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在初等教育阶段仍然沿用战前的义务教育制度,以普及短期小学教育为首要目标,而自1940年初为配合“新县制”的实行开始全面向国民教育制度转轨,并在学校设置、行政管理、经费筹集等方面也表现出与此前相异的某些特征。通观其在战时的整体成效,虽然使得西部各地小学校数量、学生人数及适龄儿童入学率相对战前都有了程度不同的提高,但却因为政策制定的误区及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实际的教学成效上仍存在着较大的缺陷与不足。  相似文献   

2.
交通运输组织良好与否是关系到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为了尽可能地组织和动员有限的交通运输力量以满足战事的需要,先后设置了一系列的战时交通运输管理机构,并形成了一套战时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国民政府的战时交通运输管理体制的运行与变迁,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体制特征,这一体制特征也影响了中国战时交通运输的效率。  相似文献   

3.
抗战时期,为“肃官箴,做官邪”,国民政府大力提亭监察院的地位,采取措施强化其监察功能,对遏抑贪污、惩治腐败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组织电力、机械、水泥、纺织、造纸等现代企业迁建到湘西民族地区,从而使湘西民族地区的工业化水平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为“肃官箴,儆官邪”,国民政府大力提高监察院的地位,采取措施强化其监察功能,对遏抑贪污、惩治腐败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开发建设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贵州地区,贵州省国民政府决定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整个抗战时期贵州省国民政府采取了广设师范学校、重视师范生和教师之身心锤炼以及奖罚相给合等手段以确保教师队伍之稳定与壮大.这些政策措施使抗战时期贵州地区的师资队伍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方面都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和提高.其不足之处在于始终未能圆满地解决战时教师匮乏现象,终至不能满足贵州教育事业的全面需要.  相似文献   

7.
抗战时期中国反抗日本文化侵略的胜利是全民族抗战的胜利。在肯定中国共产党所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的同时,对国民党在抗战时期反文化侵略中所起的作用也应给予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8.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重视湘西民族地区的教育,在当地兴办各级各类学校,组织、支持一批位于沦陷区的学校迁入,促进现代教育体系在湘西民族地区的建立。  相似文献   

9.
抗战时期中国反抗日本文化侵略的胜利是全民族抗战的胜利。在肯定中国共产党所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的同时,对国民党在抗战时期反文化侵略中所起的作用也应给予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0.
抗战期间,为了坚持抗战,增强抗战的经济实力和适应战时经济的需要,国民政府在“以农立国”的方针指导下,加强了对农业的战时统制,采取了一系列发展和统制农业的政策措施,进行战时农业推广就是其中之一。这一政策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后方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增长,使后方各省的农业生产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基本上满足了抗日战争的需要,确保了大后方人民生活的基本稳定,为中国坚持八年抗战并最终取得胜利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广州沦陷于日军铁蹄之下长达七年,战争阴疆中的广州经济凋敝、社会动荡,贫民缺衣少食、生计维艰,生活的困顿倍于以往。为此日伪当局也不得不采取一定的“社会救济”措施敷衍应付,试图舒缓民怨,维持其傀儡统治,然而捉襟见肘的财政状况却使得这些工作大多都虎头蛇尾,成效不彰。  相似文献   

12.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面对日益飞涨的物价,对经济实行统制,出台并实施了限价政策,以平抑物价,收到一定效果,为抗战胜利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近代中国,烟毒泛滥,中国政府在国际场合备受责难和讥讽。抗战爆发前,国民政府的禁烟政策渐趋严厉,但租界及治外法权仍是制约禁烟的重要因素。国民政府试图利用禁烟收回民族利权,此举措虽未获成功,但国家形象却大为好转,国际地位亦明显提高,并成功地使日本在国际舆论中处于被动地位。  相似文献   

14.
外债是中国近代铁路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南京国民政府在筹集铁路修筑资金内外交困中,铁路外债政策是以整理旧债为主,目的在于举借新债,并躬力实践。通过逐个谈判,分别整理,迅速解决了几十年的铁路外债积欠,推动新一轮举债筑路高潮的到来,促进铁路事业的发展,并形成新的借款模式,时代特征凸显。  相似文献   

15.
八年抗战期间,南京国民政府为应对复杂的战争局势,被迫实施了一系列统制经济政策。在诸多统制政策中,占有重要地位且收效显著的是商贸管制中的统购统销。统购统销的范围,包括一些重要农产品、矿产品类的外销物品,以及粮食和棉花纱布等的国内日用必需品。通过对这些物资的统购统销,南京国民政府基本实现了它的一些预定目标。更重要的是,这种政策的实施,对支持中国的抗战事业并最终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做出了不可忽视的重大贡献。文章试图从背景、内容及影响等方面对统购统销这一政策作出评析,以期使我们对它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6.
钟穗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19(5):107-111,128
通过对1927-1937年中国民族资本工业的发展状况及其发展原因的考察,结果表明抗日战争前10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在不同程度的继续发展,有时甚至有较快的或快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抗战全面爆发后不久,国民政府迁重庆,四川一省的汽车燃料消耗顿时大增,而在日军的封锁下,汽油难以进口,油荒日益严重。为了应对这种严重局面,国民政府逐渐放开对汽油的进口,鼓励官商运送汽油到川云贵腹地。同时,国民政府还严格控制汽油的消耗。此外,政府还努力寻求汽油的代用品,比如酒精、木炭和桐油。在这一系列努力之下,四川公路运输终于熬过了最艰难的岁月。  相似文献   

18.
婚姻与家庭问题总是处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中,在社会变动时期更易成为社会的焦点之一。抗战时期的重庆.由于战争所导致的社会变动.也引发了人们对婚姻与家庭在观念、态度、行为上的一系列变化。本拟从正反两方面分析这种变动的原因、现象与社会影响.以勾勒战时重庆婚姻的大致轮廓。  相似文献   

19.
为适应抗战需要,国民政府适时对国家中等教育政策进行调整,颁行了一系列关于战时中等教育的法令、法规,这对战时人才培养、力量动员发挥了重要作用。总结这一时期国民政府中等教育政策的经验得失,无疑会对当今和平环境下的教育工作提供多元的历史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