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正>新课程关注的一节好课是在真实自然中寻找教学的真谛,是在平等和谐中达到教学效果,是在不断创新中追求完美,是在"爱"与"活"、"美"中使学生心智灵慧。一、"爱"在课堂中流动爱是教育的一个永恒话题,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正因为有了爱,一个个教育的神话、奇迹才应运而生。爱是一种信任、一种尊重、一种鞭策、一种激情,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心中有爱"是教师的最高境界。教育的全部真谛就是爱,  相似文献   

2.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一生奉行的格言。作者借鉴"爱满天下"的教育思想,通过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们的赏识教育、换位思考、自我反思、创新培养,逐步感受教育充满着爱,在点滴的教育工作中,感受着爱是搭建与孩子沟通的桥梁,有爱才有教育。  相似文献   

3.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在教育中,我们应当走进孩子的心灵、了解孩子的思想,带着平等、真挚、耐心的爱去教育孩子。同时,由于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孩子在家娇生惯养,只会接受爱,却不懂得付出爱,所以在"爱的教育"中教育孩子学会爱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教育中爱孩子、教育孩子学会爱,唯有两点都做到才是真正的爱孩子。  相似文献   

4.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的最有效手段就是"爱的教育"。在研读陶先生"爱的教育"论述后,通过自己工作中的两则教育故事,浅谈如何在德育工作中走进学生的心灵,建立爱的桥梁。  相似文献   

5.
<正>教育实质是传递爱的活动。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提出,"爱是教育的原动力","爱迫不及待地要在世界、教育和人类实践中表现出来,并把所看到的本质画像刻印在此"。在中小学教育活动中,班主任工作是最能体现这一教育意蕴的。从吸收与付出的视角看,爱呈现出"学会爱、拥有爱、表达爱、分享爱、给予爱"的序列。其中,"给予爱"处于爱之序列的最高端。用爱为每一位学生指明前进方向,指出前行路径,鼓舞  相似文献   

6.
王珍 《山东教育》2011,(Z6):45-46
"爱"是人类生活永恒的主题,在我园"爱心教育"的实施过程中,"爱"也成为日常保教工作的中心词,融入到了幼儿生活的每一个环节。我们引导幼儿在教育教学中体验爱的情感,在日常生活中传递爱的信息,在爱心活动中表达爱的言行……孩子们在享受爱的同时,逐渐成为爱的传播者。  相似文献   

7.
马进 《中学教育》2020,17(1):11-18
教育的世界是植根于爱的世界。在教育的所有秩序中,爱有着本体论的意义,具有其他秩序无可比拟的优位性,是教育世界得以开启、展开的原动力。但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教育爱也会遭遇各种失序、错位的生存论困境,诸如控制-占有式的教育爱、婴儿-依附式的教育爱、平庸-放纵式的教育爱等,常以各种沉沦的方式遮蔽教育爱的本真绽现。从教育爱的优位角度揭示着爱的原初意蕴,也许能给教育爱的实践以一定的价值启示。爱不仅是教育的原动力,爱还是一种意向动姿,是教育从较低价值向较高价值的超越。在爱与师生关系之间,师生共同寓于爱,是"共属一体"的共爱者,爱之闪耀始终与师生的存在同在。从教师角度看,教育爱的价值实现依旧需要教师在实践中勇于肩负起"他者"意识,通过我为他者的"绝对责任"和实际的"爱的行动"践行爱的本真到场,以引领学生在教育的诗意田园里寻获师生共在的"诗意栖居"和"精神幸福"。  相似文献   

8.
曹海永 《江苏教育》2012,(25):14-16
在"爱的教育"一百多年的坚守与创新中,在斯霞老师"童心母爱"教育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中,我们提出构建"爱的课堂",以探寻真正意义的课堂本质和教学理性。在我们看来,"爱的课堂"就是为了爱、感受爱、传递爱、生长爱的课堂,其逻辑起点与归宿是爱,教学方式与载体还是爱  相似文献   

9.
"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关键词,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是当今部分中学生缺少"爱"的意识和能力。中学语文承担着"爱"的教育的重任,本文探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融入爱的教育的策略,希望可以为中学语文"爱"的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裴斯泰洛齐在自身的经历、"博爱"的基督教教义、人文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爱"的思想,"教育爱"作为裴氏教育思想的主要原则,在其教育小说《林哈德和葛笃德》中,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方面做了较详尽的描述。"教育爱"思想是有着极其深刻的现实意义的,家庭教育中的"爱"是道德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中的"爱"是家庭教育"爱"的延伸,而无原则的溺爱是不能培养出有德行的人的。  相似文献   

11.
正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少年儿童发出了"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号召,教育部也提出在全国中小学校开展"三爱"教育的要求。作为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老少先队员、老教育工作者,我油然想起了五十年代在小学生中开展的"爱祖国、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产"的"五爱"教育活动。回荡在多少人心中的《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就是那个时代的回声。"三爱"教育不仅是对"五爱"教育的一种传承,而且回归了德育的本源。教育离不开爱,人的思想品德正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体验中逐步形成、完善的。因此,"三爱"教育  相似文献   

12.
伏广利 《生活教育》2014,(15):94-95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是陶行知的人生格言,他爱国、爱民、爱教育。由于有了这种深切的"爱",才有了他那种"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的执着追求。"爱"在教育教学中有着不同的理解,爱是对学生的关心、关怀,爱是对"后进生"的不放弃、不抛弃,生活教育中都处处体现行知先生的"爱"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3.
爱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教育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在教师表达教育爱的种种方式中,哪些并不是真正的教育爱呢?为此,我想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原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学生。"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育的全部奥妙就在于爱儿童。"师爱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可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就没有学生的一切;没有爱,教  相似文献   

15.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爱满天下,爱生如子。"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深知教育是爱的事业,在日常工作中一定要用"爱"与学生沟通,用"心"教育学生,点亮一盏盏心灯,让学生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16.
有人说,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融入了爱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由此可见,在教育过程中,爱是多么重要。是的,教育的真谛是塑造学生的心灵,而心灵的塑造是离不开爱的。在人类生活中,爱是最美的语言,在教育过程中更是如此。其实,道理每个教育者都懂,但是,如何在教育实践中,用好爱的语言,破译教育密码,促使教育目标更好的达成,则是每个教育者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王颖 《考试周刊》2013,(26):174-174
<正>爱是人类美好道德的核心,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爱是教育的前提,爱是通往教育成功的桥梁,爱是教育的基本原则。"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知先生人格的体现,也是我从事教育事业以来所奉行的格言。在十三年的班主任工作生涯中,我逐渐摸索出教育学生的"三心"规则,即"爱心、信心、耐心"。  相似文献   

18.
"爱的教育"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教育史上,最早提倡"爱的教育"的代表人物是裴斯泰洛齐,在其教育实践中一直以爱心育人,是爱的教育的典型提倡者。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的时候,运用"爱的教育"理论指导游戏可以完善对幼儿的情感教育,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帮助幼儿形成健康的人格。  相似文献   

19.
蒋根亮 《教师》2014,(30):118-118
正爱是人类的永恒话题,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而在教育中,爱更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原则、无条件的爱,是对爱的亵渎,是扭曲的爱,不是真爱。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坚持用理智的"爱"育一群人,用智慧的"心"管理一个班。由于先天的素质和后天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的不同,学生也存在  相似文献   

20.
鲁迅说过:"教育根植于爱."高尔基也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可见,师爱是通往教育成功的桥梁.尤其是在对班级管理中,搞好班级工作的最大秘诀是"师爱".一、纯真的爱心是实施"师爱"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