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大体阳唐一部,江一部。平去入分押。全浊上声“杖”字与去声相押1例:《五9·龟毛》叶“杖放当丧”(“放”为漾韵,“当丧”宕韵)。十三、曾摄共9例:登独用2 ;证独用1;蒸证同用1;入声职独用1,德独用2 ,职德同用2。蒸登一部。平入分押。本摄与梗摄通押3次见下文。又曾摄蒸韵与臻摄  相似文献   

2.
宋代江浙诗人用韵四声分押格局占绝对优势,这说明中古四声格局在宋代江浙基本未变.不过上声与去声之间有较多通押.宋代江浙地区全浊上声字正处在向去声演变的过程中.宋代江浙吴语中全浊上声调类可能存在,大概读成阳上.  相似文献   

3.
许浑诗集《丁卯集》现存诗歌542首,皆格律诗,存在两首残句。系联其诗韵得出16摄27韵,其中阳声韵15个,阴声韵12个,总体上符合《广韵》"同用""独用"规则。许浑诗歌韵例可归纳为绝句、七五律和排句三大类,再根据首句是否入韵细分为12小类。此外,许诗未入韵句的尾字与韵脚字之间往往四声相承,此类现象多达二十处。另有14个韵脚字的读音由于古今语音演变而难以断定,在《广韵》中的读音与其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读音不相同,需依据其意义来确定。  相似文献   

4.
宋代江浙诗人用韵四声分押格局占绝对优势,这说明中古四声格局在宋代江浙基本未变。不过上声与去声之间有较多通押。宋代江浙地区全浊上声字正处在向去声演变的过程中。宋代江浙昊语中全浊上声调类可能存在,大概读成阳上。  相似文献   

5.
明中叶山西汾阳数学家王文素所著《算学宝鉴》中存有大量算学诗歌,用韵十分灵活,基本不遵平水韵。经过系联、分析韵脚字,归纳为14部,同时得到若干特殊韵例。参照现代山西方言,结合其他文献资料,《算学宝鉴》用韵反映了16世纪汾阳方言的若干特点——阳声韵:臻深曾梗通摄通押,宕与曾梗通摄通押,咸山摄合流;阴声韵:之灰通押,支鱼通押;入声韵:塞音韵尾合并,喉塞音-.已经产生。  相似文献   

6.
唐浩 《文教资料》2008,(28):249-252
本文考察了北宋词人周邦彦<清真集>的用韵情况,发现周词用韵极大地受到了宋代通语的影响.阴声韵用韵较为严格,偶有通叶;阳声韵-m、-n、-η尾不同程度地混押,成摄字-m尾可能已经变为-n尾;入声韵尾-p、-t、-k混押情况较多.  相似文献   

7.
据《诗经》用韵研究古四声,有四点需要分辨:一,《诗经》押韵有必韵句和非必韵句的区别,非必韵句对声音(本文关注声调)和谐的要求宽于必韵句,不重复的必韵句韵脚更能反映古声调情况的客观。二,《诗经》同部字相押,有的既同部又同声调,有的同部但不同声调。在符合一定韵式的规律性转换中,同部不同声调也是诗人有意识的换韵,应当视为四声分押。三,因假借、引申派生、语法音变等原因,有些字一字多个声调,根据音义相应的原则,应区别其不同意义和不同语法功能,以定其在具体诗句中的实际声调。四,《诗经》中,平、上、去、入各声,阴、阳、入各声,用韵情况很不同,了解古四声发展演变的不平衡性,各声应区别统计。根据上述四点主张,发现一些新的定例、韵式,以义辨音。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诗经》用韵的四声数据库,从而利用计算机对全诗305篇、1133有韵之章、1696韵段、5308入韵句的用韵关系进行分析和统计。得到以下数据:4548必韵句中,通押183句,占全部必韵句的4.02%。各声通押比依次是平声2.27%,上声5.42%,去声16.71%,入声1.44%。阴、阳、入三声的通押比依次为阴声韵5.88%,阳声韵3.29%,入声韵1.44%。阳声韵中,平、上、去声的通押比依次是1.26%、15.05%、17.86%。阴声韵的去声和阳声韵的上、去声,在《诗经》时代可能处于四声系统上发展完善的晚期。  相似文献   

8.
本提出了以下与曹邺,曹唐诗歌用韵研究不同的观点:“阮,月”与“旱,产,Xian,薛,屑”均属山摄,而不是分属臻,山两摄;“昆仑”与“仑”应为魂部字,而不是谆部字;二曹用韵与《广韵》同用独用例不同的近体诗,不止四首;曹唐诗歌没有用江摄字,而曹邺却用了江摄字,二曹极少用耕韵字,他们的近体诗没有庚耕清同用的,曹唐的诗歌出现了东钟同用的情况。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出了以下与曹邺、曹唐诗歌用韵研究者不同的现点:“阮、月”与“旱,产、狝、薛、屑”均属山摄,而不是分属臻、山两摄;“昆仑”的“仑”应为魂部字,而不是谆部字;二曹用韵与《广韵》同用独用例不同的近体诗,不止四首;曹唐诗歌没有用江摄字,而曹邺却用了江摄字;二曹极少用耕韵字,他们的近体诗没有庚耕清同用的;曹唐的诗歌出现了东钟同用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丘濬近体诗的用韵,可以分为16部.主要押平声韵,但平仄通押、仄声互押的现象也较为普遍.偶有韵字重复和出韵.有些韵部与王力先生的研究有所不同.文章对丘濬近体诗的一些韵脚字作了校勘.  相似文献   

11.
江有诰《诗经韵读》与王念孙《古韵谱》的用韵差异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对句末韵字的入韵方式理解不同;对某些句中字是否入韵理解不同;对句末韵字和句中字是否同时押韵理解不同;对某些句子或篇章是否有韵理解不同;对某些篇章韵例理解相同,但对入韵字理解不同。通过比较发现,总体而论,江氏和王氏在研究《诗经》用韵上各有得失,江氏之得远远多于王氏。相较而言,江氏对韵和非韵的辨别,比王氏高明;江氏比王氏更注重同篇各章在韵式上的整齐性;江氏在分析句中字是否入韵时,较王氏谨慎;江氏对某些句子或篇章是否入韵的处理,较王氏有道理。  相似文献   

12.
《嘉应学院学报》2019,(1):96-99
明刻本《盛明杂剧》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南方士大夫群体的杂剧创作水平与用韵水准。全书基本上以《中原音韵》音系为用韵标准,但因创作地域、作者以及受众的整体"南化",难免受到方音与古音残留的影响,总体呈现出南北混合音系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吴语对<大唐秦王词话>唱词的阴声韵用韵有影响.受其影响,<大唐秦王词话>中唱词的阴声韵分七部支微、鱼模、皆回、萧豪、歌戈、家遮、尤侯.  相似文献   

14.
作为元代少数民族诗人,萨都剌的诗歌对考察近代语音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将萨都刺诗韵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穷尽式的系联归纳方法,旨在考求其诗歌用韵系统,为勾勒元代语音发展史提供材料。  相似文献   

15.
历来对李白诗歌的研究多以诗歌内容为主,很少有专门从形式方面(包括格、律、韵)来研究的。这不能不说是李白研究中的一大缺陷。研究李白诗歌中的混韵现象,说明对平水韵的改革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6.
王喆词韵考     
王喆的词韵可以分为20部。王喆词用韵有三个特点:–m韵尾、-n韵尾、-η韵尾有通用的现象,入声韵尾的消变具有不平衡性,入声韵尾已经弱化。  相似文献   

17.
菊韵     
~~菊韵@陈菁!广西玉林市玉州区537000 @龙玉洁!广西玉林市玉州区537000  相似文献   

18.
在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常常出现三种问题:运用语言来解释无法言传的旋律,跳过旋律分析环节,教师做秀表演而学生无收获。针对这些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启发学生运用联觉的思维方式,并将对各种旋律的体验具体形象地比喻成"水彩画""简笔画"和"写意画"三种形式,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旋律、理解旋律和表现旋律情感。通过听觉与视觉、动觉的转换,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领略旋律之美,进而去理解和表现音乐的情感。  相似文献   

19.
韵是基础诗法的一种技巧,在英语诗歌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文章研究了英语诗歌的韵的特点,并从韵律学的角度分析韵和不同类型的韵在诗歌中的不同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20.
百年来,伴随着汉语新诗的兴起和发展,我国诗人和学者积极探索汉语新诗的用韵问题,编纂了百余种面目各异的新诗韵书。本文收集、整理和分析了其中55种新诗韵书的分韵体系,具体分析了各韵书之间的分韵歧异及其产生歧异的原因,重点评析了产生重要影响的十八韵分韵体系及十三辙分韵体系,以期找到新诗韵书分韵的基本规律,推进新时代的新诗韵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