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能力培养应从小学低年级抓起。在小学低年级自然课教学中,应根据少年儿童的心理和认知特征,遵循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的相互作用规律,充分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观察比较、自己实验,突出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标准下,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钢琴能力在音乐教学中有重要作用,对于儿童认知能力的培养有重要意义。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少儿钢琴能力,有助于促进认知能力发展,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均衡学生各项能力发展。  相似文献   

3.
美国社会能为培养研究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儿童能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能力不仅影响着儿童的个性发展和社会适应性,而丛还影响着儿童未来的社会生活。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社会能力培养的研究受到美国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关于社会能力的理论和实践不断得到拓展,并在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着重介绍美国社会能力培养研究的发展以及社会能力研究发展的新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美国社会能力培养研究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论素质教育视野中元认知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认知即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认知过程的自我调节和自我监控。素质教育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获得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元认知培养对素质教育目的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和开辟了有效途径。在素质教育思想引导下的元认知培养,应是知识与人格相结合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本作认为历史教学应根据历史知识所具有的过去性——现实性、客观性——主观性、丰富多样性——规律性等主要特点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认知社会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6.
王欣 《早期教育》2001,(13):9-10
自然游戏群体有助于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实验证明,在混合年龄的活动中,儿童间的相互作用能促成各自认识上的提高:年龄小的,能力低的儿童通过观察和模仿年龄大的、能力强的儿童,学习并建构自己新的认知结构。当彼此的认识出现差异时,就会引起认知冲突,寻求解决冲突途径的过程就是导致智力结构改变的过程。并且,年长儿童常常在这样的活动中充当教育和纠正错误的角色,这就要求他们必须清楚地解释有关规则、道理等,更牢固地掌握技能技巧。外在的社会生活知识,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社会生活和游戏,在和群体成员的相互作用中转化为儿童内在的经验,促进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索菲 《班主任》2001,(3):16-17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这反映了当前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人的素质的要求。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社交能力更是学生必备的素质。在学校,同伴关系至关重要。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成人无法取代的妙不可言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环境因素。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儿童少年社会价值的获得、社会能力的培养、学业的顺利完成以及各学科概念的认知和人格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应着重培养创造能力。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课程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加强学生的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9.
小学数学这门学科,是反应思维敏捷的学科.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关键学科.创新教育是现代教育突出的特征和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气氛.遵循儿童认知规律.挖掘他们潜在的能力,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儿童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  相似文献   

10.
汤芳 《邯郸师专学报》2001,11(2):73-75,77
儿童钢琴教育应融入到素质教育当中去,这样,就要求在钢琴教学过程中,积极纲入一些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形式,使儿童在学琴过程中,不仅有利于提高音乐本身的审美能力,而且有利于各种能力的综合培养,从达到儿童全面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儿童审美教育虽然有着固有的特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时代对学校美育提出了挑战,“中和协调”、“陶冶情性”的美育思想已远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了,学校应把审美教育作为一种培养健全人格、适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创造型人才的必经之路。要想实现这一培养目标与思想,学校在儿童审美教育中必须体现时代特点与儿童的年龄和认知特征,以及审美教育中的形象感染性、情感动人性与娱乐性;必须从开阔学生视野入手,多方位地提高儿童对美的感受力与欣赏力,把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作为美育的核心和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2.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它是以全面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素质教育作为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已成为我国教育界的共识,并逐步为社会所接受。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如何让素质教育走进课堂 ?笔者认为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个别化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认知能力与认知特点方面存在个体差异。他们会在不同的学习内容的不同方面,在不同时期遇到不同的困难。所以,期望所有学生以相同的速…  相似文献   

13.
培养"完整儿童"是现代幼儿教育的新观念。所谓"完整儿童"是指一个全面发展和谐平衡的儿童,是指其身体的、社会的、情感的、认知的和道德的整合性发展。为了培养"完整儿童",幼儿教育应致力于:促进幼儿身体健康;保持幼儿情感健康;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发展幼儿认知能力;发展幼儿道德判断能力等,同时培养幼儿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独  相似文献   

14.
观点采择与儿童社会性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受多种因素制约。对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因 ,近二三十年来社会认知研究的兴起为这一问题作出了回答 ,而观点采择在社会认知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本文探讨观点采择对儿童社会性发展诸方面的促进作用 ,并提出培养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学前儿童的认知能力是大脑对外界事物进行主动的探知、思考、加工以及和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感官能力、注意力、想象力、抽象理解力与运动技能的能力等。感知觉是培养学前儿童认知能力的基础,是大脑对外界事物的客观反映。数字化教育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多媒体的教学环境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培养并适应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人才的教学活动。文章从学前儿童认知能力的与数字化教育概念的内涵以及意义、数字化教育应用于学前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基本情况、建议和策略这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和研究,以期能够对数字化教育方式应用于学前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研究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胡震琴 《考试周刊》2012,(62):151-152
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与社会生活经验的积累关系到儿童成长和未来社会的发展,《品德与生活》课程担负着培养儿童认知能力和塑造学生高尚人格和健全身心的任务。老师必须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一系列教学尝试,在课堂教学中多点理解、多点宽容、多点思考,以观念与行为的转变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一代新人。  相似文献   

17.
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能力培养应从小学低年级抓起。在小学低年级自然课教学中,应根据少年儿童的心理和认知特征,遵循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的相互作用规律,充分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观察比较、自己实验、突出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  相似文献   

18.
现代教育实验与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认知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是在动手操作材料中进行的,需通过儿童的主动探索与主动学习方可获得。要促进儿童能力的发展,进行素质教育,应该为儿童提供充足的、与其心理水平相适应的动手操作材料。教师要注意观察儿童并给予积极的引导,为儿童积极主动学习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幼儿认知材料是以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专为幼儿动手操作而设计,配合幼儿园各种教学活动使用的一种认知训练材料。它从教育功能、教育观念出发,着眼于幼儿潜能智慧的激发及幼儿创造力的培养。以《幼儿园教育工作规程》为依据,力求为幼儿主动探索、教师面向全体幼儿、因人施教提供一套辅助材料。  相似文献   

19.
同伴关系是儿童早期生活经验中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同伴交往不仅能够发展聋儿的社会能力,提高适应性,而且对聋儿情感、认知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及语言的学习具有特殊的作用。聋儿康复教育中应注重对聋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同伴交往的时机促进聋儿康复和学习。  相似文献   

20.
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能力培养应从小学低年级抓起.在小学低年级自然课教学中,应根据少年儿童的心理和认知特征,遵循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的相互作用规律,充分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观察比较,自己实验,突出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