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武术入奥运会未成之后,2009年10月哥本哈根国际奥委会第121次会议投票中,武术再次未能入奥运会.武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为探索一条促进武术国际化发展的新途径,通过对我军与外军在军事交往中武术交流情况的调查分析,从我军与外军的军事交流角度,提出了发挥军事交流优势,开辟武术国际化发展新路的观点,并就涉及的问题提出建议,为促进武术更好地跨出国门、走向世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外军留学生培训是国家总体外交和军事外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外军留学生中传播中华文化意义重大.通过对武术专业教学中华文化传播的研究,树立全军一盘棋思想,建立“大外交”“大外宣”的理念,在传授技能的同时积极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3.
外军留学生军事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友邻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军事体育人才,是我军加强与外军交流,提高我国、我军在国际军事领域声望和名誉的重要举措。在分析外军留学生军事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体系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课程设置体系的改革思路,为更好地提高外军留学生学习和训练的效果提供科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从历史的视角,寻究明清时代大陆移民台湾对台湾武术形成与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大陆武术对台湾较有规模的传播始自明代,一直到清未。是三四百年前大陆移民渡海带入台湾,根植于台湾。大陆的军事移民和民间移民对台湾武术的传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大陆军事武艺和民间武艺对台湾武术的形成与发展产生深刻而又深远的影响。明朝中叶和明郑时期的军事武艺,对台湾武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为清代台湾武术的形成和集成发展创造了条件;清朝前期,台湾社会动荡不安,社会各界习武成风,大陆武术各拳种流派在台湾广泛传播中,融合发展;清朝中叶,台湾社会从移民社会向定居社会转变,建立了以血缘族亲为群体的宗族制度,出现了返乡寻根续宗潮流,台湾武术随着族人返乡寻祖与祖籍地的武术得于交流,大陆武术也从单向传入向两岸相互交流方向发展,台湾武术逐渐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南派武术体系;日据时期的台湾武术,在困境中传承缓慢发展。台湾武术是中华传统武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两岸中华传统文化共同体的重要标识。  相似文献   

5.
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是唯独没有出现历史的断裂的国家。这种历史存续,产生了武术这种以言传身教为传习方式的格斗技艺。远古时期,武术早于军事武艺产生;在冷兵器时期,武术与军事武艺相互交融与促进;随着火器在军事中的普遍使用,军事武艺退出了战争舞台,武术也遭遇了第一次危机。本文以武术与集团军事间渊源关系、发展、变迁和分野的历史脉络为考证对象,进一步揭示武术的本质,为当前武术发展提供充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军事武术发展的战略初步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军事武术是在我军部队中广泛开展的、为提高我军指战员的作战技能和心理素质、有别于民间传统武术的实用格斗技术。为使世界各国人民尤其是外国军队了解中国武术的精华。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尽己所能把中国武术最实用、最强大的一支——军事武术推向外国军队、推向世界。这不仅是军事武术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配合中国武术进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一项工作。本就中国军事武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多方探讨,为军事武术走向世界提出方向性的构想和路线方法,从而规范我们的思路,达到军事武术走向世界之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7.
外军留学生的中国武术教学如何跨越语言、文化、心理以及技能等层面的障碍,取得良好的训练和学习效果?通过分析隐性课程理论及其在体育、武术教学中的研究成果,指出在武术教学中实施隐性课程的必要性。教学实践证明,在外军留学生的武术教学中,隐性课程对于跨越不同层面的教学障碍具有非常突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了给以武术为载体培育民族精神的实践开辟新领域,同时弥补现行学生军训课缺乏对抗性内容的不足,提出军事课增设武术技术内容的设想。首先回顾了武术与军事的历史渊源,然后分析了现行学校军事课程,最后从技术定位与具体模块设计两方面,提出了学校军事课增设武术技术内容的具体设想。  相似文献   

9.
武术动作元素来源于生产劳动,军事为武术提供了生长的土壤,而原始巫风和图腾为武术舞化提供了可能。武术技术由一母体分流为军技和民技再到冷兵器退出历史舞台的重新整合。武术发展于唐、宋,成熟于明、清时期。  相似文献   

10.
2007年7月,中国和泰国在广州举办陆军特种作战分队联合训练,这是中国军队首次与外军举行联合训练。联合训练采取混合编队的方式进行,分为“展示交流”、“科目同训”和“综合演练”三个阶段,以应对恐怖主义威胁为背景,重点进行特种作战分队反恐战术基础和应用训练。这次联合训练,对拓展中国军队与外军交流的新领域、深化中国军队与外军务实性合作具有积极的意义,表明中国军队更加开放、透明、合作的姿态。“突击-2007”中泰陆军特种作战分队联合训练  相似文献   

11.
刍议武术文化的国际传播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使世界人民对中国武术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进一步加强中国武术文化的国际传播,在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比较,提出武术文化在国际传播中应注重的环节,并且要不断开发武术的健身功效及和现代科技相结合,使其具有更强劲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武术拳种的理论阐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术拳种的产生使中国武术的理论和技术体系从本质上摆脱了原始的攻防格斗技能和军事武艺,形成了有别于世界上任何一种格斗技术的文化形态。武术拳种的产生与成熟的攻防格斗技术、独特的攻防格斗理论和优秀的创拳关键人物等有着必然的联系。它是指以独特的拳理为依据,以拳械的技击方法为内容,以功、套、用的多元集合为表现形式,具有清晰传承关系的武术门类。它强调了武术格斗技术体用兼备的技术特征,是武术的本体存在形式。  相似文献   

13.
张杰  姚远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23(3):221-224,237
为研究武术社会变迁及调适理论,运用文献资料、历史分析和逻辑分析法,对武术变迁的机制进行论证,得出以下结论:武术脱胎于生产劳动,发展于军事,成熟在明清时期;武术是在脱离军事并且具有体育属性后才形成独立的形态;武术变迁表现为"武"、武术表现形式、武术道德方面的变迁;社会和自然因素是武术社会变迁的动因;武术文化调适有整合和分化2种方式;武术文化调适的结果让武术走向多元化。所以,武术成为现在的形态,其深层次原因表现为武术变迁与文化调适的共同作用,这对认识武术和传承武术文化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试析意法英德武术人口习武动机及影响其形成的原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方法,对意大利、法国、英国和德国的8大武术院校、培训中心的武术人口习武动机及影响其形成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意法英德武术人口的习武动机为:通过习武了解中国文化;通过习武进行身体锻炼;利用习武机会进行社会交往;通过习武获得格斗技能。而影响武术人口正确习武动机形成的原因有:对武术认识上的偏差;武术教学范围狭窄、内容单一;教材、教学环节滞后;国际武术竞赛机制的不合理等。并对此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武术具有其独立的价值体系,武术的价值核心在于武德,重武德培养是武术发展的先决条件,是培养社会所需的文武双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型建设人才的先决条件,也是武术文化、武术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中国武术文化形态及演变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中国武术文化形态源远流长,有着与其它国家武术迥然不同的发展过程和特点,既是中国文化的缩影,又在自身发展的历程中,受到中国哲学、礼乐文化、医学养生、军事谋略、戏曲文学、审美艺术等等因素的影响.中国武术发展至今,有其复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自身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冲突.既因袭着传统,又向往着未来;既萌动了世界意识,又依托着民族情感.一方面保留着传统武术的品质和形态特征,另一方面又增加了一些现代体育的内涵.只有正确认识武术文化形态及演变,才能在时代背景下,保存其文化主脉的同时,以博大的气派,不断融汇和吸纳其它文化元素,使其进一步发展并保持活力.  相似文献   

17.
古今对于武术概念的认识不同,在古代武术一般指军事,近、现代,随着体育在中国的发展,武术逐渐进入体育的范畴,其临近的属概念为"民族传统体育".在对武术概念体育说探索的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不同的意见,这些理应引起武术研究者的重视.实际上,武术体育说仅是武术的一个狭义概念,对武术体育说的批判也仅是对这个狭义概念的评判.广义的武术概念是什么?这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8.
论中华武术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文化一体化的趋势,是世界文化多样化的统一,是各种文化的相互认同、相互并存、相互借鉴和利用。中华武术国际化是世界文化多元一体化的需要。中华武术国际化是对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弘扬;竞技武术全球化是实现中国武术国际化的一种手段;要维系传统武术文化内核,又要超越传统武术文化;使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更适合中华武术国际化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