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印度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英语是印度的官方语言。两国的长期接触深刻影响了两国文化和语言。不少印度语词汇进入了英语中,进入英语中的印度语词具有鲜明的民族和时代特色,逼真地反映出了英国殖民印度的历史过程和印度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相似文献   

2.
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了对南印、西印的征服。南印、西印包括许多国家,力量最强的是马拉特、迈索尔、海得拉巴,但这三个国家为了扩张,彼此征战不休。英国在征服南印、西印时,与这三个国家发生了战争,而迈索尔则成了抗英的中坚力量。英国为征服迈索尔,与之发生了四次战争。本文试图从英国与迈索尔的战争,揭示当时印度的现状,分析英国为何能够实现对印度的征服。  相似文献   

3.
<印度之行>是20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福斯特的一部最成功的小说.这部作品真实地反映了英国殖民者和印度人民之间存在的矛盾与冲突,昭显了英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是造成种种悲剧的症结之所在.本文从"联谊会"的失败;马拉巴山洞游玩的悲剧性结局;穆尔夫人客死他乡;菲尔丁和阿齐兹友谊的破裂四个方面来论述英国殖民者对印度和印度人民殖民统治的悲剧性结局.  相似文献   

4.
在英国众多殖民地中,印度殖民地占有突出的地位。英国对印度的统治非常重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它不断调整对印度的政策。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为实现工业资本对印度的剥削,英国开始执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殖民政策。与此同时,英国政府对殖民地的改造也开始了。  相似文献   

5.
英属东印度公司从印度获得了无法估算的巨额财富,这些财富进入英国后,对近代英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英国政府利用这些财富维持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有效地执行了各项重大政治、经济甚至军事政策,加速了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英国产业界利用这些财富扩大了生产规模,改进了生产技术,为英国的产业革命创造了条件。总之,东印度公司的掠夺活动造成了印度的贫困与落后,但却加快了英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对英国成为世界强国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说英语者和说汉语者有着很长的历史渊源,这种渊源,始于17世纪。到了18世纪,受东印度公司的影响,中英之间的贸易开始发展和不断繁荣。一大群英国人饱含激情,在英国附属的各个殖民地大力传扬英语。进入现代历史,在中国,英语是第一大被学习的外语,在中学阶段,英语是必修课,  相似文献   

7.
美国印度裔英语小说创伤叙事缘起于美国印度裔作家试图表现印度本土或印度移民群体遭受的创伤性事件的欲望,欧美自由、民主和进步意识形态掩盖下美国印度裔种族认同的抑郁创伤,及其种族移民政策对印度裔族群所造成的种族创伤主题是其表现的重点,但也不乏有对印度特殊历史时期遭受的民族创伤的叙述。本文尝试对美国印度裔英语小说中的创伤叙事进行综合梳理,旨在概览这些小说所关注的创伤问题,创伤的表征方式,以及作家进行文学性创伤叙事的动因与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8.
19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在英属印度推行宪政改革,增加总督参事会中印度人成员的名额。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印宪政改革则与印度问题的最终解决即权力移交问题联系起来。英国的政治精英认为,将政权移交给一个统一的印度政府可以在最大限度内维护英国在印度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战略利益。1918年《蒙塔古-蔡姆斯福德报告》提出由英属印度和印度土邦组成全印联邦的设想,此后的宪政改革努力如《西蒙委员会报告》、圆桌会议、《1935年印度政府法》、内阁使团方案一再重申并不断完善联邦方案,以便在和平统一的基础上移交权力。  相似文献   

9.
福斯特的《印度之行》批判了帝国主义对被殖民国家的种族压迫,表达了复杂的反殖民思想。小说中英国殖民者菲尔丁和阿德拉试图冲破种族与政治的束缚,瓦解殖民主义道德体系,摆脱欧洲中心主义及东方主义话语了解印度,构建英印和谐共处的桥梁并建立与印度人民真挚的友谊。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30、4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后,英国开始调整其在印度的殖民统治政策。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即位后,继续对印度进行殖民主义改造。维多利亚时代前期(1837—1857)英国对印度政策的调整,主要体现在1853年法案,以及根据法案精神进行的一系列改革上。英国政府继续进行殖民主义改造,实现了英国工业资本对印度的剥削。但是与此同时,英国在印度的统治出现了危机。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既是这种危机的一种极端表现,又成了英国对印殖民统治历史的大界标。  相似文献   

11.
英语是一种国际通用语,它的内涵与外延已从原本作为母语的定义范围延伸并涵盖到作为非母语的范围——英语出现了地域变体。亚洲英语是世界英语的地域变体之一,而印度英语又是亚洲英语的重要地域变体之一。印度英语的形成具有特殊的历史背景,经过不断演变,标准英语与印度本地语言逐渐融合,使得印度英语在语音、语法和词汇等方面都有自身独有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论艾德礼政府的印度土邦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印度土邦的政策是艾德礼政府在移交权力时对印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英国王室和政府与土邦的关系跟英国与英属印度的关系不同,因此,艾德礼政府在移交权力时就不可能将对英属印度的政策用于土邦.艾德礼政府承认土邦在英属印度正式移交前仍然享有其原有的特权地位,但为了避免印度次大陆"巴尔干化",艾德礼政府所有的政策声明都强调土邦必须与英属印度合并.在英属印度移交权力的过程中,英国政府及英印总督蒙巴顿积极协调土邦与印度继承政府之间的关系,劝导实力强大的土邦王公放弃谋求独立的想法.因此,艾德礼政府的土邦政策从一个侧面表明它并没有分裂印度的打算.  相似文献   

13.
在外语型国家,英语表现出与母语国家和二语型国家使用的英语不一样的特点。文章借用印度英语研究的集大成者Kachru的相关原理和理论探析了中国英语新文学作品(以哈金的处女作In the Pond为例)中的中国英语表现出来的特征,并将其与同是"非母语变体"的印度英语作对比,发现二者的相似处和不同点,简要分析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English is the most widely spoken language in the world.However,people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usually have different accent when they speak English.Though English is India’s official language,there are much interesting phenomenon in Indian’s English speaking,of which we are quite fond.Therefore,we start to compare the English accent of Indian with that of China.This essay is written to study the difference"th"pronunciation between China and India’s offi cial news.  相似文献   

15.
英语文学是现代印度文学之大观 ,也是世界英语文学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而其发达最早的是诗歌。本文介绍印度独立前除泰戈尔以外的 4个主要英语诗人 :朵露·达特、曼莫汉·戈斯、阿罗频多·戈斯、萨罗吉丽·奈都。这对我们认识独立后的印度英语诗歌无疑会有帮助  相似文献   

16.
本文简明而又系统地论述了美国英语在其早期形成过程中与印第安语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在拼写、用词和语法方面的差异,并从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观点及美国历史变迁的视角,分析了印第安语在美国英语中存在的现象及对美国英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美国英语在其早期形成过程中与印第安语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它们之间在拼写、用词和语法方面都存在差异。文章从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观点及美国历史变迁的视角,分析了印第安语在美国英语中存在的现象及对美国英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与后殖民英语文学的关系,至今仍然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作为印度英语文学的奠基人,安纳德及其创作颇能说明这个问题。由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安纳德给印度文学带来了两个变化:拓宽了社会题材,重塑了西方人形象。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examines one particular response of the Canadian government to the issue of multi‐ethnicity in higher education: the constraints placed on people of Indian origin with regard to attendance at universities until the 1950's, and trace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special programmes within universities for Indian students. It suggests that while special programmes for Indian students may be a positive step in terms of Indian control of Indian edu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n infrastructure for both self‐govern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such programmes are nevertheless problematic. In particular, special programmes tend to reinforce negative and potentially racist stereotypes about Indian culture. They suggest that Indian people trained in special programmes are only capable of dealing with other Indian people. The degrees granted by special programmes are devalued by employers. State efforts to increase the level of education amongst Indian people are aimed at creating a new set of agents of social contro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