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分析后项动词的语义特征对日语复合动词「V+切る」的多义性进行考察,进而探讨「V+切る」语义变化的机制。考察结果显示,「V+切る」经历了由具体的受事切断义向受事分离义,进而向受事变化终结义、施事变化终结义的词汇层面的语义扩张以及语法化后由动作终结义、变化终结义向程度极限义的句法层面的语义扩张过程。复合动词「V+切る」的语义变化机制不仅受到前项动词的影响,而且还与受事的性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表示移动动词起点的格助词“を”和“から”表面上看起来其意义相同,但是由于这两个格助词的原型意义不同,导致它们之间不可自由替换。以往的研究以分析“を”与“から”的具体语义和用法居多,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分析两者区别的较少。本文利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理论,考察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解释出现这种差异性的原因,以求增进日语学习者的理解和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3.
从动词语义学角度,对日语动词"知る"和汉语动词"知道"各义项语义语法特征和认知事件结构予以分析和比较,阐述了中日语言对译中出现偏差的原因。"知る"与"知道"都具有认知事件的特征,但只有表达"认识掌握与人、事物相关的知识或信息"和"了解人或事物的状态、内容与价值"语义时可以对译,忽略动词语义特征和各论元成分的性质进行翻译是出现对译偏差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以现代汉语"来"与日语"来る"为中心,从用法和含义两个方面出发进行比较研究。现代汉语"来"与其日语中的对应表达"来る/~て来る",虽然在语法、语义上有很多相同点,但是两者并不是一一对等的关系。作动词使用时,两者都可以表示方向移动的趋向意义,都可以引申为事件、现象的出现或发生,但"来"与"来る"也有各自独特的含义。作补语使用时,从所表达的趋向意义与状态意义来看,二者很相近,但是现代汉语"来"的结果意义,是日语"~て来る"所没有的。  相似文献   

5.
在日语中,关于某个动作或状态,在过去、现在、未来等不同的时间,该怎么表示呢?一般能够以动词的词形变化为重点来观察。针对日语动词的时态,以"る形"和"た形"为中心,来考虑中文相应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6.
我们认为 ,“自己”句法职能的复杂性主要与“自己”的语义指向和谓语动词的语义特征有关系。或者再具体些 ,与语义的某些限定有关系。本文从动词的语义特征入手 ,分析“自己”的语义指向。具体操作起来可以有各种方法 ,我们认为 ,决定“自己”语义指向的根本因素是动词的语义特征 :语境制约“自己”的语义指向 ;动词的语义特征决定“自己”的语义指向可能性———如果我们把动词的语义特征看作是一个由不同类型的过程、参与者和语境构成的可供选择的语义网络的话 ,那么 ,“自己”可能蕴含一种显性语义指向 ,也可能蕴含两种潜性语义指向。本文分别考察了“自己”呈现两种语义指向时动词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7.
付立民 《考试周刊》2009,(35):106-106
由于中日两国语言长期相互借用和影响,致使两国存在着很多具有相似点的汉字词汇。这样一来,一方面给中国的日语学习者带来了有利的一面。另一方面,因为汉语中的汉字词汇和日语中的汉字词汇又并不是完全一样,也给学习者带来了不利的一面。一些学生者往往利用母语的知识来推测和学习日语,这样就会导致误用的产生。本文以中日同形的日语动词.即中日同形的“サ变勤词”为例,针对学习者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考察,并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8.
王德山 《学语文》2004,(2):46-46
在古代汉语中,破读又叫读破、破音或破音异读,是三种异读情况之一。它是通过改变字词的通常读音来区别不同词性和意义的一种语法现象。具体说来,又分三种类型。一、名词用如一般动词的破读例如“王”字,在古文中通常是作名词用,读阳平w偄ng,表“帝王”“国王”之义。如果当动  相似文献   

9.
文章针对日语中表示存在的动词“める”(有め、在る)和“いる”(居る)进行了考察。在总结以往日本学者有关“める”和“いる”的用法的基础上,对“める”和“いる”的使用范围做了具体分类。  相似文献   

10.
“不过”用在形容词后面是稳固的表达性质程度高低比较意义的动词,用在动词后面也可以是表达活动结果胜负比较意义的动词,在少数动词后面还构成了双重词性、词义的动词运用现象。本文主要就这三个方面作出分析。同时还就词组“不过”与动词“不过”的使用同形现象,提出了从动词语义互对性与并向性差异加以辨析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谢好 《考试周刊》2009,(10):36-37
在汉语当中没有和日语的授受动词相对应的表现形式,所以授受动词的正确使用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日语学习者来说是一个难点。此外,正因为汉语当中没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尽管学习者在语法上能正确理解授受动词,但是在结合语境正确应用上却很困难。特别是在“依赖表现”当中,更容易忽略或误用授受动词。本文通过对比汉语和日语当中“依赖表现”的异同来分析日语学习者在“依赖表现”中误用授受动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语音既有语音性质,又有语言学意义。功能分析不仅有重要的语言学意义,也有重要的社会文化价值。语言是交流的载体,是传递信息的特殊工具。每种语言,男女老少,各个角色都有不同的发音特点。在日语学习中,很多的学习者发现这么一个现象,自己明明按照字典标注的正确发音来说日语,为什么说的日语还是很奇怪,日本人还是听不懂自己说的日语。本文揭示其原因在于,在实际生活中,日语中的形容词、动词、名词等各类词,在进行活用后,声调往往都发生了变化,因此仅仅掌握单词的正确读音,是远远不能说出一口正确的日语。本文仅仅对日语动词,进行部分活用后,声调的变化进行分析。本文将采取数码式,即"(1)(2)(3)(4)"方式来标记动词的基本形及活用形声调。如果能掌握这些规则,那么就能准确读出日语动词活用后的发音。  相似文献   

13.
地名是某一地区特有文化的体现,同时可能反映出该地区语音的历史面貌,经常出现实际读音与标准读音不一致的情况。山西省陵川县横水村的“横”字,各类字典均只有hénɡ和hènɡ的读音,而当地人则将其读作[xu??]。文章尝试分析该地名出现异读的原因,并结合“历史语音”和“名从主人”的原则为其异读审音提出建议——应保留目前的当地读音,读为[xu??]。  相似文献   

14.
李茜 《考试周刊》2008,(53):83-84
日语动词按发音大致可以分两类。这两类动词在活用时的发音也各有规则。如果能掌握这些规则,那么就能准确读出日语动词活用后的发音。本文主要考察动词的「て形」「た形」「ない形」、可能态、被动态和使役态这几种活用的发音规则。  相似文献   

15.
日语和汉语一样,也有同音不同字,同字不同音的情况.日语动词「はかる」就有六个不同的汉字.汉字不同,用法当然也不尽相同.本文就「計る、測る、量る、図る、諮る、謀る」六个不同汉字的「はかる」的不同用法和区别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朗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手段。要正确朗读文言文,必须读准字音、处理好节奏停顿及语调语气等。其中,读准字音不仅要认准生字,而且要注意常见字的“异读”现象。所谓“异读”现象,即一个字有几种读音。如何选择“异读”字的正确读音呢?应根据语境(主要是字义)推敲。文言文的字音“异读”,有以下几种情  相似文献   

17.
复合动词可以说一直都是日语学习者学习日语过程中的难点之一。本文利用『現代日本語書き言葉均衡コーパス』语料库,对复合动词「~抜く」、「~切る」、「~尽くす」的用法做以简单分析,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一、一个汉字有多种读音,这种字通常叫多音字。多音字不同于异读字。异读字虽也一字多读,但这多读是不受语言环境制约的,不管读哪一种音,意义都一样(如“跃”过去是异读字,可yuè、yào两读。今已规范通读为yue)。多音字的“多音”是相对的,是就该字不与别的任何汉字组合而孤独地存在时说的,如果它不负“使命”,表示某一语素并记录和传  相似文献   

19.
成语“衣锦还乡”中的“衣”应怎样读?各种工具书的注音不尽相同。大多数工具书注“yì”,如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汉语成语词典》,1989年出版的《辞海》。笔者手边查到的工具书,注“yī”的只有《现代汉语词典》,1978年出版的如此,1996年的修订本仍然如此。认真研究一下就会发现,正确的读音应是“yì”,而不是“yī”。这属于文言文中的破音异读问题,就是改变字(词)的通常读音来表示不同的词性和意义。《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乃使其从者衣褐”中的“衣”就是一个动词,意思是“穿”,读音为“yì”。“…  相似文献   

20.
“内外意识”在日语授受动词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授受关系是日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日语繁杂的语法概念很容易导致用法上的混乱。然而,如果能够打破语法教学常规,从日本文化内涵的角度出发考察授受关系,在教学中引入"内外意识"的概念,就能使授受关系显得简单明了,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减少学生对授受动词的误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