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物课程标准》指出,生物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学习的目标,又是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生物科学最有效的途径。生物课堂教学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生物科学的快乐。一、把握科学探究的本质——自主性探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和协助者,而不能过分地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遇到困惑时,可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探究性学习一般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处理信息、作出解释、论证过程、获得认识并交流探究结果。在这一系列过程中,都要落实学生的自主性,教师不能干预,更不能代办。  相似文献   

2.
在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中,科学探究活动是《科学》课程的重要环节,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探究活动的效果,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探究、学习的主体。在两者之间,教师提供适时的、必要的、有效的指导显得特别重要。只有教师与学生双方都充分发挥出主观能动作用,教学中的探究效果才会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3.
正教学中的科学探究可表现为多种类型。按主体参与程度不同来分,可分为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和教师引导探究。由于课堂时间的有限性,学生知识能力的局限性,大多数物理探究教学采取的都是教师引导探究。教师引导型探究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特点,结合多种学习方式,引导学生  相似文献   

4.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探究,让学生在深入的探究中感知对象,冶炼思维,诱发情感,培养品质,从而习得良好的探究习惯和科学的认知方法。在合作、推理、讨论、调查等诸多探究方式中,实验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探究方式。国标本教材的每篇课文都配置了大量的实验活动,旨在通过学生的自行实验获取知识,完成探究过程。为此,  相似文献   

5.
初中生物探究活动课突出的特点就是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整个探究活动中只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来指导学生使用正确的探究方法和正确的思维来完成探活动.另外教师还应在探究问题的提出、假设的做出、探究方案的设计、探究过程的指导及学生在探究结果的汇报、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上下功夫,多加指导.为今后生物探究活动课的学习之路越走越宽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探究性学习获取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技能和思维方式。探究学习活动,是指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操作、尝试、交流、实践等活动,自主获取知识的学习过程。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近年来,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了明显的改观,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究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方式,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中尝试设计多种多样的探究活动,开展探究性学习,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科学探究是科学课堂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的一种有效方式,但在实践过程中,有的教师因为对科学探究的相关概念认识不清,混淆“猜想”与“假设”、“观察”与“实验”,误以为“分析数据”即为“求平均数”,错把“表达交流”当作“成果汇报”,影响了探究教学的有效实施。本研究澄清了科学探究的相关概念,分析其成因,并提出了正确实施科学探究的有效策略,以期帮助教师走出教学误区,促进学生提升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8.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学课程标准》中把"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目标,而"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因此,教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让学生在自我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质疑,通过自主性的探究、交流、讨论及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科  相似文献   

9.
在初中《科学》的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科学课程将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本质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所以,科学教师都  相似文献   

10.
薛英怀 《科学课》2008,(10):50-51
科学探究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探究效果受探究的材料、探究环境、探究方案、探究时间、学生的情绪和教师的引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诸多因素中,笔者认为,充足的实验探究时间、科学记录时间和交流评价时间是科学探究的最需要,是决定科学探究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师应根据科学教学的本质,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来安排教学时间,用较少的时间获得较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11.
黄毅 《教学与管理》2006,(11):127-128
新课程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科学探究分为“实验类探究”“调查类探究”“交流类探究”.在新课程交流类探究教学中,笔者以问题为导向,以讨论为基础,以反思为特征,在教学中探究,在探究中交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交流探究学习的兴趣,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相似文献   

12.
新课改以后,探究式教学受到了广大科学教育者的重视,但实施效果却不尽人意。针对教师在实施探究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者纷纷对探究式教学策略展开研究。为促进学生在科学探究的同时理解科学知识、形成科学概念,教师在实施探究式教学中应了解学生的理论基础并给予正确的理论指导、引发认知冲突、关注学生的情意领域、灵活实施科学探究活动、重视同伴间的交流和讨论。  相似文献   

13.
科学探究是学生能动地学习科学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有效地引领学生科学探究,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性学习,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课堂上关注动态的生成;引导学生提出"探究问题";重视探究过程,兼顾学生"动手"和"动脑";鼓励学生交流质疑;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机制;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4.
张丹英 《考试周刊》2009,(43):212-213
科学探究是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从七年级起学生开始涉及有关科学探究的内容。科学探究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亲身经历丰富的探究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交流与合作的技能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并且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学生下面几个方面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导下,初中“质疑—思疑—解疑”的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通过转变教师的传统授课方式,达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因此,在创设情境、合作交流、答疑解惑、引导反思、激励评价等教学过程中,要体现探究式教学的理念,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其最终目的是有效地提高学生探究式的逻辑思维水平,实现师生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16.
科学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而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获取新知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师是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引领者。在科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趣味实验、自主设问、表达交流、实验平台等途径,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亲历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17.
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科学探究是指学生在课程和现实生活的情境中 ,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 ,获得知识、技能、方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科学探究关注的目标是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积累科学知识和方法 ,因而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中学生的科学探究目标侧重于将前人经验有效地转化为自我经验 ,其探究过程是科学学习过程中的探究 ,包括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探究活动的开展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使学生能主动…  相似文献   

18.
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提炼教学内容中的某些方法要素,并在教学设计中予以渗透,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感悟、提炼、应用科学方法。这就要求课堂上,在学生自主探究之后,教师应安排时间让学生交流讨论,展示各自的探究过程和结果.反思自己的探究历程,发现自己与他人的长处及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进,为学生自身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19.
科学探究是学生能动地学习科学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有效地引领学生科学探究,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性学习,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课堂上关注动态的生成;引导学生提出“探究问题”;重视探究过程,兼顾学生“动手”和“动脑”;鼓励学生交流质疑;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机制;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20.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也是初中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能力,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自主地探究知识,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学习的思想和方法,更好地建立起科学的思维方式。主要从培养学生探究习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寻找探究契机以及授予探究方法这四个方面,四轮并驱地对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进行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