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曹禺的第一部剧作发表至今已六十年了。六十年来,曹禺剧作演出不衰,其价值愈来愈引起中国和世界的重视。本文从中国现代戏剧史的角度、从戏剧文学的要求、从舞台演出、从中外学者对曹剧的评价四个方面论述了曹禺在中国和世界戏剧史上的地位与影响,认为曹禺是把中国话剧文学引向成熟的作家,是把话剧艺术推向高峰的作家,也是中国话剧的奠基者之一;曹禺对世界戏剧亦有着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初,俄苏文学大量涌入中国,其中契诃夫戏剧对中国话剧产生了重要影响。曹禺、夏衍作为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戏剧的代表人物,在艺术手法上都曾经借鉴过契诃夫。因此通过曹禺和夏衍这两大领军人物契诃夫的创作势必会影响到整个中国现代的现实主义戏剧。本文主要以曹禺为例,谈契诃夫在哪些方面影响了曹禺戏剧的现实主义创作,进而影响到中国现代的现实主义戏剧创作。  相似文献   

3.
曹禺的成功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国话剧发展至30年代期待成熟的现代话剧艺术出现的时代要求使然;二是南开新剧团和张蓬春对曹禺的影响和培育;三是曹禺在借鉴学习外国戏剧技巧的同时坚持独立创作.  相似文献   

4.
曹禺的成功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国话剧发展至30年代期待成就的现代话剧艺术出现的时代要求使然;二是南开新剧团和张蓬春对曹禺的影响和培育;三是曹禺在借鉴学习外国戏剧技巧的同时坚持独立创作。  相似文献   

5.
曹禺的话剧 ,确立了中国话剧剧场艺术 ,中国的现代话剧由此走向成熟。曹禺的话剧具有诗一般的抒情风格 ,这是因为作者成功运用了缤纷多彩的意象。我们可以从曹禺的四部著名剧作《雷雨》、《日出》、《原野》和《家》中看到这一鲜明的特点 ,从而了解意象对于表现人物性格情绪、传达作者写作意图以及增加作品艺术色彩等方面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贺正皖 《文教资料》2008,(30):26-27
曹禺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话剧大师,在中国话剧史上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他继承了先驱们的民主精神,同时广泛地借鉴和吸收了中国古典戏曲和欧洲近代戏剧的表现方法,把中国话剧艺术提高到了新的高度.本文拟从他创作的<雷雨>结构艺术角度谈谈它给中国话剧带来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7.
曹禺作为我国戏剧史上的领军人物,他的《雷雨》、《日出》、《原野》等作品,犹如一座座丰碑,屹立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和中国近现代话剧史上。曹禺不仅是一位在戏剧艺术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艺术大家,同时也是我国现代语言艺术大师,从他的代表作《雷雨》中,就可以充分体会到他话剧语言的高度性格化、动作化,以及贯穿其中的鲜明的诗画感。  相似文献   

8.
《原野》是曹禺话剧“生命三部曲”之最,是中国戏剧史上最为成功、最具艺术魅力的作品之一。曹禺以他宏放的戏剧观念、多方位的戏剧艺术实践,借鉴中西戏剧手法,用凝练的笔触,着意渲染悲剧气氛,突出意象的营造,达到了现代话剧意象营造的巅峰。本文试图通过浅析《原野》视觉和听觉意象的营造两方面,理解和把握作者如何运用其独特的表现手法来展现一个经典的悲剧环境。  相似文献   

9.
话剧爝雨》是曹禺先生的第一部戏剧作品,它以其鲜明的时代特色、独特的戏剧结构、丰满的人物形象、个性化的语言,展示出作者对时代的敏锐感受、对社会的精微剖析。这个四幕话剧《:雷雨》不仅奠定了曹禺先生在中国话剧史上杰出的现实主义剧作家的地位,而且也成为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0.
曹禺早期剧作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重要原因在于注重营造戏剧氛围,戏剧氛围的体验是一种知觉过程,包括场景氛围和场面氛围诸因素,这些在曹禺早期剧作中都有所体现,并形成其早期话剧特有的艺术  相似文献   

11.
欧洲歌剧自诞生以来,影响着世界歌剧的发展,作为起步较晚的中国歌剧,在借鉴与吸取欧洲传统歌剧经验的基础上,歌剧创作者们不断丰富着我国歌剧的艺术形式,将更多的中国风格与民族元素融入了歌剧的创作当中,力图追求欧洲传统歌剧与我国歌剧的完美融合。随着时间的流逝,歌剧题材的选择与音乐的创作也开始注重时代性的体现,流行元素越来越多地被用在歌剧创作中,但是与传统的经典歌剧相比,新歌剧还需要时间的考验,歌剧发展的道路上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中国歌剧创作还需要更多人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2.
在古代戏曲文献中,序跋是研究我国戏剧艺术的资料宝库,是中国古代戏曲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戏曲研究资料匮乏的元代尤其如此。序跋通过介绍或评说作者和作品内容,阐述作者的理论观点,为宣传戏曲理论提供舆论支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戏曲理论的建构提供补充。另外,元代戏曲序跋文体初步涉及了戏曲的理论问题,开创了戏曲研究的一些领域,其提出的理论观点虽不够系统成熟,但却有开创之功,初步显示了戏曲理论发展的轨迹,对后世戏曲理论的建构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通过阐述1920年以来我国民族歌剧发展的历史,并对不同时期创作的作品进行了风格归类,对于民族歌剧的教学进行了一般性的探讨。从不同角度,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列举了我国歌剧的代表剧目和唱段,目的是为了广大师生及其观众能更多地关注这些民族歌剧中的精品之作,并提出了"振兴民族歌剧"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4.
浅谈音乐剧     
起源于英美的音乐剧是一种现代舞台剧,通过各种情绪表现动人故事,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有力工具。音乐剧不同于大家熟悉的歌剧,但与歌剧又有着连带的关系。本文就音乐剧的概念、起源、历史、音乐剧与歌剧四个方面进行阐述音乐剧这一西方音乐的重要体裁。  相似文献   

15.
安庆师范大学学生认为,当下中国戏曲衰落的主要原因是: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导致戏曲的边缘化,外来文化的冲击,缓慢的节奏难以被年轻人所接受,观众后继无人。关于戏曲的未来发展,学生建议:戏曲创作要有现代意识要满足年轻人的心理需求,改进戏曲的传播方式和载体,面向外行经营,积极创造一种能延续传统的文化环境。从大学生的意向来看,戏曲未来的市场空间依然存在,振兴戏曲一定要抓住学校教育这个重要环节,戏曲改革要稳妥谨慎、循序渐进。  相似文献   

16.
作为我国传统的艺术形式,戏曲艺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等各种艺术因素,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表演艺术。然而,在戏曲艺术实践不断成熟、不断完备的情况下,我国戏曲理论却始终停留在以戏曲局部的音乐性与文学性统观戏曲艺术整体的框架中。李渔的戏曲理论则首次突破了这种传统的戏曲理论研究格局,以戏曲艺术的基本特征为基点,涵盖了戏曲艺术本体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的内容。李渔戏曲理论从文学属性的倚重到戏曲本体的回归,标志着我国的戏曲艺术在理论上达到了艺术本体自觉的高度。  相似文献   

17.
戏园与清末上海公共空间的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上海梨园之盛,甲于天下.作为戏曲演出场所,戏园的基本功能是通过戏曲表演为社会公众提供休闲娱乐服务.时至20世纪初年,在戏曲改良运动的推动下,戏曲被赋予开启民智、改良社会的重任,愈加凸显出社会批判性.以新舞台的建立为标志,伴随着戏园建筑样式、空间结构、表演方式的变革以及表演剧目的推陈出新,戏园的整体氛围、社会功能和空间属性都发生了变化,因之逐渐从一般意义上的娱乐场所转变为批判性的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18.
作为“有声之诗”的地方戏曲的建构,与地方戏曲声腔音乐的形成密切相关。浙江的越剧、婺剧、绍剧、甬剧、瓯剧等地方剧种,自然地理空间、文化地理空间对地方戏曲和戏曲声腔音乐的文化心理结构,时空表达方式的形成,总是能产生深远的影响。空间地理分布与地域文化印记,鲜明的地方性戏曲文化建构,成为一个地域戏曲音乐和地方戏曲的独特标记。  相似文献   

19.
乾隆三十年至乾隆四十年之间,是蒋士铨戏曲创作的一次高潮。在此期间,他流转于江浙一带的书院,共创作了五部剧作。蒋士铨中年书院时期戏曲创作高潮的形成除却与他早年的坎坷遭际与南归之后的复杂心态密切相关外,也有一定的客观促因:江浙地区戏曲品评之风的盛行、演出活动的激励以及众多剧作家汇聚所形成的客观文化环境都对蒋氏的戏剧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乡绅刘大鹏的遗著《晋祠志》是研究晋祠的重要参考文献,其中记载的戏曲史料是考察晋祠戏曲活动的珍贵资料。它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记载了晋祠祭赛与演剧活动,这在文人墨客的诗词文章也可以得以印证;在长期的演剧过程中,晋祠祭赛演剧形成了摊派费用、置办田产、村社轮流多种筹费形式以保障演剧的可持续发展;刘大鹏本人只肯定戏曲的警世劝惩功能,对戏曲含有鄙夷之情,但又喜爱戏曲,陶醉于戏曲的声乐之乐中,戏曲观念相对比较保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