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芳 《林区教学》2013,(12):13-15
以往的师生交流所体现的是一种"人与物"的被动关系,当前的师生交流逐渐转向"人与人"之间的主动关系。在这种"人与人"交流中,师生共生互学。基于此,在论述共生互学师生交流机制的内涵、共生互学师生交流机制的内涵、共生互学师生交流机制的现实意义、教育中师生交流"实然"的失落的基础上,探讨共生互学师生交流机制构建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共生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技术、人与文化等主体或要素在特定系统中存在的相互依存、互惠互利和共同发展的关系。中国人古时在与自然界的交互中早将共生视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使之成为一种文化基因延续至今,而“symbiosis(共生)”成为西方学术话语并传播开来也不过一百多年。探讨共生的内涵,需要追溯至甲骨文中的“共”与“生”和西方的“共生”词源。借助范畴逻辑对共生的范畴体系进行推演,是促进共生完成现代化蜕变的必由之路。共生素养是指人作为共生主体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技术、人与文化等相互依存的共生属性的认识能力,以及对主体之间互惠互利和共同发展的共生关系的实践能力。中小学生共生素养的培育,需要从设计学生共生素养的培育目标、开发共通融合的共生校本课程、实施师生共同成长的共生教学、构建和谐的学校共生文化场域等四个方面来进行。  相似文献   

3.
家长与教师是一种工作中建立的关系,而家长、教师又有一种社会协同、共同发展的共生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保持与发展伴随着孩子成长的整个过程,研究这种关系对于优化我们的家庭教育指导具有积极意义。共生通常是指人的生成与生态情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在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应该尊重、理解这种关系,并努力  相似文献   

4.
共生理论是生态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认为,共生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动植物之间彼此存在着寄生、互利共生、偏利共生、无关共生、竞争共生和偏害共生等关系。共生也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共生关系。用共生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大学英语教学,为解决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潘光旦的“位育”思想创造性地将西方生物学观点和中国传统文化融为一体。“位育”不是简单的适应,它强调主体的能动性,是一种动静合一的关系,即求生存、得发展。使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达到一种和谐共生的状态。  相似文献   

6.
家长与教师是一种工作中建立的关系,而家长、教师又有一种社会协同、共同发展的共生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保持与发展伴随着孩子成长的整个过程,研究这种关系对于优化我们的家庭教育指导具有积极意义.共生通常是指人的生成与生态情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在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应该尊重、理解这种关系,并努力促使它发展成为父母和教师和谐共处的精神家园.从生态理论相依性的特点出发,研究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中的家长和教师共生的现象,倡导在家长、教师之间形成协同发展的模式,对于优化家庭教育、促进家庭和睦、保证孩子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共生既是生物现象又是社会现象,既是自然状态又是可塑状态。共生不仅是一种生物识别机制,而且是一种社会科学方法。共生机理为和谐高职教育的构建提供了新的分析范式。在高职教育的共生机制中,高职院校之间、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之间都会形成一种共生关系。构建和谐共生的高职教育,必须进行外生媒介和内生媒介的优化。和谐高职教育的共生机制总是借助一定的共生环境成长和运行的。  相似文献   

8.
共生哲学作为一种哲学思维方式,其进化、共同、合作、互惠等理念,不仅使我们在全球化生态危机背景下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审视有了新的视角,而且为我们提供了社会和谐共生的目标范式和实现途径。在这种新的参照系下,我们对自然观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流变进行再探讨,对于构建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21世纪的今天,对话被人们赋予了更多新的内涵——对话不仅指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进行的平等交流,也包括人与自我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平等交流。对话是平等者之间一种共生的交往关系。从对话的视角出发,我们可以发现,人类的教育基本上经过了从"对话"教育到非对话教育再到对话教育这样一个历程。  相似文献   

10.
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早期,人与人之间主要表现为一种整体性的依赖关系,个体缺乏独立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近代社会从“群体本位”进入“个体本位”,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开始确立,个体处于一种单子式的生存和发展之中;进入当代社会以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共在”、“共生”开始成为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方式。因此,为顺应当今时代精神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交往实践观与主体性教育理论研究范式的转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早期,人与人之间主要表现为一种整体性的依赖关系,个体缺乏独立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近代社会从“群体本位”进入“个体本位”,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开始确立,个体处于一种单子式的生存和发展之中;进入当代社会以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共在”、“共生”开始成为人的基本生存和发  相似文献   

12.
要构建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首先要摒弃错误的人与自然关系论.其二要明确建立一种良性与理性并存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其三要把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内化为一种道德品质,外化为一种道德行为.这个社会只有问题深入每个人的内心,每个人都从内心有改变的意向与行为,社会才会不断走向光明,人与自然才能根本上达到一种和谐共生,从伦理学意义上来谈构建人与自然的关系才是最需要的.  相似文献   

13.
共生是一种关系的思维方式,目前逐渐应用于教育研究.美国教师教育与多元文化之间存在一种复杂的共生关系.这种共生关系是一个由寄生共生向偏利共生,最终向互惠共生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它经历了从低层次向高层次的转化,初步形成并走向发展.每个共生关系具有其时代诉求的必然性,是时空坐标中美国教师教育与多元文化的因应选择.借鉴美国的经验,我们应树立教师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互惠共生观,培养对教师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互惠共生认知,构建教师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互惠共生项目.  相似文献   

14.
谈动物的共生与共栖胡向萍本文就动物的共生、共栖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作一阐述。一、动物的共生现象共生是指两种生物或两种中的一种由于不能独立生存而共同生活在一起,或一种生活另一种体内,互相依赖,各能获得一定利益的现象。如丝兰和丝兰蛾就是共生关系:生长在...  相似文献   

15.
王成明 《考试周刊》2012,(89):107-108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关系.但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师生关系被理解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知识授受关系,教师与学生的需求未能得到满足。本文提出新时期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共生性”为主,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对生命的终极关怀为基本理念,并为体育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种理解师生关系的新思路。以期为推动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规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战略决策,涉及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人、人与社会等方方面面之间的关系。社会生态学的整体优化、协调共生、平衡稳定、高效和谐、可持续发展原则,可以为新农村建设这一系统工程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梅彩华 《语文天地》2014,(12):61-62
共生,是指两种不同生物之间所形成的紧密互利关系。在共生关系中,一方为另一方提供有利于生存的帮助,同时也获得对方的帮助。共生教学模式就是追求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相互激励,共同进步。这个过程往往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分享彼此的想法、经验,彼此交流情感、体验和观念。教师与学生在互动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这就是共生效应。  相似文献   

18.
社会共生理论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与教育学等领域的认识论与研究范式。将社会共生理论引入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研究领域,以共生视角重新审视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师资培训机构等社会组织机构之间的关系,构建联盟形式的共生模式,形成平等互利的共生机制,有利于为分析和解决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工作遇到的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9.
<正>"生态"一词来自于生物学,指不同类型生物种群及其所处环境通过相互支持与制约而形成的动态平衡统一体。"互联网+教育"是一种新型教育形态,打破了传统师生生态平衡,使师生关系从单一走向复合、从肤浅走向深入,师生之间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联系密切。师生共生的生态应运而生,成为网络时代师生的一种新常态。一、共生的主要特征第一,共生具有生命的本质。人与自然的融合,表现为人与自然、动植物生命体形成有机共生体;人与社会融合,包括人与他人、人与环境(真实环境与网络环境)的共生。第二,共生以异质共存互利为前提。  相似文献   

20.
动物的共生与寄生是指一种动物个体与另一种动物个体之间的关系。共生是两种动物的个体发生互相合作关系,双方获得益处;而寄生则是一种动物个体寄宿在另一种动物身上,以吸取宿主身上营养物质求得生存。这些物种只有通过共生或寄生的方式才能完成其生活史,因此动物的共生或寄生是它们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获得的适应自然环境的生存方式。寄居蟹与海葵共生。海葵固着在寄居蟹所寄居的螺壳上,通过寄居蟹的运动而扩大其取食范围,反过来寄居蟹可以海葵的刺细胞来防御敌害。白蚁与鞭毛虫共生又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白蚁的肠道为鞭毛虫提供了生活场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