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由于男女两性个体遗传素质存在差异,社会对男女性别提出的社会规范与行为标准也不同,个体依照自己的性别逐渐将外在的社会标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使他们获得与性别相适应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这些性别角色的界限及其差别对各种社会活动都有一定影响,同样也表现在学生的外语学习活动中。学校教师在性别角色社会化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外语教学中,依据性别角色的基本理论,系统分析男女学生在认识能力、专业兴趣、成就动机、社会认知等方面的性别角色差异,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
靳松  黄干 《考试周刊》2013,(30):167-168
性别角色伴随人的一生,对儿童乃至成人的心理发展都有重大的影响。性别角色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分析性别角色形成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根据现有存在于学校教育过程中的性别角色差异的现状,力求探析影响儿童性别角色差异的家庭、学校教育因素。  相似文献   

3.
王欣 《学周刊C版》2010,(2):105-106
社会对男女性别角色的定性,其中有些可能与男女的生理特点有联系.但有不少可能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男女不同的分工造成的.因而其中有不少人为的不合理的行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迅猛增长.原先制定的男女性别差异的标准可能已成为阻碍男女潜能发展的障碍。这些性别角色的界限及其差别对各种社会活动都有一定影响,同样也表现在学生的英语学习活动中。教师在性别角色社会化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英语教学中.依据性别角色的基本理论.系统分析男女学生在认知能力、感知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方面的性别角色差异.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4.
性别角色行为获得的影响因素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性别角色是社会约定俗成的用于表现男女差异的社会行为模式。对两性角色行为的获得,不同的心理学流派有不同的看法。实际上,从仅具有生物差异的男女婴儿,到承担社会认可的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化过程,影响这个过程的因素应包括生物因素、社会因素、父母的直接社会化作用及儿童的自我社会化等多种因素。其中,生物学的两性差异是性别角色行为获得的前提条件;社会因素在性别角色行为获得中起决定作用;父母的直接社会化作用在性别角色行为获得中起主导作用;儿童的自认和模仿学习是性别角色行为获得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男女研究生性别角色观念及其择业意向的调查,探讨男女研究生性别角色观念的差异及其对择业的影响,从而为其更好地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初中教师与初中生性别角色刻板观念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别角色刻板观念是指人们对男女两性性别角色及行为较为固定的看法或信念。性别角色刻板观念受多种因素制约,同时会影响人们的心理及行为。那么男、女之间究竟存在哪些差异?初中教师作为初中教育的主要承担者,他们的性别角色刻板观念是否科学?对初中生有何影响?文章就以上问题进行研究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中学生性别角色态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使用台湾1999年编制的性别角色态度量表(该量表分4个维度,分别为:权利与义务、职业、学习能力特质与表现、两性互动关系)对福建省五个地区的6所中学的初、高中学生被试进行测查。调查结果发现男女青少年除在职业上不存在显差异,其他因子上均存在显性差异;在职业、学习能力特质与表现和两性关系上存在城乡差异;在职业上存在年级差异;母亲职业对中学生的性别角色态度影响显,而父亲职业和与谁同住对中学生的性别角色态度并没有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儿童性别角色发展及对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性别角色发展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儿童性别概念和性别知识发展是性别角色发展的重要过程.要求教育者从转变观念,打破传统的性别角色定势;对儿童读物和教材中的角色人物做出合理的解释;尊重儿童的兴趣选择,打破男女界限;创设健康文化环境,减轻社会文化压力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影响.教育的作用在于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而不为性别所束缚.  相似文献   

9.
男女性别角色相对存在,互为参照,是人类性别角色统一体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可缺一的两个侧面;因此,了解导致性别角色分化的教育因素,分析性别角色获得的理论,鼓励男女两性分别学习和获取对方的长处,摆脱以往性别刻板印象的束缚,是促进男女两性各自潜能的充分发挥和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0.
性别差异指男女两性在心理学方面的不同特点。男女两性不仅存在着生理方面的差异,在心理发展的许多方面也同样客观地存在着一些差异,尤其在性格和行为方式及情感表达等方面差异较为明显。性别差异的形成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文化因素而非生理因素,必须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使个体的发展既具有男女之共性,也具有男女之个性;既要摆脱性别角色标志的束缚,又不失性别本色。  相似文献   

11.
吴起杀妻的做法向来为人所诟病。人们多指责其“贪名”,而少有人以男女性别角色的观点看待这一问题。男尊女卑、夫尊妇卑的性别角色定位模式在先秦时期便已形成。由于文化、习俗的差异,在春秋、战国之际的列国,性别角色的分布又不尽相同。然而吴起杀妻在男尊女卑、夫尊妇卑的性别角色定位模式和政治利益的双重作用下却得以无罪。经考证,吴起杀妻的确切年代应为周威烈王十四年(公元前412年)。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性别观念对性别角色的定义以生理差异为基础,认为典型化的性别角色更加适合个体的发展和心理健康。男性化与女性化位于性别角色的两端,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是对立的。性别角色双性的提出,改变了人们对性别角色的定义和认识。近年来对于男女性别角色双性化的研究表明,双性化的个体在心理发展,社会适应方面更具优势。性别角色双性化这个主题值得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采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调查了三所高校大学生的性别角色类型,并考察了性别角色观。近10年来大学生与性别一致的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大幅减少,未分化性别角色大幅增加;不同性别的性别角色变化有所不同,女性向未分化和双性化转变,男性的男性化类型降低,向未分化严重偏移;男女大学生的性别角色观以传统性别观念为基础,逐渐趋向双性化;不同性别大学生的性别角色观存在很大差异,女生期待的理想男性和女性双性化趋向突出,而男生期待的理想男性和理想女性更偏重传统的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  相似文献   

14.
江慧慧 《江苏教育》2022,(88):49-52
<正>【设计理念】性别角色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悦纳自己的性别,理解男女性别对应的社会角色及承担的社会责任,从而完善“社会自我”。正确的性别角色意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小学三年级学生对于性别角色的认知尚显片面,存在刻板印象。本课通过盲盒体验活动让男生女生知晓各自的性别优势,发现异性优势,并通过兴趣、职业性别倾向活动,探索性别角色差异,帮助他们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性别角色。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以212名中学生及其父母为被试,考察父母的性别角色平等态度与孩子性别角色平等态度、性别角色的关系。结果发现:男生比女生、男生的母亲比女生的母亲更认为男女是不平等的,而男孩的父亲与女孩的父亲在性别角色平等态度上没有差异;父亲、母亲的性别角色平等态度与孩子的性别角色平等态度有显著的正相关;父亲的性别角色平等态度与孩子的性别角色没有显著相关,但母亲的性别角度平等态度与孩子的女性性别角色有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男女两性的生理结构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社会分工,使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了男女两性迥然不同的性别角色。而个体所具有的性别角色意识,是随着其自身的不断成熟而发展起来的。我通过对女儿三年来成长的观察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婴幼儿的性别意识已悄悄地在父母及其他人的影响下逐渐形成,而且尤以二三岁时最为明显。这一时期他们对性别角包认识的正确与否,将会极大影响其以后的发展。因  相似文献   

17.
"阴盛阳衰"现象作为当前的一个热点话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这种现象受现行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家庭教育方武、文化传播、教师的性别角色观等因素影响.其中,教师的性别角色观尤其值得关注.对301名广东省中小学教师性别角色观调查显示:教师的性别角色观存在双性化倾向,理想男生和理想女生的主要特质没有显著差异;教师的双性化性别角色观利于女生发展.理想男生和理想女生的独有特质体现了性别刻板印象,说明教师的性别角色观也受传统文化的一定影响.总的看,双性化是教师性别角色观的一个误区,也是"阴盛阳衰"现象的重要成因.  相似文献   

18.
饮食是人类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事事男女有别,而这种男女差别在饮食活动中也有所体现。主要介绍和分析了新疆少数民族在饮食及饮食活动中的男女性别角色差异以及不同的分工。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考察了大学生被试对"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现象的看法,并对男女被试之间的差异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在相容水平任务上的平均反应时均显著的低于不相容水平(t=8.601,p<0.001);不同性别大学生被试在相容任务(t=-0.925,p>0.05)和不相容任务(t=0.343, p>0.05)上的平均反应时均不存在差异.结论:大学生被试(不管男女)依然存在"男主外女主内"的内隐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20.
性别角色是以性别为标准进行划分的一种社会角色,它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性别角色行为是指个人实际所表现的行为模式。虽然男女性别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性别角色却是从儿童时期接受成人影响与教育的结果。如今人们越来越关注孩子的性教育,然而大多数的研究者将研究中心放在父母的性教育对孩子的性别角色行为的影响,而对于教师、同伴对其影响的研究却不多。家庭教育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但它决不能取代幼儿园教育,幼儿的一日生活绝大多数时间是在幼儿园度过的,教师、同伴的影响是父母所无法取代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