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民族国家时代的多民族国家,从族际关系治理的角度去考察民族国家建设是一个相当有效的途径。当代缅甸族际关系治理贯穿了整个民族国家建设的历史进程。缅甸族际关系治理对民族国家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缅甸民族国家的政治局面经历一个从离散到聚合的过程,国族建设经历了一个从国族涣散到国族认同增强的过程,国家认同建设经历一个从国家认同弱化到国家认同强化的过程,现代国家建设经历一个从停滞到开启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2.
就中国民族唱法的本质来讲,其在国家意识主导下的身份认同是一种政治认同。文化观念传统驱使身份认同是一种文化认同。从中国民族唱法诞生后的国家-政治身份认同与群体-阶级身份认同的功能,中国民族唱法在发展中的自我身份认同,到中国民族唱法多元风格的多重身份认同,再到新世纪民族音乐的以文化-民族身份认同为主的多元身份认同。中国民族唱法的每一次风格转嬗,其背后所潜藏的正是中国社会特殊意识形态规约与社会文化宰制下主体追寻自我身份的历史。因而对于中国民族唱法的身份认同阐释本质上也是对中国民族唱法主体性成长的有声解读。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民族国家认同的生成过程伴随着不同阶段"他者"形象的建构,从"帝制"走向"共和"是新国家认同形成的初构阶段,满洲权贵是革命党人所要建立的共和国的"他者";从"共和"到"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是国家认同的重构阶段,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新民主主义国家的"他者"。当代中国国家认同的"他者"主要来自于国家外部,同时部分地存在于国家内部。不同时期"他者"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当时国家认同的生成和建构。  相似文献   

4.
移民作家奈保尔因身份特殊,游离于不同文化异质的各国之间,看似四海为家,但他却是一位有着非常强烈民族根本意识的文学旅人,在游记"印度三部曲"中,奈保尔从最初批判到最后认同,在观察、触摸、探寻印度文化过程中一层层揭示了他的民族根本意识。  相似文献   

5.
多民族国家内之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既有紧张冲突的一面又有共生一致之处。实现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的转向,对统一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有着重要意义。观乎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的相关理论与实践路径,主要有强制同化、基于文化多元理论的认同整合、由建构"国家民族"认同而至民族国家认同、由"公民身份"而实现两种认同的"统一"等。实际上,关于国家认同的建构与强化,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应依具体社会政治和民族文化情境来展开。  相似文献   

6.
历史认同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乃至国家认同的基础与前提。在现代性、社会转型背景下,认同危机顺势而生;在现代性视域下,认同危机也具有全球性。认同是多样的,历史认同是基本认同之一。历史认同包括对“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的理解。历史承载着培养和强化民族认同感的社会功能,历史认同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强青年学生历史教育,需要强化民族精神、纵向横向比较、历史现实贯通和他山之石的视角。中国梦从历史中走来,中国梦的认同与认同历史、历史认同连接在一起。在当下中国,对中国梦的认同是历史认同的核心表现。  相似文献   

7.
文化认知是文化自信的基础;文化自信是民族认同的根基。壮族在历史上没有完成民族内部的文化整合,尚未实现从文化认知到民族认同的转化、交融与整合。虽然壮族人知晓自己的民族身份,但是,不甚了解壮族世代一脉相承的民族发展历程和杰出文化成就,因此,应当强化壮族历史文化的认知教育,以文化认知为起点,以文化自信为纽带,实现从文化认知到民族认同的转化,建构理性的壮族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8.
从中西的视野看:中国大学的建设离不开向西方学习,而现今这种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变成亦步亦趋,对世界一流大学的过度认同客观上导致了民族认同产生危机。从历史的视野看:1949年之前的大学因为特殊的历史情境,民族认同空前高涨;1949年之后的一段历史时期,大学建设中的民族认同出现了某种异化危机;而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伴随后现代思潮对认同的解构,"认同什么"在事实层面成为一个真问题,民族认同变得可有可无。对此,中国大学建设需重视克服民族认同危机,在建设目标的定位、教育内容的选择、大学功能的超越等方面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9.
民族文化是民族深层心理结构的外化形式,民族文化认同有其自身的内涵与外延、本质与特点,其结构与功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发展的。特别是在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融合、互补的过程中,其认同的途径是曲折复杂的,其变异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任何一种民族文化决非无限度地变异,而是在与他民族的认同中求得自身的发展。本文即以此为线索,研究探讨民族文化认同在交流融合过程中的可变性限度及动态认同中所展示的多重景观。  相似文献   

10.
虚拟条件下价值认同在当今转型社会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从人作为个体和群体的存在方式来看,价值认同可以分为自我价值认同和民族价值认同。在自我认同价值方面,真实自我的价值认同不断遭到虚拟自我的侵蚀和消解,表现为以自觉性和主体性为一极与认同目标为另一极的主客两极的坍塌。在民族价值认同方面,由于认同的权力基础受挑战、语言优势丧失、外来价值强权有意渗透等,客观上弱化了国民的民族价值认同感。  相似文献   

11.
不同国家民族的自我想象与自我认同,总是在与特定他者形成的镜像关系中完成的。对于外语学习者这一特殊群体来说,他们是游走在两种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孤独者。他们的自我认同在另一种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如何不断重塑,实现跨越两种文化的转化和升华?在中国,从早期的行为中心知识中心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模式,到培养具有文化反思能力的人,跨文化教学正面临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裔,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认同是个体对自我身份的认识,民族认同是个体对于他所归属的民族的一种原始自然的感情和忠诚。国家认同是公民对自己国家的主权、象征、文化价值、理想信念等的认同,其指向是个体所归属的主权国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存在价值共识和功能上的相互依赖关系。布朗族是云南省世居的少小民族,探讨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实现民族国家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一种主要的批评话语。现实主义批评话语首先作为一种科学话语产生于民族国家的认同中,它表现为从科学话语的自然主义到文学话语的现实主义,从民族国家到现实主义文学的一种过程。而一旦确立,现实主义批评话语就以一种遗忘的方式在重叙文学史中改写了与民族国家的关系,进而为获得后来的强势话语地位敞开了自身。  相似文献   

14.
民族认同意识是形成坚定的民族精神的前提和基础.文章从全球化背景和国情出发,分析了大学生民族认同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加强大学生民族认同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大力发展藏族地区的学前教育是提高藏族教育质量和民族整体素质的百年大计,在青海藏族聚居地,使儿童成为理解藏汉两种文化的双文化人,首要的前提是学前教师的"双文化"化.建构以培养学前教师双文化素质为目标的项目课程,使民族地区学前"准教师"形成个人民族认同和对他民族的认同,将这一认识融合到其教育理念中,在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中营造一个认可、鼓励和尊重不同民族文化表达的教育环境,使学前儿童能够在所处的生活世界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文章主要探讨互联网背景下的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主要的内容涉及到民族认同在互联网中呈现出怎样的趋势与指向,如民族文化借助互联网这一有效平台,获得了文化再生与文化再造的机会。另外,民族文化借助网络媒介可以获得经济利益,同时在商品交往过程中,传播与推广了本民族的文化,文化成了一种独特的经济资源,这些都对少数民族形成积极的民族认同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互联网本身所具有的匿名性特征,指点江山、讨论政策,易引起一些负面效应,这在无形中强化了本民族的民族意识,同时也削弱了他们对国家的认同,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略现雏形的今天,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仍然很高,尤其在地域认同、国家认同、历史认同、文化认同、中华民族内他民族的认同、成就认同等方面。受中华传统文化、全球化浪潮以及当前时代主旋律的影响,大学生民族认同感亦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和谐,具体体现在大学生思想观念多元化、行为选择多样化、富有公平正义感和理性认知代替了民族极端主义等方面。当然,大学生民族认同感也存在一些问题,必须结合高等教育的实际,通过课程教育、实践活动等途径来逐步改善和提高。  相似文献   

18.
有关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问题,是现代多民族国家在国家治理中所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为了实现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发展,正确处理好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特别是建立起有效的国家认同体系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本文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概念的比较出发,结合国内关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关系的相关理论研究以及各国处理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具体实践,提出了实现我国国家治理中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良性互动的对策,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以及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民族精神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认同教育,引导学生自觉传承中国精神、形成稳固的国家认同是高校民族精神教育的价值旨归。民族精神与国家认同的本质共通,使国家认同成为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维度与理论根基,任何民族精神都带有该民族所依附国家的国民特色与国家特征,具有极强的国家蕴意。将国家认同作为民族精神教育的理论视域,民族精神教育的核心主题从本质上是对国家认同构成要素的集中强调。反思全球化时代跨国家认同与次国家认同对国家认同的双向夹击,能够有效地回应民族精神教育所面临的时代背景和现实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文章采取整体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了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125名佤族中学生作为被试,分析佤族中学生英语学习与民族认同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1)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佤族中学生的本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的均值得分都高于3.0,整体上处于良好状态,但佤族中学生对本民族的认同度明显高于对中华民族的认同;(2)佤族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本民族认同方面达到了统计上的显著性,但在中华民族认同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3)从民族认同的三个维度来看,英语成绩在本民族归属感、本民族文化两方面均达到了统计上的显著性,而与本民族社会认同、中华民族归属感、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和中华民族社会认同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