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适当运用比较,能全面整合教学资源,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深入解读文本,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以杜甫的《登高》、《登岳阳楼》两诗为例,可从知人论世、内容题旨、艺术造诣三个角度进行比较。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来看,两诗都流露了孤独寂寥、凄凉忧伤之感;从内容题旨的角度来看,两诗既表现了雄奇壮阔的景色,也表达了深沉博大的情感;从艺术造诣的角度来看,两诗不仅是我国"登高"诗的压卷之作,更是古代诗歌中七律、五律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2.
杜甫一生四处流落,漂移徙居,动荡乱离之苦和忧国忧民之志必然引发诗人的无限感慨和深沉喟叹。异地高阁叠嶂、亭台楼榭便是诗人登高抒怀的理想场所。登高诗亦成为杜甫诗中的常见题材。杜甫是我国古代第一位大规模、集中书写登高之作的卓越作家,且佳作颇多,堪称精品。这些诗生动记录了诗人一生辗转流离的生活经历和坎坷辛酸的心路历程,包蕴其高尚气节和理想人格,并深化了古代登高文学的抒情境界,还对登高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从<文选>到<瀛奎律髓>,"游览"、"登览"一直是古代选家最为关注的诗歌母题之一,甚至被称为"诸诗之冠".从泰山之巅到鹳雀楼头,登高母题在漫长的旅程中被创造出多种多样的审美意境,传达了处于不同阶段、不同境遇、具有不同经历的人们各种生命境界.登高言志的"泰山心境"以"壮语"言之,登高心悲的"高唐心境"以"情语"言之,登高致思的"鹳雀楼心境"以"理语"言之;泰山心境抒写青春意气、仰天大笑的凌云之志;高唐心境倾吐人到中年、风雨旅途的感伤情怀;鹳雀楼心境则包含了饱经风霜、回家途中的人生智慧.母题史方法不仅可以用于宏观文学史研究,同样可以用于个体创作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登高》是杜甫于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的九九重阳节带病"登高"时所写的,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对此诗的教学,笔者有几点设想:一.诗意起航由《登高》想到杜甫在23岁时所写的《望岳》一诗及诗中所吟出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名句,感受他年轻时建功立业、立志攀登事业顶峰的雄心壮志;想到了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人生情怀;体会到李  相似文献   

5.
唐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高峰 ,而盛唐诗则是此峰之巅。杜甫是有口皆碑的伟大诗人 ,其极尽精纯的艺术 ,其忧国忧民之情思、其诗的深沉丰富的内蕴都是后人可敬可望。《登高》是杜甫盛唐时的力作 ,有人推重它精光万丈 ,称之为“旷代之作”“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显然《登高》兼具很多方面的价值。对仗之工、音韵之美、用词之精、气势之恢宏都是早有赞誉的。局于水平 ,我在此也不多言 ,只想品品杜甫此诗的情语与景语的艺术性。诗贵有意境 ,有激情 ,杰出的诗更有不可言之意境及无法状之深情。《登高》中的景与情的抒写都至高至美。风急天高猿啸哀 ,…  相似文献   

6.
《登高》是杜甫七言律诗的典范作品,世称“古今七言律诗之冠”、“旷代之作”。这首诗通过深秋登高所见秋江肃杀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诗人伤时忧国、老病孤独、壮志难酬的复杂感情。  相似文献   

7.
王粲的《登楼赋》可谓我国古代登高之作的里程碑。它是登高文化兴起的奠基之作,古代文学史上第一篇有影响的登高之作;几乎涵盖了历代登高之作的思想内容,是其后文人登高抒怀的母体;体现了古代登高之作的最高艺术成就。充分认识这篇抒情小赋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无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无论杜甫自己,还是诗评家,论杜诗之主要风格,无不以“沉郁顿挫”四字概括之。《登高》《蜀相》两诗,代表杜甫七律最高成就,其风格亦可以“沉郁顿挫”一词概括。关于这一点,前人早有论述。胡应麟称《登高》“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诗薮》),纪昀称《蜀相》“忽变沉郁,魄力极大”(《瀛奎律髓汇评》)。本文试就《登高》《蜀相》“沉郁顿挫”之风格特点作一探索。  相似文献   

9.
诗话重阳     
<正>农历九月初九日,为传统的重阳佳节。《易经》一书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正好是两个阳数相重,古名"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也称登高节,有登高避灾的习俗。唐朝诗人朱庆馀在《旅中过重阳》中写道:"登高思旧友,满目是穷荒。"李白在《九日登巴陵望洞庭水军诗》中有:"九日天气晴,登高无秋云。造化辟山岳,了然楚汉分。"白居易有《九日寄微之》诗:"去秋共数登高台,又被今年减一场"。边塞诗人岑参在行军途中,适逢重阳节,  相似文献   

10.
《黄鹤楼》一诗是唐代崔颢的代表作,被后人誉为唐人"七律之首"。原诗如下: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首诗一般被看作是登高思乡之作(参见人教实验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18页)。  相似文献   

11.
表现家国之痛,身世之悲的登高诗作构成了唐登高诗的主旋律。它是诗人时不我待的生命紧迫感、舍我其准的生命价值感以及忧国伤时的社会忧患感在个人政治命运蹭蹬之时体呈现。登高诗的共同意象高台作为寂寞诗魂的精神见证,具有深厚的美学意义。悲秋和荒野的普遍存在 登高诗“悲”的美质。遭遇理想与现实背离的诗人,在寂寞中恪守生命的初衷,走不出既定的历史宿命。  相似文献   

12.
登高望远     
登高是为了望远.有诗为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它写出了诗人想进一步穷目力之所及,放眼远眺,欣赏更加雄伟壮美的景致的强烈愿望."欲穷"、"更上",反映了诗人向上进取的精神,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相似文献   

13.
从古至今以"登高"为题材的诗作不计其数,杜甫的《登高》一诗依然独具光芒,因为这首诗有自胸襟见解中自然流出的高致。杜甫此诗的"高致"当为其积极进取、忧时虑世、不以年老多病而怠惰的精神,这种"高致"集中体现于首句中的"急"字。  相似文献   

14.
杜甫的《登高》是其诗歌中七律的典范之作,也是中学语文的经典篇目。诗中意象壮阔,情感悲壮深沉。杜甫《登高》全诗渗透着悲情。诗人的悲是不断加重的。诗中不是纯粹悲个人命运,也不是单纯悲国运,而是将各种悲汇聚起来,使悲情愈发沉重。因此,聚焦诗眼“悲”,探寻诗中深沉悲情的呈现形式及其丰富的悲情意蕴,有助于更好地体会杜甫的复杂情感,加深对悲情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中考原题】1.在横线上自由选写初中文言诗中的写景美句,每首诗选写一联,共写四联。(选自湖北荆州市2004年中考语文试题)2.登高是传统习俗,更是古代诗人表情达意的重要方式。在他们的笔下有多种多样的"登高"。请你写出与"登高"有关的古诗词名句。(课内外不限)  相似文献   

16.
晚清著名诗人莫友芝的诗中,有多首抒写他在重阳节之时邀朋聚友,登高赏菊之情怀.其重阳节诗善于用典,运用反衬和联想等手法,大多情景交融,自然而然地表达了自己的万般愁绪.  相似文献   

17.
<正>杜甫《登高》诗题一作《九日登高》,这是诗人于大历二年(767)年九月九日漂泊夔州时的拔山扛鼎之作,被誉为"杜甫七言律诗第一"。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社会仍是一片混乱,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其一》),在"何日是归年"(《绝句·其二》)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一、时空的断裂与自由转换诗歌在有限意象组合中浓缩了大量意义,从纵(时间)、横(空间)维度去建构意象,使诗意别具一格。登楼是为了打破位居地面时的视野局限,开辟一片穷通万  相似文献   

18.
登高望远 上海市东格致中学初一年级张伊娜 登高是为了望远.有诗为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它写出了诗人想进一步穷目力之所及,放眼远眺,欣赏更加雄伟壮美的景致的强烈愿望."欲穷"、"更上",反映了诗人向上进取的精神,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相似文献   

19.
王粲的<登楼赋>是王粲停留在荆州时登当阳城楼所写诗赋,该赋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篇最有影响力的登高之作,也可以说是我国登高文化兴起的奠基之作,几乎涵盖了历代登高之作的思想精髓,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这篇赋文内涵丰富,感情真挚,不但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且同时又有着深邃的思想内蕴,值得仔细品位研读.  相似文献   

20.
古代文人喜欢登高望远,更喜欢登高作“赋”。翻开中学课本,登临之作俯拾皆是。古诗词中登高之“高”,不仅限于登山,还有登台、登楼、登阁……登高而能望远,望远而致思深,因此,虽说登高的形式有别,但登高的意义却相似。登高望远,万里江山尽收眼底,万千情思涌上心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