使学生  相似文献   

4.
文艺鉴赏在本质上是主客体情感交流的一种审美活动.文艺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通过鉴赏活动来最后完成的,并且,由于鉴赏者的文化心理的构成不一样,导致了他们对同一篇作品的形象感受也不一样.正由于读者的鉴赏心理活动在文艺审美鉴赏中如此重要,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读者在审美鉴赏时的一些心理形态,以便达到文艺审美的自觉,提高审美的质量.一、体验体验是审美鉴赏中一个基础的心理特质.在审美鉴赏的过程中,鉴赏者必须以一定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充分地调动自己的形象记忆,去体味作品中所呈现出的艺术形象,这样的一种心理过程,我们称之为体验.这一点体现得最为明显的就是,当大量工业  相似文献   

5.
文章认为,进行音乐教学改革,首要问题是扭转对音乐教育价值和目标的片面性理解,在音乐教学中,应遵循三条原则:一是参与性原则,二是情感性原则,三是愉悦性原则;教师在音乐教学实践中,通过"听"、"看"、"讲"、"练"四个环节,达到"在体验中审美"之教改目的。  相似文献   

6.
一、感受——主体存在本质的深度激活与日常生活中泛泛的感觉不同,在艺术和审美的领域里,当我们说我们有某种深切感受的时候,意味着在我们内部发生着、发生了某种较深刻的心理过程。这时,首先是,我们内心深处正经历、体验着某种东西。黑格尔说:艺术家作为“时代之子”,“意味着他从生活到内心真正经历了那个时代。丰富而重大的经历使他震动极深;他把自己全身心深刻地体验过、永远地铭记着的,传达给我们。”心灵的经历、体验始终是意味着一种精神的颤抖与震动,换句话说,感受,也就是一种主体心力激活激荡的过程,就是我们内心的一段精神、情感潮流的澎湃奔涌过  相似文献   

7.
美不仅应该是教育的半壁江山,在儿童成长早期更应该是教育的基础。当代儿童审美研究可以从三方面相互启发、密切合作:一是可以依靠脑科学的研究;二是可以依靠广大教师、家长在实践中积累的丰富案例和经验;三是科研人员从哲学角度给予提炼、论述。节奏是儿童最初的审美体验,人的"内在性"和"无限性"是审美能力的开始。  相似文献   

8.
语言是一种精神创造活动,语言艺术化表质是语言与现实之间的一种审美关系,审美关系包含三个环节:感物得意。由意造象,由意象敷文,即以审美体验为内蕴,以生命意象化为载体,通过语言的审美建构,创造生命化的语言形式。  相似文献   

9.
体验是音乐教学的真谛,体验使得音乐教学进入生命领域。音乐体验教学不是一种教学方法,也不是一种教学模式,而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教学理念或形态。音乐体验教学通过情感体验、审美体验、人文体验三个向度提升素养、涵养美感、陶冶德性,最终达到以情感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在音乐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贯彻艺术教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建构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教学模式,是落实新课改的关键所在.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学低年级的音乐教学中,如何发挥它的这一作用,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培养审美趣味,获得美感体验 好的音乐作品能给人以美感,其实音乐审美的本质应是美感.法国作曲家圣桑说:"音乐是人的精神最精致的产物之一.人生其智慧的深处有一种独特的神秘的感觉,即美的感觉,借助于它,人才能领悟艺术……"人的音乐美感属于社会意识.美感必须是"赏心悦目""悦耳动听"的,"是经过感官到达于情感、想象、理智、意志等方面的高级心理活动,是在感性直觉中积淀着理性内涵的审美体验".因此,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熟悉音乐教材,面向全体学生,制定好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把握住每一个教学环节,充分挖掘教材的歌词美、旋律美、节奏美、力度美……以教师动情的演唱、演奏,生动有趣的讲解,结合使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启发学生细细品味音乐,以达到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趣味、积极进行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一堂好的阅读课来源于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而好的教学设计又来源于正确深入的文本解读。教师没有对文本的细读,没有自己的感受,拿什么去跟学生对话?又何谈深刻对话呢?有人说教师解读文本,要以三种身份去读,很有道理。首先是以“普通读者”的身份放松地阅读文本,获得自然的阅读体验和真实的审美直觉,不带任何功利性,就像生活中遇到一篇小说或一篇散文一样,随意地读一读,  相似文献   

12.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主要心理因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的能力发展."语文课堂教学实际上是教师牵引着学生,带领他们一同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去体验作者的真情,从而达到一种审美享受和促进其精神成长的过程.然而不知从何时开始,语文课堂教学多了许多枯燥乏味的理性的分析,少了应有的激动人心的情感体验,也因此我们看到教师在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对课文漠然,对启发淡然,难以产生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必须重视语文课堂教学的情感效应.  相似文献   

13.
赖敏 《现代语文》2004,(11):26-27
人类总结教育所走的路一般概括为跨越三个阶梯:第一阶段的重心是传道授业解惑;第二阶段强调的是传授知识和培养创造能力;第三阶段是在一种"艺术化"的氛围中,在一种"审美"的愉悦情景中来实现生命的体验.  相似文献   

14.
<正>课堂教学民主化既是一种教学思想,更是一种教学过程。"中小学课堂质量工程"倡导教学民主化,就意味着教师不应以"权威"自居,不搞"一言堂",要形成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进步的过程。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需要民主化的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反映了教学活动的性质。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应容许学生有自己的体验、情感、观念的流露过程,这一过程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体现,也是民主  相似文献   

15.
"异质同构"理论认为,客观世界、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都是"力"的作用的结果,它们在本质上存在着相似的动力结构,当此三种"力"的作用模式在结构上达到一致时,便会形成人对外部世界的反应.完形心理学美学正是运用这一原理来解释审美经验的形成和审美体验的结构.当下,幼儿审美体验的缺失在我国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活动中已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在"异质同构"理论下去审思幼儿审美体验的培养,对幼儿审美感受性和审美情趣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音乐欣赏教学是以音乐作品为媒介,以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为基础,引导学生“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索、研究、发现、创造中感受到快乐和幸福。一、提出问题在以往的音乐欣赏教学中,笔者和不少教师一样,一切都由自己一包到底。诸如作者介绍、作品大意、曲式结构、音乐风格等都由教师讲述,学生被动地听教师的满堂灌,而教师虽然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仍听得晕晕乎乎,“有耳”无心,注意力不集中,对欣赏曲目提不起劲,课堂气氛沉闷。为了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学生的思维,我采用了音乐欣赏之后“的创作教学”。音乐教育中…  相似文献   

17.
教学活动是培育生命的一种艺术活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教师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教学中只有当学生的情感升华为一种审美体验时,才会使学生领悟难以言传的意义。因此,教师要  相似文献   

18.
音乐审美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以音乐艺术为媒介,学生的审美体验与教师的理性指导相结合的实践活动.音乐审美教育是一种感性体验与理性指导相结合的教育过程,它是以一定的知识沉淀为前提的.审美是理解基础上的深刻感觉,如果缺乏理解,就难以获得深刻感觉.  相似文献   

19.
阅读鉴赏的目的在于"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搜集处理信息"主要是针对实用文体而言的,"审美体验"则是与文学作品鉴赏息息相关,任何文本阅读都有搜集信息的目的,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和获得审美体验在艺术作品阅读中总是相伴而行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P114)  相似文献   

20.
将接受美学运用到文学审美教育领域,意味着文学审美教育思路的一种转换,即从单一注重教师的传授转向既注重教师的传授又注重学生的接受并重。运用接受美学观,以审美期待作为文学审美教育的切入点,以审美经验为文学审美教育的着力点,以“师生参与”为文学审美教育的互动点,以“第二文本”为文学审美教育的反馈点,探讨和研究文学审美教育接受者的接受是一项颇有意义的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