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随着近年工学结合实践活动在全国各地的高职院校如火如荼地展开,如何在高职工学结合中有效开展思政教育,成为摆在思政工作者面前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课题组通过对学院各系工学结合学生进行调查问卷与分析,提出高职思政教育必须融入工学结合的全过程,积极建立工学结合的宣传机制、社会机制、沟通机制和长效机制,以促进工学结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2.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一种教育 模式,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根本方向,有利于 带动专业的整合、课程体系及内容的重构等。但现在工学结合 模式下给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带来了一些问题,本文主要对工学 结合模式下的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针对 教学管理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和方案。同时为高职思政 课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工学结合"环境下高职生思政教育亟待实现的四个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既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和模式的重大变革,也给高职院校如何在“工学结合”环境下做好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全新的课题。如何改变高职院校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去顺应职业教育环境的变迁和发展的趋势,实现思政教育环境理念、内容与形式、教育职能及教育机制的转变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相似文献   

4.
高职院校较目前较多采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要想做到成效显著,必须从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及应对策略入手,分析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校内的思政教育中做到以素质教育为引导,突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做好思政课模块教学工作,同时在校外思政教育中校企合作,促进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陈璐 《文教资料》2011,(22):221-222,217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给高等职业教育理念带来重大变革,同时也给高职院校如何在"工学结合"环境下做好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全新的课题。本文通过分析目前高职思政工作存在的问题,阐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思政工作的理念,并提出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思政工作的三条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6.
姚红  罗宜春 《教师》2012,(35):10-11
从思想政治(以下简称“思政”)工作的现状入手,分析高职院校思政工作问题的根源,并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提出立足专业,工学结合,整合资源,提高主渠道教育的实效,共同搭建思政教育的平台。  相似文献   

7.
工学结合环境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理念和模式的重大变革,工学结合正在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相对传统的较封闭的校园环境而言,如何改变高职院校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去顺应职业教育环境的变迁和发展的趋势,给高职院校如何在工学结合环境下做好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全新的课题。本文从工学结合环境下高职学生面临的新情况及其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在此培养模式下如何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8.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创新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在这种模式下,如何有效地开展高职思政教育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高职院校应根据高职教育及工学模式的特点,创新适应工学结合模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体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高技强"的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  相似文献   

9.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要把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职业教育提高质量的重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指出,要坚持产教融合发展,走开放融合、改革创新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道路."工学结合"、"产教结合"不仅对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应立足"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实际,全面分析因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的变化给学生思想上带来的困惑,从"校企资源融合、教育时空融合、党政管理融合"入手,实施"全员参与、全过程教育、全方位保障",来提升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工学结合思政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0.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就业态势日趋严峻;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开始大力革新培养模式,其中工学结合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同时工学结合模式也给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进行创新。本文简要分析了如何创新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思政教育,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1.
在“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基地与专业实习基地统筹运作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对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必须将企业与德育教育工作有机结合,把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职业价值观、职业素养教育整合贯通,从而培养出“德能双馨、全面发展”的具有综合技能的新一代革命事业接班人。  相似文献   

12.
刘雪 《科教导刊》2020,(1):58-59
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与人文教育需要密切地联系起来,将思政与人文相互融合,可以实现人文关怀理念下的思政政治教育强化。基于此,本文先提出了当前高职院校思政与人文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其次,论述了立德树人视阈下,协同推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最后,研究了立德树人视阈下,高职院校开展思政人文教育工作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18,(82):151-152
高职教育在教育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思政教育作为高职院校的重要内容,是高职院校教育开展的重点工作,随着大力开展职业教育,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面临着很大挑战。本文结合职业教育的背景,对高职思政教育工作创新模式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4.
工学结合视野下的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既给高职教育理念和模式带来重大变革,也给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必须积极转换思路,强化服务意识、注重职业导向功能、努力构建全面的育人体系,才能适应当代高职教育发展的新需要和新趋势。  相似文献   

15.
“工学结合”是目前中国大陆高职院校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但是,从我们对部分高职院校的考察调研和访谈调研中得知,在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内涵的理解与实践上大多都还存在着一些误区。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无论采取什么形式和手段,其内涵和实质都应该是“基于真实工作环境与生产过程的工学结合”,尤其是在经济、社会突飞猛进变化发展时期,高职教育的终极目标不能简单地仅仅是学生的“就业”,而应该是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基于真实工作环境与生产过程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正是实现这个终极目标的最理想的高职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6.
制度文化建设作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效开展各项工作的保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的本质特色,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一定要有相应的制度作为保障。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的实施过程中,要加强专业、课程、实训基地、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与保障,从而确保工学结合工作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7.
刘硕 《陕西教育》2020,(1):62-63
网络媒体的蓬勃发展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同时也为高职院校辅导员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式和途径,积极创新工作策略成为高职院校辅导员进一步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基于此,本文在简要分析网络媒体对高职院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带来机遇的基础上,系统总结出其促进高职院校辅导员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质量的现实价值,提出了高职院校辅导员应用网络媒体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具体策略,创新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方式,提高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质量和效率,帮助学生塑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观念与政治素养。  相似文献   

18.
朱春燕 《教师》2023,(2):9-1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基于网络的教育教学趋于常态化,利用网络开展学生党建和思政工作成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文章采用问卷调研法探究了高职院校学生党建与思政工作的现状,揭示了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和思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互联网教学资源丰富、突破时空限制、促进多方联动等特征,对高职院校学生党建与思政有机融合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探索了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实现学生党建与思政工作深度融合的路径,以期解决党建和思政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实现育人功能最大化。  相似文献   

19.
如何在"微时代"背景下,将思政教育工作做好,作为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一个重要工作。本文主要介绍了高职院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工作,结合当前微时代的背景下,提出了高职院校辅导员在进行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主要挑战,以及如何面对这种挑战提出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20.
工学结合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实践的方向,是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需要。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新时期高职院校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只有与企业建立密切关系,贯穿工学结合的教育理论,加大课程改革力度,苦练内功,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的本领,才能更好地培养适合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