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成  万青 《今传媒》2005,(3):56-59
扮婚托、入住十元店、卧底“二奶村”、牵手艾滋病人、走进精神病院。自己的家中陡然发生情杀案。有人要“火烧”她,报社开除她……深圳女记涂俏的名字和她的“隐性采访”红遍大江南北。其4部图书正在全国热销。中央电视台将她评为“中国最精彩的女性”。涂俏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她经历了怎样的“边缘生存体验”?是什么成就了她的传奇人生?2004年12月下旬,记飞抵深圳。几经周折采访了这位香港《汇报》驻深圳办事处副主任——  相似文献   

2.
曹苗 《新闻导刊》2004,(2):54-54
张少科自8年前进入重庆晚报以来,先后在经济新闻部、社会新闻部及时政新闻部担任采访工作,更多是做暗访和卧底,以暗访记的形象出现在重庆新闻圈。自从《重庆晚报》开设了“少科在暗访”,他成了一名职业暗访记,后该栏目改为“少科小组在暗访”,张少科担任暗访小组组长,率领暗访小组在更广阔的领域开展暗访调查。  相似文献   

3.
她被称为中国首个“隐形采访者”,其名字和卧底经历为国人所熟悉:扮婚托、拉保险、入住十元店、卧底“二奶村”、牵手艾滋病人、“反串”啤酒女郎、暗访黑婚托、扮作护工闯入精神病院、假扮富姐走进非法炒汇的黑店……  相似文献   

4.
“卧底”经常出现在普匪片中。现代传媒人为了一种使命也经常去“卧底”。这里充满着艰辛,更充满着凶险。  相似文献   

5.
<正>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近年来,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在一些舆论监督报道,都采用了卧底的方式去挖掘和呈现,不仅报道形式更加吸引眼球,这些卧底记者也深受广大受众及同行所尊敬,因为"卧底"需要的绝对是不可或缺的可敬可畏的职业精神。一、"卧底"报道频频抢眼在人们的印象中,似乎从前只有在电影里才对"卧底"有过一些了解,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卧底"已经跨越到新闻界"试水",尤其是近两年在一些行业内流传着  相似文献   

6.
读书     
政府去年终于大动干戈,重拳出击,扫荡黄潮。新闻界也放胆曝光,最流行的莫过于微服私访,做卧底,搞调查。电视台动用了针孔摄像机,藏在胳肢窝里的小皮包内,出入目标场所,拍得声画俱在的  相似文献   

7.
刨去考生晕倒、忘带准考证等眼熟的、温情脉脉的高考周边新闻,今年南方都市报记者卧底江西替考事件才是实打实的硬新闻. 和前些年监督类报道兴盛、优秀调查记者不断涌现的情形相比,现在调查记者的处境艰难,深度新闻越来越稀缺.所以替考的重磅新闻很快收获了受众极大的注意力.记者深入虎穴,卧底达半年之久,踩着法律红线当起了替考者.南方都市报也发挥出最强的新闻把控能力——在高考第一天开考后释放了这条独家新闻,在全社会最聚焦高考的一两个小时里,除它之外几乎再无别的新闻焦点.  相似文献   

8.
前段时间,南方都市报记者打入替考团伙,曝光江西高考替考事件,引爆社会关注。然而,对于记者卧底替考的调查手段,舆论表现出不同的态度,焦点集中在"卧底替考是否涉嫌违法或者违背新闻伦理"。事实上,对于"卧底"或者其他隐性采访手段,这样的争议已不是第一次出现,记者的隐性采访一直面临着法律风险和道德悖论。本文从隐性采访的概念和特征入手,通过对这种采访方式带来的法律和道德风险的分析,找出记者在暗访时所要遵循的原则,并对于相关立法提出呼吁。  相似文献   

9.
进入2007年,新闻界最受关注的事情就是一个名叫兰成长的记在山西被黑煤矿的人暴打致死。家属坚称兰成长是受报社的委派去调查采访的。但山西方面则声称兰成长是敲诈勒索而不是调查采访。记站也公开表示兰成长去煤矿“纯属个人行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周明华 《今传媒》2005,(6):58-58
5月2日,记在成都某网站发现一“猛帖”称:“我是某高校的一大四女生,明年读研,曾参加过新丝路模特大赛,‘五一’想把自己租出去,可扮女友或旅伴,但双方绝对保证不发生严重的身体接触,本人没有有关性的要求或企图……暂定价为7天1500元,视情况可商量。”(见5月3日《华西都市报》)  相似文献   

11.
观其 《青年记者》2006,(21):72-72
秋忙完了,农民兄弟又收获了一季粮食。 还有一个收获,农民兄弟不知道:在第七个记节前夕,《青年记》做了一个“全国新闻从业状况调查”,其中一调查项是:“您认为以下职业(包括教师、医生、记、政府官员、科研人员、警察、商人、工人、农民等共9项)哪类最值得信任和尊重”。综合抽样调查和网上调查结果,来自全国的600余位编辑记,选择最多的是“农民”(顺便说一句,接受调查的记们是认真的,没有“恶搞”)。  相似文献   

12.
记挨打.是在近几年才进入中国公众视野的.从某种角度看.这是中国传媒市场化所产生的一个必然结果。当然,记被打是传媒市场化伴生的现象,绝不等于说记被打具有合理性。尤其在转轨过程中的中国,因为法律尚不完备,记被明目张胆伤害的事例就更容易发生。从目前看,我国对采访权的法律保护尚存一定缺陷.这样很容易导致记在一些公共事件面前失语;同时.因为缺乏明确而有效的惩治规定.侵犯记采访权将更加有恃无恐。在我国进入更加法制化的今天.这显然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从记的调查中,不难看到,农机所的个别领导法制观念比较淡漠。类似的事.在各地并不鲜见,本刊刊登记调查,希望各地引以为鉴。  相似文献   

13.
石野 《中国记者》2012,(5):55-56
海军陆战队员出身的我,因为将特种兵的侦探技能与新闻记者探求真相的强烈意愿融贯于调查生涯中,也因为本人以暗访的独特采访方式,揭开了一个又一个黑幕,采写了大量有社会影响的揭黑报道,十多年前任《南方都市报》记者时,就被人称作“卧底记者”“打虎记者”.我也曾多次被同行和新闻学子追问:是什么促使你不顾生死多次深入暗访?你是如何从事卧底的?暗访时如何把握是与非、合法与非法的底线?如何进行自我保护而叉能揭开事实真相?  相似文献   

14.
周珊珊 《东南传播》2012,(12):64-67
以服务重大公共利益作为抗辩原则的的卧底采访,在当今媒介市场化的驱动下出现了消费性特征,本文将之命名为"消费性卧底采访"这一概念。本文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描画、勾勒出这种消费性的卧底采访的文本特征,并反思这类卧底采访在妨碍公众知情权和削弱媒体自身公信力方面的后果。  相似文献   

15.
王学明 《青年记者》2006,(18):30-30
随着现代媒体竞争的日趋激烈,媒体报道方式逐渐得以细化,近年来,调查性报道越来越成为媒体常用的一种报道方式。由此关于调查性报道方法的探索也成为了广大记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6.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想真正保持竞争力,一定要坚持原创,做出深度、独特的报道。而卧底报道,已被公认为深度、独特报道的典型代表。可相比较其它报道,卧底报道很少见且写作难度大。在此,笔者剖析了《新安晚报》2013年经典的卧底传销报道案例,试图分析卧底报道的技巧和效果。  相似文献   

17.
列孚 《中国新闻周刊》2006,(42):101-101
刚刚在内地上映的港产片《卧虎》,除了被删去2分钟外,在港版中,影片女主角只是个普通职业女性;而在内地版本却忽然变成也是个警方卧底,在情理上完全说不通,内地观众看得大感英名。该片创作人也表示不满,认为是对其创作不尊重。  相似文献   

18.
有调查显示,在美国的各种职业中,记的职业诚信属较差的,在美国这样一个对记的职业道德要求极其严格的国家里,记的职业诚信度都这样低,中国新闻人的诚信又会怎样呢?  相似文献   

19.
周虹 《青年记者》2006,(16):119-119
《天价住院费》是《新闻调查》较新且影响较大的成功报道之一,属于比较典型的调查性报道,即内幕调查。调查性报道对记和编导的平衡意识、平衡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更容易出现新闻元素失衡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新闻采访中有种常见的采访形式,叫做"隐秘采访"也是俗称的暗访。这种形式已经被广大观众所熟知,比如在一件"医疗纠纷"以病人家属身份,与医院方面对话,或者比如以购房者的身份到售楼处假装买方以套出对方本应对购房者所说的话,这种方式一定程度上有效规避了媒体公众性质的缺陷,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而近来"暗访"这种形式的采访,又演变成了"无间道"——卧底采访。记者干着警察的活儿,"新闻爆料人"成了"线人","记者"化身为"卧底",然后将所获取的画面展示到电视画面中,或者报纸网站等媒体中进行传播,确实博的了不少眼球,使得卧底采访愈发流行,然而卧底采访使用失当,会给媒介及整个社会带来许多的不利影响,并产生新闻越权,侵权等诸多法律问题。本文将通过一系列卧底采访的案例,分析卧底采访的是与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