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态环境的恶化大多表现在由于土地资源被破坏,由于人口压力,引起对土地需求的剧增,从而造成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破坏了包括土地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打破了土地生态系统长期存在的良性循环的格局,这已是毋庸置疑的客观现实。搞好城市建设与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针对环境规制如何影响地区多重资源配置效率?在纳入土地资源新视角下,本文以"十一五"规划中约束性控制污染政策为例,利用29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并使用双重差分法就该问题展开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环境规制主要通过缓解资源的投入过度,提高了城市土地与劳动的配置效率;环境规制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存在区位异质性,相较于东北及西部地区,环境规制对减排指标完成度较高的东、中部地区的资源配置效率提升效果更为显著;对于缺乏流动性的土地而言,环境规制在促使企业规模扩大的过程中,缓解了城市土地投入过度问题.对于劳动而言,环境规制促进了劳动力自由流动,优化了劳动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发展的不断深入与城市居住人口的持续增长,产生了较为显著的土地资源冲突,许多地区的城市规划管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城市土地资源利用与环境管理规划的相关问题也逐渐显露而出,主要表现在土地利用率低、资源分配不合理、环保工作不到位等方面,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到整个城市的建设风貌与稳定发展,而且对城市生态环境也会造成极大的危害.对此,笔者将结合《城市土地开发与管理》一书,针对城市土地资源利用与环境管理规划问题展开深入研究,通过分析土地资源利用与环境管理规划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探索改善土地资源利用与环境管理规划的有效策略,旨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及指导作用,以助力城市建设优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如今,生态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人们也逐渐对环境保护问题上的意识越来越强烈。而建筑行业最为一个消耗能源最多的行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尤为严重,不利于建筑行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生态设计在我国目前建筑设计中被广泛的应用,有效减少了能源的过度消耗,降低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水平,从而促进建筑行业长期稳定的发展。本文针对生态住宅设计要点进行了探讨研究,结合生态住宅设计的特点和发展现状做出具体分析,并提出自身的看法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自然资源负债核算中对资源过耗的界定与核算是当前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探索编制的关键问题之一,需要确定资源合理利用的标准,进而实现对资源过度消耗的准确度量。本研究以探讨土地资源过耗负债的核算方法为目标,根据城市化进程的区域差异及不同发展阶段资源利用效率差异,以中国主体功能区中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中各城市群的23个典型中心城市作为样本城市,通过考量建设用地扩张的必要性来间接反映它所侵占的耕地、林地、草地等自然用地的合理性,并以此为依据来界定土地资源过度消耗的指标和阈值,建立了因建设用地扩张导致的土地资源过耗负债的核算方法。该方法以新增建设用地的GDP承载效率和人口承载效率为指标,包括城市发展阶段判定、建设用地扩张合理区间确定和土地资源过耗负债核算三个环节,以期建构以土地资源承载力为标尺、具有地域针对性和发展阶段针对性的负债核算技术,促进形成兼顾城市发展与资源节约的可持续土地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6.
在建筑工程的各种建材中,传统的普通粘土砖由于消耗大量的土地资源,对环境造成破坏,因此将被逐渐淘汰,代之以各种新型的墙体材料。混凝土小型砌块是近年来主要的替代材料之一。针对如何减少小型砌块墙体的开裂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过度消费的表现及原因,指出:消费是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而过度消费会造成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有损于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加以调节。  相似文献   

8.
基于目前建筑行业发展的现状,资源过度消耗和浪费的现象普遍存在,对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以居住建筑的采暖问题为例,实现建筑采暖的节能目标能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本文通过对居住建筑采暖节能技术进行探讨,做出以下分析。  相似文献   

9.
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是21世纪新兴起的一项土地规划活动,积极有效地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以下简称"增减挂钩")政策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可以实现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可以减少土地资源的过度消耗,还可以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启动资金困难,拆迁难度大,甚至有些地区借增减挂钩政策腾挪建设用地指标等问题,本文针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有效建议。  相似文献   

10.
生物质能源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生物质能源概述 化石资源的过度消耗引发了能源和环境危机,寻找不可再生资源的替代品成为人类社会生存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生物质能源环境友好,可再生.  相似文献   

11.
由于地球能源的过度消耗,导致全球能源与资源面临紧缺和枯竭。环境问题日愈严重,环境保护成了当前重要的问题之一,大学生是社会的一大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本文通过调查研究了解了大学生中的节能减排现况并提出了相关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向自然环境盲目地索取资源的现象愈演愈烈,其速度远远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生态破坏加剧、资源消耗过度和枯竭。特别是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间的关系就尤为重要。从环境生态学角度来具体阐述可持续发展在我国城市、农村和自然保护区方面的发展研究。  相似文献   

13.
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实现公路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列举了交通发展过程中对土地资源占用、对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的破坏、原材料资源的消耗以及运输对环境的污染,并阐述了如何做好公路环境、资源的保护工作,以实现公路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资源问题与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使得我国政府对于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施工理念越发重视,建筑工程在其施工建设的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并且对建筑周围的环境也会造成很大污染,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要采取相应的节能技术,在建筑施工的整个过程中,对资源消耗以及环境问题进行一定的控制,进而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本文首先对在工民建筑领域中应用节能施工技术的必要性进行全面的阐述,然后讨论其具体的技术应用方法和措施,最后综述全文。下文所述,仅供交流参考。  相似文献   

15.
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速度很快,每一年都有大量的建筑工程投入建设,发展的背后必然有着巨大的能源资源消耗,我国建筑行业每一年对于能源资源的消耗占我国总消耗的百分之三十左右,同时建筑工程工程量大,建筑工期长,在建设的过程中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在能源资源日益紧缺,环境污染破坏严重的今天,必须对此问题提高重视程度。将节能环保理念与建筑的结构设计相融合,促进建筑行业持久发展,减小建筑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  相似文献   

16.
我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人口的膨胀式增加,造成了土地资源的稀缺,土地利用强度一再的加强,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这是非常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目前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研究属于热门方向,因为土地资源是我们生存的必要资源,土地资源是关乎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我国目前的环境问题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不少地区的生态环境过于脆弱,而且植被覆盖低、水土大量流失、旱灾频发等等;人口的数量庞大让土地承载能力加剧,自然资源开发过度,土地污染得不到有效解决,这些都影响着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7.
前期稀土产业的过度发展最终酿成苦果,我国目前虽然拥有全球30%的稀土资源,但是按人均资源量计算,已属稀土资源相对稀缺的国家。以牺牲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民福祉的增长模式不仅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也造成环境恶化问题日益严重,以包钢稀土为例分析了加强公共环境管理对稀土产业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科技风》2016,(19)
我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广阔的土地中蕴含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这些矿产资源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所在,同时也为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升提供了更为充分坚实的保障。但是,伴随着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出现了资源减少,土地水土流失现象,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故此,为了改善此类问题,避免矿产资源枯竭,应该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加强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在发展经济同时做好环境资源保护工作。本文主要就矿山恢复治理进行分析,实现环境资源节约保护,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9.
现阶段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居民生活追求随之提高,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变成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重视园林景观设计,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是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途径之一。然而,当前大气污染严重,资源过度消耗都对环境造成一定压力,节能减排刻不容缓。因此,将低碳环保理念与园林景观设计有效融合起来,既可以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环境满足其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同时也为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做出贡献,实现双赢。  相似文献   

20.
矿产资源是在特定的地质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是一种有限的、非再生性的资源。长期过度开采利用势必使其减少过快,导致枯竭。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储量在不断减少,在开发利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遭受破坏和资源消耗过快的问题。因此,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正确利用、妥善保护也就成为了我们当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