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行文中穿插诗词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一个重要传统。在小说中合理地运用诗词,可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聊斋志异》就是小说中完美融入诗词的典型。在《聊斋志异》的相关作品中,诗词主要起到了喻示人物身份、揭示人物遭际命运及抒发人物怀抱等作用,通过蒲松龄的奇思妙想使作品具有了新鲜感、陌生化的阅读效果。  相似文献   

2.
1921年1月鲁迅以一年前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名的小说《故乡》。探究这篇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闰土的巨变及其根源,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这个典型形象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人物形象来表现作品的思想倾向是文学作品重要的艺术手段,特别是小说,在艺术上是否成功,首先要看人物塑造的是否典型,人物的形象是否鲜明.一部好的小说,他的人物是活在读者的心中的,有时人们可能忘记了作者,但书中活生生的人物却使人难以忘怀.人物形象是小说的生命.小说《子夜》人物塑造是成功的,表现了茅盾惊人的艺术才能.《子夜》一共有九十多个人物,组成了复杂的人物画廊,三十年代初那个病态社会中的各个阶级、各个阶层的人物在作品中几乎都有他们的典型代表.在《子夜》中,有官僚买办、有民族资本家、有他们的经纪人;有地主、有封建遗老阔少;有工人、农民和他们的领袖人物;还有工贼把头、律师、诗人、教授、大学生,有投机的政客,失意的军人,还有一帮小姐太太以及交际花、暗娼等等,这些人物概括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复杂的社会关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小说《艰难时世》中两个典型的功利主义者—葛擂硬和庞得贝以及其他主要人物的悲惨命运,揭露和批判了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盛行的功利主义对人性的摧残,并最终导致这些人物的悲剧性结局.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巨大的艺术价值在于小说人物的塑造上,它代表了《红楼梦》最高的艺术成就。在小说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400多个,其中,有不少是"小"人物,作者能够将这些小人物塑造得个性鲜明、栩栩如生,人物之间毫不雷同,各有千秋,主要是娴熟地运用了塑造人物的各种手法,通过对人物言和行,小说细节、矛盾冲突事件的描写,来塑造人物。作者成功的塑造了小说中各种小人物,使小说达到了世界文学的顶峰。  相似文献   

6.
文章首先从《禁色》中提取和古希腊神话人物相关的描述,解读神话人物之隐喻;其次分析古希腊美学在小说《禁色》中的呈现和表达;从古希腊神话、古希腊美学这两个不同角度,解读希腊古典主义在小说《禁色》中体现,进一步理解《禁色》中希腊古典主义对小说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陈洁 《职大学报》2016,(4):28-32
施玮是一个充满灵性的作家,她的小说创作深受《圣经》的影响。在书写女性时,施玮把故事中的女性与《圣经》中的女性相对照,在小说中或明或暗地穿插《圣经》女性人物的典型事迹,并以她们的宗教境遇来构建女性角色的命运轨迹。施玮小说中的这类书写主要表现为女性角色遭遇夏娃式的诱惑,回归利百加式的纯洁及追寻玛丽亚式的圣德。施玮力图透过《圣经》女性的神性命运来展示现实女性生命个体的生存。  相似文献   

8.
《世说新语》是我国第一部记录人物遗闻轶事的文言志人小说,与现代小说最大的不同是,它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采撷了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的零星片段来记述人物的言行,一般只用数行文字,短的只有三言两语,但人物形象却栩栩如生。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云:"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然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古今绝唱也。"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人物的精神空间入手考察卡森·麦卡勒斯小说中人物的身份主题,运用空间理论、身份理论和精神分析理论,通过麦卡勒斯的三篇作品研究其小说中人物的精神空间和身份诉求的关系:《婚礼的成员》中的精神乌托邦与人物的身份构建,《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的两性精神空间和身份诉求,《神童》中的梦想空间与身份认同.人物身份的认同、消解或重新建构在作者搭建的精神空间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0.
运用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对约翰·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的解读:小说的叙述结构和小说颇具存在主义特色的三个结尾;小说的人物命名和人物语言的使用;小说的存在主义主题.  相似文献   

11.
曹雪芹作为语言艺术大师 ,他在《红楼梦》中通过人物对话直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红楼梦》人物对话高度个性化 ,在中国古代小说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红楼梦》中某些次要人物的对话主要是为了交代故事情节 ,或者是为了间接刻画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服务的。《红楼梦》的对话写作技巧炉火纯青 ,堪称典范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经典小说源于生活,小说中所描写的人物服饰反映当时社会的特征。小说中刻画的不同人物通过不同服饰的映衬,更加突出地体现了作者对小说人物性格的刻画。《水浒传》囊括了社会各阶层中的人物,从社会最底层到最高层对其中许多人物进行了重点刻画。本文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女性服饰。从服饰文化研究的角度出发,更加深入直观地了解《水浒传》。  相似文献   

13.
《塞莱斯蒂娜》是西班牙由中世纪向文艺复兴过液时期产生的一部优秀作用。它采用了独特新颖的艺术形式--对话体小说写成,这是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一种介于小说和戏剧之间的过渡性的文学体裁。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的典型形象,特别是塞莱斯蒂娜尤为成功,在建构人物体系时,采用了艺术对照的手法。  相似文献   

14.
《蝇王》是英国杰出作家威廉·戈尔丁的经典代表作,虽然这部小说的故事情节比较简单,以孩子为主要人物,但是小说中应用了较为独特的艺术手法,尤其是意象象征、人物象征以及境遇象征等具有深远、复杂的意味,表达了作者对人性的思考.这部小说一直以来备受学术界的争议.本文主要分析了《蝇王》中象征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是小说中的精品,它不仅以刻画人物见长,而且以写景状物取胜,被读者叹为观止。尤其是作为主人公主要活动场所大观园的景物描写,已经使这个贵族之家的花园象许多人物形象一样,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典型的艺术形象了。二百多年来,红学家们象研究《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一样,研究着大观目的艺术形象,象追寻人物的生活原型一样,追寻着大观园的现实原型;象欣赏着人物的艺术描写一样,欣赏着大观园的艺术描写。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中有大量歇后语。这四部小说自问世之后,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赞誉和喜爱,以小说的情节、人物等内容为题材的歇后语大量产生了。我们以大量语言材料为基础,分析了四大名著中使用的歇后语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马尔罗的小说《人的命运》是以1927年上海工人的第三次武装起义和蒋介石"四·一二"大屠杀为背景的政治性题材小说,通过对主要人物之一"京"的形象解读,探讨《人的命运》中人物塑造的特点,能够展示马尔罗通过此著作向读者们展现的一个男性的世界,里面有爱、有恨、有死亡、有孤独。  相似文献   

18.
小说《化身博士》中高大正直的医学博士杰基尔认为人性中有善恶两个不相容的对立,并通过努力成功将二者分开,自己化身成恶的一面,即海德先生。最终深受海德带来的恶果,并以自杀来摆脱可憎的海德。再加上小说中描述的其他人物,正好写出了弗洛伊德认为的人性中自我、本我和超我理论。本文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分析了小说《化身博士》中的部分人物。  相似文献   

19.
林语堂的《英译重编传奇小说》在美国出版后深受读者欢迎,其中的《莺莺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经典爱情小说之一.与原作相比,林语堂翻译的《莺莺传》在人物和内容方面均有改动.在翻译时林语堂也使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他的译本既保留了中华文化特色,又便于外国读者理解.通过分析《莺莺传》编译策略,探究林语堂译作获得成功的因素,以期为中国传统小说英译提供更多借鉴.  相似文献   

20.
通过举例说明《卡斯特桥市长》中方言标记的使用,本文阐释了作者在让小说人物交谈时使用方言标记能够使读者了解小说中的人物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读者的地位是作为受话者An参与到小说所产生的宏观层面上的人际关系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