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担心和忧虑近年来,文化界出现了一种稀奇古怪的现象:一些创作者或被号为“文化明星”的专家,在解说古典文学、神话故事及编写历史影视剧时,把原著或史实改编得面目全非,以致好人变成坏人,大奸成为大忠,离谱得令人惊诧,还美其名曰“时尚化”。一位准备将《三国演义》改编为电视剧的剧作家说:“时代不同了,我们解读历史人物也有  相似文献   

2.
五、“孟姜女”的名字来历 下面再来谈另一件最近的文坛新闻:据报载。有一位作家最近创新式地写了一部“全球出版项目的首部中国神话作品”,美称为“重述神话”。讲的是在我国已相传两千年之久的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这种“重述”不仅把重要主题改了,而且将妇孺皆知的“孟姜女”这一名字也改为了“碧奴”。据改编者说,“孟姜女这名字太草率”,是古人仓促中命名的,“‘孟姜女’其实不是正儿八经的名字,它本意是‘姜家大闺女’的意思,我始终觉得用这三个字作为小说主人公的名字太草率了”。  相似文献   

3.
四、应该怎样解读"寝则同床,恩若兄弟"? 其次,说一说某教授所品评的《三国演义》中刘备、关羽、张飞的情同手足的结拜把兄弟行为。最近刘、关、张的情谊被炒得沸沸扬扬,成了学术界、文艺界、新闻界的一大热点。缘于一位"明星教授"对《三国志》的一句颇有延伸假想意义的解释。北大葛红兵教授评论道:"比如他说,‘按照《三国志》的说法,刘备和关羽、  相似文献   

4.
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至今,我国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及有关教学用书达2000余种。基于对发行总量超过1万册的其中18种教材进行统计和分析,可见《大学语文》教材较好地担当了传承、发展、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在大学语文课程人文性、工具性、审美性、现代性四大功能中,《大学语文》教材呈现的现代性相对欠缺,教材的编写和课程的落实依然在路上。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大发展大变革,加剧了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紧迫性。思政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合,成为当代教师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夯实文化根基、信仰之基是铸魂育人的首要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高中思政课教材、课堂、学生头脑,要求在教学活动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厚植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提升思政课立德树人效果。  相似文献   

6.
刘宇辉 《山东教育科研》2014,(20):F0002-F0002
我们的国家正处在高速上升发展的阶段,很多方面都正朝着更好、更积极的方向前进。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缺乏信仰、有悖道德的事件也在接二连三地发生,面对这些现象,我们不该回避,我们需要思考: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俄罗斯文学有着源远流长的东正教文化传统和人道主义的文化传统,作为19世纪后半期启蒙现实主义作家的一员,列斯科夫在描述万花筒般的社会生活的同时,继承并弘扬了俄罗斯文学这一浓厚的文化传统,并对后来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的创作起到了启蒙作用。以列斯科夫笔下的"圣人"题材作品为例,分析列斯科夫对俄罗斯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可以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作家的价值观取向。  相似文献   

8.
为了全面普及传统文化知识,增加中小学生传统文化积淀,并更好地推动“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课题研究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推动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实践课题研究深入开展,激发和培养中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兴趣,普及传统文化知识,也为了丰富中小学生读书生活,提高中文书写及写作水平,应课题各项目组、子课题组、实验学校的要求,“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总课题组、中华书局于2011年9月至2012年2月联合主办首届“中华杯”全国中小学生...  相似文献   

10.
2021年1月教育部印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提出,要“分学科制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国家课程教材实施细则”,可见,分学科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条路径,但是目前很多地方或学校已经或准备开设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因而有必要研制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标准。它不仅有助于框定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内容结构、完善有关课程体系,还有助于该课程的实施及其效果的评价。其研制策略包括:明确理念与目标,设计内容标准与表现标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遵循逻辑体系,以及从内容与能力两个维度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1.
"一带一路"既是经济倡议,也是文化布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中地位关键,传统文化外译出版更是重要途径。在深入调查分析基础上,本文指出目前我国传统文化外译出版在出版物种类、外译语种、出版质量、销售渠道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提升我国传统文化外译出版"走出去"水平,需要在三个维度上下功夫:深入理性分析国际出版市场格局,努力创新传统文化内容;完善激励机制,加大传统文化外译出版业各类人才培养力度;培育出版价值体系,构建国际营销主渠道与大平台。  相似文献   

12.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旨在丰富学生的数字化体验,通过真实性学习和跨学科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能力和思维,形成素养和品质。文章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程序设计课,通过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内容、载体形式融入程序设计模块的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设计、课堂教学过程、课堂学习评价,以项目学习的方式组织教学,聚焦素养的培养,构建“教学评”一体化实施路径,有效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所提供的理解“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是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问题的理论基石。文化作为社会有机体的组成部分,自身有相对独立的发展规律,与处于决定意义的经济基础和各类上层建筑有着复杂的辩证关系。基于这一理论前提,马克思、恩格斯认识到传统文化是精神文化生产的必要材料,继承与发展的方向根本由新的意识形态体系所决定,一旦置于新的社会形态,就具备了与原初形态相区别的内容与形式。“第二个结合”继承和发展了这些原则与观点,在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规律性认识、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的理论指导和塑造新文明形态的思考等诸多方面,蕴含着丰富的原理性思想,是增强历史主动、坚定文化自信自强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4.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即“第二个结合”,需要明晰几个前提性问题。一是在“为什么结合”的思考中明确“第二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要求,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的科学诉求,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需求。二是在“什么是结合”的思考中明确“第二个结合”的本质规定是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并在二者互相成就中推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三是在“为什么能够结合”的思考中明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维方式、价值理念和品质特性维度的相通、相融、相符是“第二个结合”的内在可能。  相似文献   

15.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两创”方针,是中国共产党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完善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而不断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创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文章重点论述“两创”方针以不忘本来为核心的历史维度与以文化自信为核心的现实维度,充分挖掘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人民内心的历史基因,为当今治国理政提供历史镜鉴;深刻揭示出坚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必然性,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国文化软实力提供丰厚的文化资源。进而认为“两创”方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是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的助推器,既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相似文献   

16.
学术界关于什么是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标准是什么,为什么要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如何构建和谐社会等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形成了许多共识。值得注意的是,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是立足于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基本现实国情,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因此,和谐社会的构建无疑受到我国历史文化的影响和制约,我国的历史文化对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为此,我们组织这组笔谈,从不同角度阐述从传统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 ,人们对《沉沦》这部作品的感受与理解不无偏差 ,其原因是对主人公及作者处于日本那样一个陌生而异质的文化环境中所产生的“文化震惊”感缺乏足够的认识与考察。而主人公在孤苦无依的处境中萌发了对祖国强烈的依恋与怀念之情 ,与其说是“爱国主义思想”,不如说是一种典型的“文化恋母”现象。  相似文献   

18.
从《雪国》看日本传统文化中的“罪感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给日本文化贴上了"耻感文化"的标签,但这也可能是由于日本与西方在"罪感意识"的理解上存在差异。想要真正了解日本文化中的"罪感意识",必须从日本文化的土壤出发。川端康成是一位很好地继承了日本传统文化的作家,他的代表作《雪国》或许可以展现出日本传统文化中对"罪"观念的界定。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比较薄弱,大部分中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误解颇深。为了摸清我们语文教学的对象在中华传统文化方面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水平,我们抽取福建省龙岩高级中学110名初三学生在“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与能力测试(初中)”中的测试结果作为此次调查的样本,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20.
许环环 《学苑教育》2023,(11):7-8+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化学学科的相关记载中蕴含着完整的育人元素,综合体现了化学知识、化学方法、学科思维与科学精神发展的真实过程。以“氧化还原反应”为例,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挖掘史料中蕴含的“五育”融合点,问题驱动学生站在广阔的化学学科发展进程中去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五育”融合全面育人,打造兼具理性与感性的化学课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