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花生的果实     
我生在花生之乡幼时就见过花生开的金黄色小花。可是那时弄不明白花生为什么在地上开花却在地下结果。读初中时上植物学课刚学过“植物的花、果实和种子”老师就几次带我们去郊区花生田里观察。原来花生受粉后花朵便渐渐枯萎于是就有一个细长的柄状结构从花的基部伸出来一直伸进土壤中。老师说这个柄状的东西叫做胚栓受过粉的胚珠就长在胚栓的末端随胚栓伸到地下以后发育成荚果。后来读许地山的散文《落花生》看见作者称道花生的用处和好处颇感新鲜。作者借他爹爹的话说“花生的用处固然很多;但有一样是很可贵的。这小小的豆不像那好看的苹…  相似文献   

2.
花生又叫“长生果”、“落花生”。花生和大多数植物一样在地上开花,但是它在土里结果。花生在潮湿的环境下会生出致癌物质——黄曲霉素。科学家们发现,把花生放在太阳下晒15分钟,就能破坏花生中99%的黄曲霉素。因此,如果你家有花生,记得要经常把它拿出来晒太阳哦!花生的花花生的花单生或簇生于叶腋。单生在分枝顶端的花是不孕花,只开花,不结果;而生于分枝下端的花是可孕花,可以结果。当可孕花经过花粉  相似文献   

3.
花生,又称番豆、地豆、长生果、及地果、落花生等。但在众多的别称中,以落花生使用最广、最普遍,甚至许多书刊用它而不用花生一词。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落花生一词是“花落而生实”的意思。人们常说:“落花生,落花生,花落地,果就生。”就是对它真实的写照。只要我们注意观察花生的结实过程就会发现,花生枝条下部的花朵在传粉受精后,其子房基部的子房柄便迅速伸长,几天后就可达地表,  相似文献   

4.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有一副妙联:露花倒影柳三变  桂子飘香张九成 这副对联有用人名对人名之妙,柳三变即柳永,是宋代名词人,张九成字子韶,宋高宗时人;还有在人名中以数字对数字之妙,以“三”对“九”;除此以外,这一副对联上联中的“露花倒影”是柳永的词句,而下联中的“桂子飘香”是张九成的句;再,“成”和“变”也可对,两皆为我国古代乐理名词,可知此联对仗是十分工整的。  相似文献   

5.
古往今来,有的对联因上联过于奇巧,使人难以应对,人们称之为“绝对”、“绝联”或“悬联”,美名曰“片玉”。  相似文献   

6.
对 联写 作 课 上,老 师见 一 学 生 正想 入 非 非 ,遂 黑 板 上写 一 上 联 :“ 懒 弟 子 昂 首 数 梁 ,一 二 三 四 五 七 八 九十 。 ”没 想 到 该 生 沉 思 片 刻 ,走 上 讲 台 写 道“ 瞎 先 生 低 头 算 命 ,甲 乙丙 丁戊 己庚 辛 壬癸 。” 烦 呀 , 您 看 ‘ 聊 天 记 录 ’多 省 事 啊 ! ” 甲学 生 :猴 子最 不喜 欢 什么 ? 乙学 生 :平 行线 ,因 为平 行线 没 有相 交(香 蕉 )! 课 堂 上,A 君和 B 君 正在 聊天 。 甲学 生 :如 果将 古…  相似文献   

7.
《小松鼠找花生》一文的最后一句是:小松鼠感到很奇怪,自言自语地说:“是谁把花生摘走了呢?”一年级学生由于经验少,加之本地区没有花生这种植物,因此,对于花生长在泥土里这一特点不明白,为了落实这一教学重点,于是就有了下面这一片断: 师:花生真的被摘走了吗? 生1:花生是被摘走了,可能是鼹鼠摘的吧!  相似文献   

8.
《 逍 遥 游 》 追 求 的 是 精 神 上的 绝 对 自 由 。 但 我 个 人 认 为 , 不仅 “ 绝 对 自 由 ” 只 能 算 是 庄 子 的美 好 愿 望 而 已 , 而 且 “ 逍 遥 游 ”的 思 想 本 身 就 有 明 显 的 局 限 性 ,根 本 不 适 应 现 实 社 会 , 不 论 是 过去 、 现 在 , 抑 或 是 将 来 。 也 许 庄 子 生 活 在 那 个 时 代 诸侯 争 霸 、 社 会 动 荡 , 这 一 切 促 使他 向 往 一 个 摆 脱 一 切 世 俗 羁 绊 ,精 神 上 获 得 绝 对 自 由 的 境 界 。 这本 无 可 厚 非 。 但 我 觉 得 , 人 一 旦存 在 于 这 个 世 界 上 , 自 然 就 …  相似文献   

9.
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之一。我从三方面入手,突出讲析汉语言文字的优美,在审美中授知。一、形体美它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构字方式使之“因形见义”的特性是一切单一线条的表音文字所不能比拟的。趣联“此木成柴山山出,因火生烟夕夕多”,趣就趣在上下联分别由“柴、出”和“烟、多”拆形连义而成,且对仗工整,意义明确。绝联“妙人儿倪家少女,大言者诸葛一人”同样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0.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简一有: “绝知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伪弃虑,民复孝(季)子(慈)。”关于“季子”,楚简释文以“季”为“孝”之讹,“子”通“慈”,即“孝慈”,但不少学者认为这两个字应如字读。如崔仁义先生说: 季子,传世本《老子》作“孝慈”;帛书《老子》甲本作“畜兹”,乙本作“孝兹”。……但  相似文献   

11.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素有“三绝”之誉。所谓“三绝”,是指他的画、书、诗皆臻精妙。传说郑板桥罢官回乡,寓居扬州后,以书画自给,名重一时,有缙绅李某寄赠一联,上联云:“三绝诗书画”,板桥按纸沉思其下联,良久不得,展视乃“一官归去来”,叹为妙笔。由是郑板桥三绝之名更噪。但是板轿的“三绝”中,人们对他的书与画最为熟悉。二百多年来,人们对郑板桥的“六分半书”和他的兰竹画,几乎是家喻户晓,寸纸尺楮,皆争宝之。而对于他的诗词,相对地说,就不怎么熟悉,知  相似文献   

12.
师:(板书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文,讲述的是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谁来读读这个课题?生:伯牙绝弦。师:“绝弦”是什么意思?生:弹完这一曲.这一生就不再弹琴了。师:那“伯牙绝弦”呢?  相似文献   

13.
余自总角之年,渐识家学。每读堂中曾祖伯子先生联:“揽辔登车,一世澄清须满志;读书闭户,万家忧乐尽关心”,中心勃郁,知君子之行藏,不惟独善其身,亦且兼济天下。先严子愚先生则谆谆以告先祖仲淹先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为千载家训,而每述及先祖仲淹少时“断盏划粥”砥砺品  相似文献   

14.
一、主题活动“花生”的观察实录(一)活动目标1.认识花生,初步懂得花生的生长习性、结构特点。2.学习比较不同大小的花生、数花生果和花生仁。3.学习区分干、湿的花生,生、熟的花生。4.小肌肉的训练:动手洗花生,剥花生。(二)活动准备若干个小篮子、2个大盆;花生2斤;电饭堡等。(三)活动过程1.引入课题,激发兴趣(1)小朋友讨论:花生是什么样的?把自己所知道的情况告诉老师和同伴们。(2)提出主题,明确目的师:今天,我们来认识花生,还要一起煮花生,吃花生,好不好?2.了解花生的生长习性(1)先请幼儿猜想花生生长在哪里的。(2)通过亲自体验,寻找结果…  相似文献   

15.
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很有影响的乐府诗。有人说它“孤篇盖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相似文献   

16.
【案例一】《江畔独步寻花》师 :读了诗 ,大家有什么不明白?生 :诗中的“花”是什么花?师 :嗯!诗中的“花”是什么花?请大家仔仔细细地读一读诗。(学生读诗、研诗、猜诗 ,有的还交头接耳、窃窃私语。)生 :有桃花、李花……生 :还有水仙花……师 :诗中写的花可能有水仙花吗?读读诗句想一想。生 :没有。因为诗中所写的花“千朵万朵压枝低” ,水仙花是草本植物 ,不可能“压枝低”。师 :确实如此 ,诗中的花还可能是什么?生 :桂花。生 :对 ,桂花!可从“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的诗句中看出来。师 :你能将这两句诗的意思说给同学们听吗?…  相似文献   

17.
花生米 《特区教育》2009,(10):21-21
也许你不相信,但这一切都是在花生学校的花生画室里花(发)生——花生米趁老师不在,双手举着巨大的画板凑到花生豆身边,  相似文献   

18.
甘草鲤鱼性相反,兼而食之定伤身。羊肉滋补右︺大用,若遇西瓜便相浸。香蕉芋头本不合,同进入胃疾病生。︸更花生熟都可口,进A员之际忌花生。廿更鳝皮蛋皆佳肴,同吃就会生疾病。芥菜味好须牢记,若遇兔肉便伤人。红薯楠子若同吃,体内结石易形成。鸡蛋若遇消炎片,同室操戈两相争。豆腐蜜糖排着吃,味道虽美毒攻心。狗肉滋补须注意,若遇绿豆反伤身。进食“十反歌”  相似文献   

19.
1 复习导入,直奔主题,引出“花生” 师:同学们,让我们再次走进著名作家许地山先生小时候的生活。请大家回忆一下,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生: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四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我爱花生花     
有一天,我来到这片“世外桃园”,远处走来一位眉清目秀的青年,占据我眼睛的是一双闪烁着波动光的大眼睛,一道挂在它旁边如青云似的眼睫毛。 “你喜欢这片花生吗?” “嗯。”我若无其事地点头。 “我也爱这片花生,特别爱这一朵儿的黄花。” “为什么?” “我爱这花有一种特殊的美,花生花没有空花,它开一朵花,就能结一果。”他睁眨了两下眼睛再说,“我们做人也要象它那样有开花必结果,你说对吗?” 是呀,花生花虽不如单托水仙那样清雅,复瓣红桃那样艳丽;也不象烂漫的樱花、富贵的牡丹、圣洁的白莲那样婀娜多姿,马兰、吊兰的柔嫩可爱。它实在是一种极平凡的花,却蕴含着另一种美。 啊?我楚清地记得:这个仅比我大三、四岁的他,就能给我讲自然生活中的寓意,而且讲得是那样的认真。后来,我才知道他是这个小学的教师——他不正是以花来比喻平凡的教师吗? 他走了,是那样美妙地从花丛中来,又同样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