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交响乐创作规模庞大,技术复杂,一部交响乐作品常常耗费作曲家数年甚至数十年心血,对作曲家的技术和精力构成重大挑战。而王西麟不仅已创作完成近30部交响作品(含交响曲、交响诗等),而且久陷其中,深得其乐。本文从情怀缘起、作品例举等方面入手,对他的交响情怀进行剖析,以为业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交响音乐,它既是一种音乐表演形式,也是多种音乐体裁的总称。从演奏形式上来看,交响音乐是指由大型交响乐队演奏的音乐;从体裁上分析,它的范围很广泛,包括交响曲、交响序曲、交响组曲、交响诗、交响音画、交响随想曲、交响幻想曲、交响狂想曲、交响舞曲等;由各类乐器独奏或重奏加上交响乐队协奏的协奏曲和由声乐与交响乐队共同表演的各种“交响声乐曲”也都属于交响音乐的范畴。 交响音乐的产生与发展并不是偶然的现象与孤立的事件。从客观上考虑,它有着相应与特定的文化背景,同样也必然伴随着人类整体音乐文化的演进;从微观上透  相似文献   

3.
《回族人物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回族历史人物传记,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白寿彝先生在主持编撰《回族人物志》的过程中,对回族历史人物与回族史研究的关系、回族史研究的指导理论和资料问题、新型回族史编撰的体例、回族历史人物的评价等诸多方面都作了深入的探讨与设想,为回族史的研究开辟了一片新的领域。据此来分析白寿彝先生的史学思想,不失为一条明晰的线索。  相似文献   

4.
肖邦一生共创作了四首叙事曲体裁的钢琴曲,四首叙事曲写于1831至1842年之间,也正处于肖邦21岁到32岁这段充满青春朝气的时期,这一时期也是肖邦音乐创作上的高峰期.他创作的四首叙事曲,规模宏大、气势恢弘,具有史诗性、戏剧性,具有广阔的交响性发展. 他是历史上第一个把叙事曲这一体裁运用到钢琴曲创作上来的作曲家,为叙事曲这一体裁领域内的发展、为李斯特和其后的交响诗、交响画、音诗、音画等奠定了基础. 作品为奏鸣快板曲式,开头是个缓慢的引子,两只手演奏同一个旋律,把我们带进了悲壮的史诗气氛中.  相似文献   

5.
清朝历代帝王廟的帝王谱系,折射出中华民族共存共创、统一分裂交响及一脉相承的历史观念,是一部浓缩的历史史诗。该帝王谱系及其史观的形成,经历了惊心动魄的民族战争和观念论争,是痛定思痛的产物,是清朝留给后世的一笔重要精神遗产。  相似文献   

6.
交响乐与交响诗的真正确立是在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本文从交响乐和交响诗的体裁,内容,演变历程,历史意义这四个方面入手,着重阐述十九世纪这两种重要音乐形式,即交响乐与交响诗。  相似文献   

7.
《梁思成林徽因》是近年来一部不可多得的电视纪录片佳作。文章认为该片的叙事艺术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情感与事业的交响;其二,个人与民族的交融;其三,历史与人文的交织。  相似文献   

8.
在音乐美学视角下,每一部音乐作品都是在音乐性内容和非音乐性内容两者存在下而创作,交响诗也不例外。著名交响诗《芬兰颂》,其音乐性内容基本情绪、风格体系、精神特征和非音乐性内容绘画性、文学性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交响诗是一种单乐章标题管弦乐体裁。它将音乐之外的明确的诗意观念传达给听众 ,使听众去想象更为具体有形的事物的画面。它用标题或诗来揭示乐曲内容与意境的客观存在 ,如某部戏剧、某种自然景象、某一历史事件、某件绘画或雕塑艺术作品等某类客体。交响诗与同样是单乐章的序曲不同。序曲一般保留古典主义的结构 ,采用奏鸣曲式 ;而交响诗在结构形式上要自由得多 ,它按照故事、诗或是作曲家的想象来安排音乐的发展。交响诗中也有段落 ,这些段落就是它的内容发展的不同阶段 ,它不是按照奏鸣曲式中的对比和再现的原则安排成的。交响诗的出现为…  相似文献   

10.
回族是我国最大的外来民族,也是我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人口迁移对回族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本文以回族先民来到中国及回族形成、发展、壮大这一历史过程为序,集中梳理了回族历史上的五次人口迁移.  相似文献   

11.
清唱剧《创世纪》是海顿晚年创作的一部大型的声乐作品。文章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序曲以及一些重要的音乐片段的分析,主要从交响曲结构思维的渗透、交响性的主题发展手法以及精妙的交响性配器手法阐述了这部作品所蕴涵的交响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马福祥《马氏族谱》,是现存宁夏图书馆藏唯一一部地地道道的宁夏本土谱牒,因该家族三代掌控宁夏地方军权、政权达37年,承袭宁夏政府主席一职,其谱牒内容广泛涉及宁夏清末至民国年间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等历史事件,现收录于《回族典藏全书》中,是研究宁夏历史和回族发展历史不可或缺的珍贵史料.本文分析总结了马福祥家族执政以及家族谱牒的多重地方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3.
《穆斯林的葬礼》是一部努力并成功开掘回族文化心理的长篇小说。本文拟采取文化人类学关于族群认同的理论概念,从语言文字、饮食习俗、建筑服饰、婚丧仪式、节日以及心理结构六个方面来具体分析文中高扬的回族自觉的族群认同意识和深刻的历史记忆,揭示回族作为一个散居群体能够在中华大地顽强生存并壮大的内在驱动力。在现代化的语境中,回族族群认同的高扬对其他族群的发展是一个有益的昭示与启迪。尽管如此,其未来的健康成长距离文化自觉还有一段历程。  相似文献   

14.
在2012年出版的第二版《穆斯林的葬礼》中,韩子奇最终的民族归属由汉族孤儿变为回族穆斯林。作为一部涉及回族风俗历史与宗教信仰的小说,核心人物韩子奇民族归属的改变势必影响小说的整体布局。本文从情节设置、悲剧意蕴和思想深度三个方面予以论述。  相似文献   

15.
赵丽宏 《新读写》2008,(12):16-16
天目山如同一部曲折委婉的交响诗,自西南而东北,在浙江大地上蜿蜒回荡,它的尾声,却在松江。松江大大小小有十余座山,它们是天目山的余脉。  相似文献   

16.
宋涛 《现代语文》2006,(11):44-45
《穆斯林的葬礼》是名回族女作家霍达的代表作,曾获第三届茅盾学奖。这部小说以回族人梁亦清的玉器作坊奇珍斋的升沉起浮为主线,通过描写梁家三代人不同时代的命运变迁,展示了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以及伊斯兰化和汉族化撞击和融合的痛苦历程。名作家冰心在这本书的序言中写到:“关于回族我知道的很少。因为我的亲戚朋友里,没有一个回族人。我只知道回族人都爱干净,不吃猪肉,男人们戴了一顶医务工作的白帽,北京有一条街里面住的都是回教人,还有教堂(清真寺),如此而已。看了《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就如同走进了一个完全新奇的世界。书里每一个细节,我都很‘陌生’。我觉得它是现代中国百花齐放的坛上的一朵异卉奇花,挺然独立。它以独特的情节和风格,引起了‘轰动效应’。”其实冰心序言里的“陌生”、“独特”指的是书中所体现的特有的回族化内蕴。作为一个书写本民族的回族女作家,霍达的这部书确实可以称得上是一部“民族的秘史”。因为书中为读展示了一个神秘的穆斯林世界,涉及了回族与汉族迥然不同的婚丧、饮食、起居、以及宗教和民族心理各个方面。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这部小说是一幅表现回族历史生活的画卷,一部努力开掘回族化心理的史诗”.  相似文献   

17.
贝德叶赫.斯美塔那是捷克民族乐派创始人和奠基者,他的音乐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在他多部的爱国主义音乐作品里,交响诗组曲《我的祖国》最为著名,共有六首交响诗组成.其中,第二首《沃尔塔瓦河》是斯美塔那管弦乐领域写出的最佳作品.它充满着诗一般的音乐想象,浸透着波西米亚美丽的乡村景色,激荡着民间歌舞的节奏和梦幻般壮观华丽的神奇传说.  相似文献   

18.
我国清代著名回族伊斯兰学者刘智的三部代表作之一、他晚年的封笔之作《天方至圣实录》是一部有关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个人传记 ,同时也是一部伊斯兰教的创教及早期传播的史书。本文在对这部汉文伊斯兰教史书内容进行梳理的基础上 ,系统地叙述了伊斯兰教的传说史及其真实的创教史与早期传播史 ,较完整地反映了刘智等回族知识分子的宗教史观。  相似文献   

19.
《伊米德史》是近代中国新疆维吾尔族学者、诗人毛拉·木萨撰写的一部史书.它是研究1864-1877年新疆维吾尔族、回族农民起义期间的重要的历史资料,在维吾尔史学发展史上占据重要位置.本文通过《伊米德史》对毛拉·木萨的史学思想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0.
宁夏是全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在宁夏南部山区,回族女童教育相对滞后。从历史基础及现实发展视角,深入分析宁夏回族女童教育特别是宁南山区回族女童教育状况,针对回族女童教育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指出影响和阻碍回族女童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