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家烈先生和《李白诗酒人生》一书提出“李白是外国人”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从李白与儒家化的关系,李白自述家世,李白的外语,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分析,李白是汉人,不是外国人,是明明白白的。  相似文献   

2.
上层社会中的李白是“狂人”的李白,最引人注意的是他的叛逆性格;在大自然怀抱、日常生活以及下层社会接触中的李白只是普通人的李白,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平民性格,两种性格的李白相互辉映,相得益彰;但要从作品的题材上划出界限却很难,这就是说明李白作品中的两种性格是互相渗透的,难以以题材来区分的。  相似文献   

3.
李白一生与酒结下不解之缘,酒不仅是李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李白创作的源泉,酒与诗构成了李白的艺术和人生,它们相映成趣,酒扬诗魂,诗增酒趣,酒中有诗,诗中有酒,离了酒我们不可能全面地了解李白。  相似文献   

4.
伟大诗人李白的政治生涯是其潇洒人生的一个遗憾。李白于天宝元年应诏入京,不到两年的光景却被“赐金还山”,给后人留下了种种猜测和谜团。文章从李白的个人行为特征——使酒着手,将李白使酒失礼与唐代选官制度联系起来,结合李白与玄宗关系的微妙转变,对李白被逐的原因提出了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李白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漫游生活中度过的。因此,要研究李白的诗歌,就不可不对其漫游生活给予特别的关注。本文试就李白漫游生活的背景、经历,漫游生活的物质基础及漫游生活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作一番探讨,阐述漫游生活对于李白诗歌艺术风格的形成所起的作用。弄清这个问题,对全面地认识李白、评价李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木斋 《天中学刊》2002,17(4):37-45
李白的入世精神实际上是华夏士人仕进文化发展到唐代的一个集大成。李白的极大极远的政治理想,只是一种诗文中的政治,是虚幻的政治理想。李白终其一生,都没有表现出来他的政治才干,李白虚拟了一个自己的极为远大的政治理想,并且终生为之奋斗,却成就了艺术上的巨人李白。其中含有积极用事的传统精神,也有着庸俗的一面;较少政治理想的具体内容,而更多的那种扬名显身、功名富贵的企慕。仕隐仙道的一体化,是李白成为李白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徐一凡 《学语文》2006,(3):31-31
“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李白,是一位令人“高山仰止”的天才诗人。他的诗歌创作,激情澎湃,美不胜收,对后人具有无法抗拒的魅力。而酒与山水,作为李白诗作中的“二难”,是我们了解李白、研究李白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8.
浅论李白边塞诗中的民族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白的边塞诗是李白诗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诗中多侧面地透露出李白的民族观念。李白的民族观念有民族平等的倾向,这与当时的时代及李白个人都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9.
打开大唐的诗库,李白的诗篇超凡脱俗,他的许多名篇都离不开山水,而山水的灵气和大气就是李白的诗魂。可以说,没有山水就没有李白的名诗和名气,也就没有浪漫的李白。大唐繁荣昌盛,幅员辽阔,山河壮丽,李白可以“仰天大笑出门去”,尽情地漫游。李白借助山水抒发了豪情和壮志,排遣了郁闷和孤独,表达了乡思和友情……李白生在唐代,他没有白活,他用浪漫的足迹把大唐的山水都写成了千古流芳的好诗,辉煌了中国的诗坛。  相似文献   

10.
从李白留下的大量诗篇中可以清楚地知道,李白一生游历了大半个中国。许多人都很好奇地提出一个问题:李白的旅游费用是从何而来的?对于这个问题,史学、文学工作者经过认真的研究提出了以下观点。 一、说李白是一个成功的商人。 《光明日报》1962年8月12日发表的《李白的经济来源》一文认为,李白的故乡  相似文献   

11.
有一位老师到外地执教公开课《早发白帝城》。为了体现新课标精神,他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向老师提问题。结果,学生提出了以下的问题:李白写了多少首诗?李白的诗歌有什么特点?李白这首诗是怎么来的?李白的酒量有多大?李白有儿子吗?李白死在什么地方?这首诗是李白什么时候写的,青年、中年还是晚年?江陵是什么地方?  相似文献   

12.
本对安旗所《李白全集编年注释》中关于李白第二次出长安的编年提出异议。作依据李白诗歌和历史献经过详细考证,重新确定了李白第二次出长安的时间和取疲乏,纠正了《李白全集编年注释》中的编年错误,此对研究李白生平行实及其作品的感情轨迹具有拾遗补阙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白和杜甫是两颗光照唐代诗坛的灿烂巨星,他们创作的具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特色的诗歌,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形成了后世难以逾越的高峰;他们之间的伟大友谊,更为文学史留下了极其珍贵的一页。一、巨星初会天宝三年暮春时节,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漫游来到东都洛阳。此时杜甫已在洛阳游历两三年了。对于李白,杜甫渴慕已久,早想和他认识,如今听说李白到了洛阳,禁不住心中暗喜。在出席洛阳人士招待李白的宴会时,杜甫看到李白气宇轩昂,举止潇洒,虽仙风道骨,却和蔼可亲。李白见到刺史县令布衣之士,一一拱手,一视同仁…  相似文献   

14.
关于李白的出生地,历史学众说纷纭,无一定论。20世纪70年代初,敦沫若考证李白出生于中亚碎叶,但由于将史料中公元421年的历史事件与其后200年隋末的另一历史事件相混淆,此论无疑是错误的,本对80年代关于李白出生地两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了剖析,否定了李白“出生于长安”和“李白是蜀生之蜀人”的结论,并清理了研究李白出生地应该依循的脉络和参照的史料,对从何处下手的问题也提出了作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正>李白是盛唐诗坛顶流、文化界超级偶像,泾县令汪伦,是他的忠实粉丝。由于生性热情,李白不仅常常让人“路转粉”,还让人“粉转友”,不少原本因诗才倾慕李白的人,也被他的人格魅力打动,成为了李白的朋友,汪伦正是其中之一。毫不夸张地说,“社交达人”李白的知心好友,几乎遍布了半个盛唐。  相似文献   

16.
吴筠荐李白说征补许嘉甫(宝鸡教育学院中文系)天宝初,吴筠荐诗人李白于朝的史实,赫然见诸唐史,千古定论,故后世学者无异议。顷年乃有著文发难者,李宝均《吴筠荐李白入长安辨》①既辩难于前,郁贤皓《吴筠荐李白说辨疑》②、《(旧唐书·李白传)订误》③又献疑于后...  相似文献   

17.
李白与孟浩然的山水诗在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李白与盂浩然都热爱自然山水,他们的山水诗相同之处是清新自然,情景交融,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李白的山水诗主要表现壮美;孟浩然的山水诗主要表现柔芙。李白与孟浩然山水诗在环境化和旅游化中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8.
李白的神话情结,主要体现于神话创世说对李白“气一元论”世界观即天道自然观的直接影响,神话想象的思维对李白诗歌构思直接沟通,神话的演变直接铸就了李白仙风道骨的诗品和人品。即使如此,李白在创作诗歌的时候,虽然天马行空,“飘然思不群”,但还是没有离开现实的土地,对某些局限性比较明显的神话、故事、传说表示了大胆的怀疑、责问、否定和改造,表现了浪漫主义诗人所特有的现实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9.
文章提出此前作者对李白杜甫交游研究的论点,作为进一步讨论的基础。在上述论点基础上,通过审视和分析杜甫怀赠李白的一些作品,得出以下结论:1.时人有认为李白和贺知章初会于开元十八九年间,这种说法不能成立;2.李白奉诏入京,不可能在天宝元年;3.李白受玄宗重视,主要由于其不凡文才,不由其它;4.李白诗享盛名,在天宝初入长安之后。  相似文献   

20.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巧引故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特别是在课文导入中巧妙运用,更能收到奇效。教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时,教师讲述有关李白的轶事: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气和李白让高力士脱靴、杨国忠研墨的醉意,让学生忍俊不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