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我国中小学的课程与教学长期以来目中无人,误导了儿童的学习与成长。素质教育需要寻求评价观念与评价体制的根本转型:走向人性化的课程评价。人性化课程评价是对应试教育评价制度的批判和超越,是从学历社会走向学力社会的新时代所需要的。本文试图探讨人性化课程评价的时代特色、教育价值及其基本特征,旨在为人性化课程评价的概念提供一种解释。  相似文献   

2.
美国著名教育家帕特丽夏.卡利尼的教育思想可一言尽之:通过对教育的描述性研究而实现教育的人性化。而人性化的教育植根于每一个人的创造潜能。她将这种融教育价值论与方法论为一体的教育观命名为"描述性评论",并将之首先运用于儿童研究,进而拓展到学校文化、课程开发、课堂教学和评价标准等领域,力求实现教育之整体重建。  相似文献   

3.
当下低年级写话教学中存在内容开发不足,时间安排不合理,方式远离儿童等问题,构建“儿童写话”微课程可解决此类问题。课程构建的要点包括:课程目标注重分层,最大程度上适合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课程内容贴近儿童,从儿童的生活、想象、学习、阅读等活动中寻找题材;课程实施基于儿童,遵循儿童认知规律,让儿童乐学、学好;课程评价体现人性,保持儿童写话兴趣,促进儿童语言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本,实现每个学生不同程度的和谐发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的本质所在。从努力创设充满关爱与活力的角度,透视当前作业评价中人性的缺失;从孩子们生命发展的需要、新课程教学的需要这两个角度,诠释人性化评价的重要性;并通过对当前小学数学作业中已有的人性化评价的观察、分析与思考,探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人性化评价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5.
课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学校教育的核心。只有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课程,才能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通过建设儿童在课程中央、建立新型学习方式、根植乡土立足时代、形成联动学习范式、建构多元评价体系的适合的课程,解决学生对优质课程资源强烈需求和供给不足的矛盾,为学生提供基于个体差异的多元化、个性化、自主化的课程选择,真正让适合的教育在学校落地生根并开花结果。  相似文献   

6.
当下低年级写话教学中存在内容开发不足,时间安排不合理,方式远离儿童等问题,构建"儿童写话"微课程可解决此类问题。课程构建的要点包括:课程目标注重分层,最大程度上适合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课程内容贴近儿童,从儿童的生活、想象、学习、阅读等活动中寻找题材;课程实施基于儿童,遵循儿童认知规律,让儿童乐学、学好;课程评价体现人性,保持儿童写话兴趣,促进儿童语言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课程是学校最重要的产品,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师生生活,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基于"为每一个儿童聪慧而美好的人生奠基"办学使命和"让儿童站在课程中央"的理念,学校从儿童出发,建构让更多学生向往、让每一个学生能更好发展的童真课程,实现学生、教师和学校的美好生长。  相似文献   

8.
儿童生长课堂是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基于学校百年课程育人文化的积淀,生发于“为每一个儿童设计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样态。生长课堂还原儿童成长主体地位,聚焦儿童学习方式,以真实学习理念为方法论依据,从大概念问题引领、进阶性任务驱动、过程性实践操作、灵活性迁移应用、表现性任务评价等方面,呈现了符合新时代儿童生命成长需求的课堂实践样态。  相似文献   

9.
"为每一个儿童设计课程"理念的提出,是基于对教育本质的坚守、儿童认识的求索及对"每一个"的关照的接力,其核心的追求便是"每一个儿童的成长"。精彩纷呈的表象对于"每一个儿童"而言,好比是植物的花朵,固然十分重要,但我们认为更重要的是它的根,小学教育从事的是根的事业,即学生内在的生长。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课改研究为基础,试图构建一种面向21世纪、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理想的小学德育课程学力评价模式。新型评价模式的实施,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德育课程的综合优势,实现课改与队改的结合,体现德育的整体效应。评价的激励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凸显,使评价不再是儿童的压力,而是快乐成长的“加油站”,让更多的儿童在评价中找回童真和自信,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相似文献   

11.
所谓儿童描述性评论,是通过对儿童及儿童作品的持续观察、描述、评论,以找出每一个儿童作为人、学习者和思考者的优势所在并使之具体化,以便我们学校能够顺应并加强孩子的这些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前课程改革成效卓然,但也存在诸如课程目标偏离、课程内容杂乱、课程实施不力和课程评价片面等问题。以生态视角对上述问题进行全面审视,我们提出了改革我国学前课程的相应对策:课程目标科学化、立体化;课程内容整合化、本土化;课程实施规范化、人性化;课程评价多元化、长远化;课程设计儿童化、信息化。  相似文献   

13.
课程是决定学校办学品质的重要因素,课程结构决定着学生未来的素养结构。在学校特色文化的引领下,江苏省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小学以儿童为中心,研发实施系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策划建设相应的课程基地,让校园里的每一处场景、每一个场所、每一个物件、每一个人都成为课程资源,让课程触手可及。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课改研究为基础,试图构建一种面向21世纪、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理想的小学德育课程学力评价模式.新型评价模式的实施,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德育课程的综合优势,实现课改与队改的结合,体现德育的整体效应.评价的激励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凸显,使评价不再是儿童的压力,而是快乐成长的"加油站",让更多的儿童在评价中找回童真和自信,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相似文献   

15.
关注生命体验,关注儿童发展和生活是新世纪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也是新世纪课程改革的一个指导思想。要实现课程改革人性化的基本努力方向,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就首先要突出课程实施主体体验,在一定的课程情境中生成新的课程意蕴,因此,体验课程应当成为新世纪课程改革的一个生长点。  相似文献   

16.
课程的品质,决定着学校的品质和教育的品质。一所学校走向优质发展,个性化定制课程是一种必然。"定制课程"是基于儿童的身心发展需求、兴趣倾向以及经验与能力,为每一类(每一个儿童)设计的个性化课程。学校把学生核心素养作为定制课程的依据和出发点,建构"适切儿童成长"的课程,引领儿童去完整地"看见自己一想见自己一遇见自己",朝向生命最美好的那方去发展。  相似文献   

17.
美国3-8岁儿童以游戏为中心的课程主张:游戏处于以促进儿童发展为目标的课程的中心,课程由游戏、日常生活活动和教师计划的活动共同构成,在游戏中融入多个课程内容领域的学习期待,教师是保障以游戏为中心的课程质量的关键,利用以游戏为中心的评估支持以游戏为中心的课程.以游戏为中心的课程对我国早期儿童教育的启示:关注每一个儿童经验获得的独特性,重视以游戏为基础生成课程,支持儿童在游戏中进行跨领域学习,在游戏中对儿童发展进行真实性评价,小学低年级以游戏为突破口实现幼小衔接.  相似文献   

18.
美国3-8岁儿童以游戏为中心的课程主张:游戏处于以促进儿童发展为目标的课程的中心,课程由游戏、日常生活活动和教师计划的活动共同构成,在游戏中融入多个课程内容领域的学习期待,教师是保障以游戏为中心的课程质量的关键,利用以游戏为中心的评估支持以游戏为中心的课程.以游戏为中心的课程对我国早期儿童教育的启示:关注每一个儿童经验获得的独特性,重视以游戏为基础生成课程,支持儿童在游戏中进行跨领域学习,在游戏中对儿童发展进行真实性评价,小学低年级以游戏为突破口实现幼小衔接.  相似文献   

19.
如何将书法、汉字教育融入儿童的生活,让儿童感受汉字、书法的温度,乐于学习汉字、书法?因此,中央路小学开设了玩转汉字探究课,其基点,是让每一个汉字活动好玩儿;过程,让每一个儿童全程参与;评价,让每一个成果得以展示。  相似文献   

20.
儿童参与幼儿园课程评价是基于幼儿园课程优化发展需要、顺应课程评价科学发展趋势以及尊重儿童参与权利的重要举措。同时,儿童自身的参与能力保障与多种形式的评价工具支持使得儿童参与课程评价具备可行性。当下幼儿园课程评价中的儿童参与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幼儿园密集的日程安排阻碍儿童参与课程评价的进程,绝对主导的教师评价权与隐含偏见的儿童观制约儿童参与课程评价的程度,“轻视儿童话语”的幼儿园评价氛围影响儿童参与课程评价的真实性。为支持儿童参与课程评价,教师应当建构对儿童参与幼儿园课程评价的合理认识,并把握儿童参与幼儿园课程评价的合理限度;幼儿园应当建立儿童参与幼儿园课程评价的正当程序,与其他教育主体共同营造儿童参与课程评价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