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伏科俊 《语文知识》2006,(10):34-34
2005年12月21日的《光明日报》上有一篇题为《吕梁,一个难忘的夜晚》的文章,文中有这样两段话: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选编的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写景抒情散文的典范。然而,白璧微瑕,其语言描写中确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请看第四段描写荷花的几句文字:  相似文献   

3.
①他又叹了口气,想动身凯旋回府。“凯旋”是胜利归来的意思,“凯旋回府”叠床架屋,可将“凯旋”删去。②到火车站时,刚只十一点四十分,吴楚也就不忙,在候车室徒步起来。  相似文献   

4.
“把”字句要受许多限制,如果不注意这些限制,就容易造成语病。作家孙犁的《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一文(高中《语文》第四册),被课本誉为“好的语言的一次示范”,该文用了许多“把”字句,其中有一句不合语法规范:  相似文献   

5.
【总体阅读思考】一、本文是作者向文学青年谈语言学习的问题,从文章标题来看,要大家学习好的语言,摒弃坏的语言?纵观全文共十七个自然段,为什么作者一直到十二、十三、十四自然段才挑明什么是好语言和坏语言。倘若把这三小节的内客提前到开头来  相似文献   

6.
<囚绿记>(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是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陆蠡的一篇借物抒情散文,写于抗日战争爆发后的上海孤岛.  相似文献   

7.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是新华社著名记者周定舫同志的一篇介绍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说明文,最早发表在1958年4月23日的《人民日报》上,后收入散文、特写集《北京在前进》,2009年9月又收录于新华出版社出版的《新华社记者笔下的新中国》。几十年来她已成为一篇经典性的范文,  相似文献   

8.
《囚绿记》(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是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陆蠡的一篇借物抒情散文,写于抗日战争爆发后的上海孤岛。文章讲述了作家与常春藤的一段“交往”经历:“瞥见”绿、“留恋”绿、“幽囚”绿、“开释”绿、  相似文献   

9.
一九四一年春天冀中党政军领导号召发起“冀中一日”写作运动,同年冬季编成了《冀中一日》一书。这本书生动地记载了冀中军民的战斗生活及取得的伟大胜利。参加编书工作的孙犁同志又为《冀中一日》的作者们写了一本文学入门之类的书《文艺学习》。“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一文,就是《文艺学习》的第三章第二节。高尔基说:“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真正的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随意漫谈,拉家常式的论述;朴实无  相似文献   

10.
A说课要点  一、教材的内容 《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  二、设计本课的着眼点  本课的设计着眼于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语言训练、能力训练。  思维训练即引导启发学生领会、理解本文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论证思维及段中句间逻辑联系。语言训练指训练学生对课文语言的压缩能力、抽取重要信息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体现语言训练要求的准确性、凝练性、对称性,这样也达到了能力训练的要求。  三、设计本课的思路与方法  本文文题为《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文章中也无什么深奥难懂的道理,只需在轻松活泼朴素自然的语言氛围…  相似文献   

11.
《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是孙犁的一篇“关于如何学习语言的经验之谈”。本文共17个段落,每段的段意可归纳如下:1.语言是最基本的工具2.画家调配好颜色方能绘画3.作家组织好语言才可表达4.好书必有好的语言  相似文献   

1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语言表述指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已经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其作用无需赘述。然而,《课标》在语言表述上存在着一些问题,笔者想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期制订者  相似文献   

13.
<把栏杆拍遍>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散文,作者梁衡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叱咤风云而又命运多舛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这是一篇充满阳刚之气的散文、文章巧妙地把人物的命运、作品以及作者的阅读感受、评说融为一体,读来饶有兴味.  相似文献   

14.
中学语文课本人教版统编教材(必修)高中第一册第四单元———说明文,选编了一篇课内自读课文《一个好树种———泡桐》。这是一篇介绍泡桐功用的文章,采用“总———分”式结构布局谋篇,选择材料为突出泡桐特点,紧扣一个“好”字。在单元说明文教学中,这篇范文体现...  相似文献   

15.
近来,笔者在教授《鸿门宴》的过程中,发现文中有一段文字有顺序颠倒之嫌。限于水平,笔者不敢妄断,谨笔录于下,待教于方家。这段文字是: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见人教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第二册(必修)第44—45页,2004年5月第一版)案:文中沛公听从了樊哙“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的劝告,决定不辞而别;临行…  相似文献   

16.
一篇优秀的说明文能使人增加见识,开阔眼界。因而,内窬的准确性,应该是说明文的灵魂。可是,《珊瑚岛》一文育些地方却说得不够准确,不够明白。现按课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择其原句,列举如下。一、珊瑚是和珠玉并列的珍宝。这句话就说得不够准确。查《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都说珊瑚是形状象树枝的一种  相似文献   

17.
《故乡》第13节,作者是这样写的: “这少年便是闰土,我认识他时,也不过十多岁,离现在将有三十年了。……”照此推算,中年闰土与“我”见面时的年龄,应该是四十多岁,至少也应该是四十岁。可是作者在后面  相似文献   

18.
受过初中教育者,大凡难忘富有哲理与诗意的抒情散文《荔枝蜜》(以下简称《荔》)。作为当代散文大家杨朔名篇之一的《荔》文,入选初中语文教材很有些年月了,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下称新《语文》)依然收入(第二册一七课)。《荔》文虽为散文之瑜,但毋庸讳言,尚有几处细瑕。诚然,新《语文》编著者明言“有改动”,仔细对照1988年版初级中学课本《语文》(正式本)第二册中的课文(三一课199页)后,我们不难发现,新《语文》仅将错误明显、争议最多的“每只工蜂都愿意用采来的花精供养它”  相似文献   

19.
由周建忠先生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年出版的《大学语文》 ,是一部专门面向高等师范院校非中文专业的教材。迄今为止 ,该书的印数已逾十万。笔者依据该书 1997年 6月第一版的 2 0 0 0年 9月第九次印刷本 ,就其中的古文部分 ,分别从文字校勘、注释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各略举数例加以讨论。一、文字校勘教材的选文 ,是学生据以熟读的文本 ,其文字校勘工作的重要性 ,无庸赘言。但《大学语文》的古文部分 ,在这方面的工作还存在着不少需要指出的问题。有些文字的错误 ,很明显是出版过程中校对不慎所致 ,与初印本相比有些错误在重印时已得…  相似文献   

20.
近来。笔者在教授《鸿门宴》的过程中,发现文中有一段文字有顺序颠倒之嫌。限于水平。笔者不敢妄断,谨笔录于下,待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