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十堰晚报坚持“办市民有用的报纸,做读者贴心的报人”的办报理念,走“新闻立报、服务强报”之路,报纸的美誉度和公信力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2.
“一张报纸的好与不好,全在读者心里,而不在于办报人自吹自擂”。确实,就如消费者对商品质量最有评判权一样,读者对报纸的评价也最有资格。然而,也和柜台内外永远有矛盾一样,报人要将“优质”二字写在每天的版面上,消弥编读双方的供需差距,殊非易事。在此,求得读者的真情参与就显得十分必要,哪怕是不留情面的批评指责也应化作报人纠误求精的原动力。 报人多会说“溢美之辞易得,无情挑刺难求”,但当批评的芒刺戳到了鼻头时,能够坦然对之却十分难得。7月  相似文献   

3.
毕胜 《传媒》2002,(8):19-21
A 有朋友问,你们办报的人现在还看报吗?这话问得蹊跷,细琢磨,也问得有水平,办报的人不看报,这才是新闻。报人不看别的报,也许对自己的报相当自信了。天下新闻一大炒,报纸还是自家的好;报人不看自己的报,“只缘身在此山中”。就像是市场上有些商贩并不享用自己的商品一样。这可能只是一个个别,但无论哪种,都反映出,  相似文献   

4.
袁秋乡 《新闻知识》2006,(10):22-24
无论市场化报人怎样的挣扎和回避,网络时代报纸的行走越来越力不从心,报媒经营的每况愈下已经是铁定的事实。2004年,当网络媒体又一次席卷而来时,以都市市民报为代表的市场化报纸用十年时间铸造的辉煌开始风雨飘摇。就像资本主义的工业革命替代了绵延几千年的农耕文明,网络对报媒的冲击和分割因为建立在高科技的基础上,而使得这种分割显得特别的猛烈和无情。这是一场技术革命带来的生活方式和媒体命运的改朝换代!它将使中国传媒的版图重新划分。没有人能够挡得住网络——这匹长着现代化利齿、能够撕扯开一切壁垒的“狼”在众目睽睽之下轻而…  相似文献   

5.
李鹏  陈翔 《新闻记者》2004,(9):24-26
1995年1月1日创刊的华西都市报,率先提出“市民生活报”定位,并进行成功的市场化运作,深远地影响、推动中国报业的发展——华西都市报创造了最初的“都市报模式”,引领出蔚为壮观的都市报群。如今,“市民生活报”已经成为一种普及性的办报理念和操作手法,尤其在综合类市场化日报中。但随着“市民生活报”模式的全面定型,以及竞争单向集中、片面趋同,“市民生活报”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尽快走出同质化竞争的泥淖?显然.创新与突破是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课题。最近,华西都  相似文献   

6.
《楚天金报》作为一张后起的市民生活报,诞生于同类报纸已经相当发达、市场竞争已相当激烈的环境中,很容易因迎合读者而走向低俗,如果不能正确地对待和解决“低俗”的问题,金报就无法突破,无法超越,无法被读者所接受。所以,《楚天金报》一直在与“低俗”作斗争。  相似文献   

7.
李锋 《记者摇篮》2005,(5):57-57
当你穿过城市的大街小巷,当你路过大型十字路口时,总能发现红绿灯下三五个穿着黄色或红色马夹、马夹背上印着“××报”的售报人在兜售报纸,这一场景成为现代都市中一道独特“风景”。以沈阳市为例,凡是车流密集、行人众多的十字路口,这种现象司空见惯。沈阳市各新闻媒体也曾对此做过各种各样的报道,由此而引发的社会舆论也是众口一词地对这种现象持批评态度。令人遗憾的是直至今天红绿灯下身着红马夹黄马夹的报哥报嫂们丝毫不见减少,而其“阵营”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赵琳 《新闻三昧》2000,(2):18-18
新闻出版署颁布《报纸质量管理标准》及其“实施细则”已近5年了。在读者中建立良好的形象和必要的社会信誉成为传媒努力的方向。但时至今日,差错问题仍像一只拦路虎,困扰着许多企业报。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偶然论与必然论。多年来,对于差错问题,企业报人有不同的认识。一种观念认为,出错是偶然的,是一时的麻痹大意,下次认真些就会避免。持这种观念的人存有侥幸心理,杷希望寄托在下一次。  相似文献   

9.
坚持“办市民有用的报纸,做读者贴心的报人”的办报理念,报纸的思想品位和文化品位不断提升,报纸的美誉度和公信力显著增强,报纸日均发行2.5万份,比上年增长7.16%,广告创收2061万元,比上年增长14.73%。这是湖北《十堰晚报》编辑部走“新闻立报、人才兴报、经营强报”之路,在2007年这一年中创造出的骄人成绩。  相似文献   

10.
艾风 《新闻界》2001,(1):35-36
许川离开我们已有 10年了,但他的形象仍活在川报老报人心中。大家平时有一句口头禅:“以后我要到许川那里报到 !”可见他很得人心。   我与许川相识相知已几十年了,但真正在新闻业务上有交往的,还是只有 80年代初几年。我在 1979年平反重返川报后,许川就我的工作安排,找我谈了两次话。他说:你离开新闻岗位已有 20多年,新闻业务不太熟悉了,是否先在编辑部当一段时间编辑,这样,熟悉政策、熟悉业务要快一些。我坚持要当记者,并且要到自贡去,我说:在哪里跌倒了,就在哪里爬起来。第二次谈话,他同意我当记者,但劝我不要到自贡…  相似文献   

11.
前段时间,南京掀起报业大战。各家报纸纷纷改版扩版,降价。一份四开16版的《江苏商报》和对开8版的《江南时报》每份售价贰角,《现代快报》、《每日桥报》一夜之间将售价降到一角,以此争取读者,赢得市场。有读者问:一旦快报和桥报售价不能再跌,而又冒出一家“报业大款”,报价不仅低于这两份报纸,甚至“买一送一”或提供新优惠,那报纸行业就会出现惊人的价格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与日俱增,报纸即成为大众文化中众目所注的“信息快餐”。然而,报业大战的爆发,对报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残酷的竞争,适者生…  相似文献   

12.
锦州日报社总编辑高深,说报社的“头儿”难当,为啥?是因为“头儿”要当“斌”报人。 何谓“斌”报人?他说:“作为总编辑当然是管总的,报社的总管,两个‘轮子’都得会抓,都得抓好。所以说眼下总编不好当,‘文’总编和‘武’总编都是半个总编,必须是‘斌’总编,‘斌’报人,文武双全”。 高老总的有感而发,发得好!首先,是实际。大家都知道,50年代初期,全国省级以上报社,还都是两个“轮子”一起转的。就拿我们陕西日报前身的群众日报来说,当时还曾做到收支平衡,自负盈亏。可是后来一学苏联真理报,一个“轮子”给丢了,经管部门不但地位下降,而且纯粹成了“后勤保障”。这实际上是按计划经济的要求,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管理,国家拿钱办报的一种模式。当时报社“头儿”的任务比较单一,只要把报办得当地党委和读者没意见,就算万事大吉,可是现在不行了,财政断了“奶”,“皇粮”没人给,活得好坏全靠自己打扑腾。于是乎,就形成这样的局面:没有钱办不成报,钱少了办不好报。“头儿”不仅得抓稿子,还得下劲抓票子,没票子就难以保证有好稿子。你说难不难?其次,是深刻。“斌”报人,内含着辩证法,含着报业发展的方向。现在,报纸质量要  相似文献   

13.
韩导勤 《新闻界》2001,(4):59-59
时下有不少地方的新闻媒体,无论你是翻阅报纸,还是打开电视地方新闻频道,都不乏这些方面的感觉:一是会议报道太多、太滥。说“多”,是说在一个版面或一个节目的地方新闻中,常常有一半以上甚至三分之二是有关各种会议的报道。说“滥”,是说有许多本来可不报或可报可不报的会议都作了报道。对此,群众揶揄说:“这个会,那个会,让读者观众也泡会海”!二是官员活动太多、太滥。说“多”,是说地方领导大凡开会、下基层等,一有活动就要报道。说“滥”,是说除了地方领导,大大小小的官儿、随员都争相见报、上镜头。对此,群众戏言称:…  相似文献   

14.
知识性,向来是报纸副刊的重要内涵。早在1936年,著名报人萨空了就已在《立报》开设“新知识”专栏,介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企望以科学启迪民智。其中“街头科学”一栏中,还着意讲述生活中的科学,例如如何使用火柴、自来水等。时代发展至今天,信息高速膨胀,副刊当然不能再简单化地讲知识,那么,报纸副刊的知识又应以何种方式出现,才能真正贴近今天的读者呢?面对信息多元化的现状,新闻动、副刊静的传统观念已被打破,副刊要吸引和留住读者,只有将自己“激活”———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将知识“激活”。求“新”,提升知识的活力俗话说:活…  相似文献   

15.
报人读报     
《今传媒》1995,(5)
报人读报文/@@文广报人读报,是说报人也要当读者。不读报的报人,犹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他办的报刊很难说有什么光明前景。报人只读自个儿所办的报刊,总觉得只有自己生养的孩子心疼,沾沾自喜,他办的报刊恐怕也很难有什么特色。报人读报,有不同于一般读者的...  相似文献   

16.
广播电视报应如何增强可读性,真正办成读者“看电视少不了,不看电视也需要”的报纸?我认为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把读者的需求当作编者的追求。 以深入的调查了解读者。广播电视报是一张进入千家万户的影视文化报。报人面对的是广泛、复杂,自我意识日益增强的多层面的读者,如果报人只顾低头盲目办  相似文献   

17.
据笔者观察,一些机关报目前在新闻宣传中,存在着三种病态。一、不求真实一次,笔者到某县采访,请县委宣传部新闻科的同志谈谈情况,提供些新闻线索,一位同志说:“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好了,工作性报道上的那些事,你有我有他也有,咱这里没有的,你把外地的嫁接过来就是咱的。”在另一个县,有位通讯员写了一篇稿子叫我看,我看后说,你稿子中有个情节是编造的,不符合常理和事实。他听了有些发急地说:“你这么认真怎么写稿,你若按真事一五一十地写,报纸准不采用。”某市有位通讯员给笔者打电话说,他写了篇现场新闻,想明天电传给我看看。我问事情是什么时间发生的,他说前天。我说前天发生的事情,你明天传给我看,然后再发往报社,如果内  相似文献   

18.
我们通常把机关报与都市报都称为“综合性报纸”,却往往忽略了它们是“不够综合”的报纸!它们分别占据着两个大的细分市场。仍按通常说法:机关报是“干部报”,都市报是“市民报”;机关报是“工作报”,都市报是“家庭报”:机关报是“严肃的政党报”。都市报是“大众化的通俗报”。不过,这两大报种开始出现相互渗透趋势,特别是源自受众定位调整,以市民为主要读者对象的都市报向主流报迈进,传统党报也在适应市场中转型,增加社会新闻板块和生活服务板块,新闻彰显“软”、“近”、“实用“的平民姿态。  相似文献   

19.
“配评”顾名思义,就是为配合当刊的新闻报道发表的新闻评论。这是既有新闻又有评论的组合式报道。在这组合报道中,读者既从新闻中得知了新近发生的事实,又从评论中领会了编辑部明确的指导性意见。这显然比单独一篇新闻或单独一篇评论更有舆论强势,读者也往往受益更多。按“事实是  相似文献   

20.
作为报人的查良镛一定比作为武侠小说作家的金庸名气小,知道查良镛与金庸是一个人的就更少了,但是细心的人还是可以发现“金庸”二字原来就是“镛”字一分为二.他的武侠小说风靡大陆、港台及海外华人地区,说他是世界上读者最多的华语作家之一,是一点也不夸张的.然而他自己在一次演讲中却说,他写小说仅仅是“附属于新闻工作的副业”,他解释说,写第一部小说时,在《新晚报》当编辑的他,是为了副刊的需要而写,后来的小说则是为了《明报》的需要而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