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对联在识字教学中运用的依据 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的创制是以汉字自身的特点为基础,在识字的教学中适时地引入对联,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因为:  相似文献   

2.
对联是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千姿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楹联     
华文 《神州学人》2006,(1):35-35
楹联,俗称对联,对子,是汉字文化的独特产物。它是一种文字对仗工整,语音平仄协调,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的独特艺术形式。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  相似文献   

4.
咏皮妙联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的对联让国人深深感受到了它的魅力。我这里引用二副咏史联,以资参考。  相似文献   

5.
我国对联的历史源远流长,丰富多彩雅俗共赏,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对联言简意赅,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之一。在浩如烟海的联语中,有种讽刺对联它和杂文、漫画一样,寄讽喻于幽默,寓  相似文献   

6.
我们都知道,对联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等。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7.
一、对联的艺术渊源和发展 对联是我国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是世界文苑独一无二的文学奇葩。世界众多国家是用拼音文字的,与汉字不同,其单词可以是一个音节,也可以是几个音节,长短不一,因而不能产生作为对偶独特形式的对联。英国文学上也有所谓对偶,但只是意对,与汉语的对偶根本不能相提并论。由于汉字是单音节、方块形的,富有字理的语素文字,它可以排列严整有序如同集装箱一样,从而形成独特的对偶方式。毫无疑问,只有汉字才能构成对偶艺术;  相似文献   

8.
对联小知识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的要求是既要有“对”,又要有“联”。形式上成对成双,彼此相“对”,上下联的内容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一副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  相似文献   

9.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但它的兴盛与繁荣却跟八股文有密切关系。对联在五代时已具雏形,那时仅作为春联用,并没有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唐代律诗形成后,其颔联、颈联也可以作为对联看待,但当时人们只是在写律诗时讲究这两联的工整与否,把它作为律诗的一个组成部分来欣赏,也没有把它作为一种  相似文献   

10.
<正>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其文化源远流长。对联及对联相关的文化更是流传之今,而且生生不息。语文教学是一门开放性学科,对于对联及对联文化,我们语文教师也应做相应的教学与引导。一、关于对联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从秦汉之前出现的对联雏形桃符,到五代十国出现的春联,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对联按其内容可以分为春  相似文献   

11.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汉语言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我们不难发现,有这样一些成语,可以妙对成联,下面供同学们欣赏几组四字成语对联:  相似文献   

12.
对联是我国文艺园地里的一朵奇葩。它以其独特的形式,丰富的内容,深受人们的喜爱。有些对联高度概括并赞扬了历史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广泛流传,脍炙人口。请细读下列名联,反复揣摩,精思探幽,捕捉对联中的暗示点,指出所描述的对象是谁?  相似文献   

13.
路吉善 《历史学习》2007,(12):14-15
对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之一。它的历史源远流长,自五代流传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讽刺对联犀利、辛辣、巧妙、谐趣,可同战斗的杂文、讽刺漫画相媲美。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对联尤其是讽刺对联并加以讲解,可以开阔学生们的视野,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有利于进行思想教育,  相似文献   

14.
对联是我国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也是我国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它以独特的艺术形式、无所不包的丰富内容,博得了人民群众的喜爱、专家学者的青睐。正因如此,故一般诗词不可取而代之,对联有对联的特点、作用,也就是说,对联就是对联。李可珍、郑天佑二同志在《对联与语文教学》(1994年第一期湖北大学主办的《中学语文》第25页。以下简称《对》)一文中,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值得语文教师借鉴。不过,文中列举的对联多有不当,没有达到对联的要求,有些对联还不算对联。其不当之处,归纳起来有如下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一、课题的提出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民俗,唯有贴对子,是最广泛,最普遍、最崇尚文明、最富有文化内涵,而且是最富有民族特色的一种民俗。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财富,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对  相似文献   

16.
对联又称楹联,是我国独特的一种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对联是中华瑰宝,汉学明珠。化发达的国家都有诗歌、戏曲、散和小说,唯独中国还有对联。对联是汉字化结晶,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驭字的本领,才可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  相似文献   

17.
对联是我国汉民族独特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对联的英译极具跨文化传播意义。文章以《红楼梦》中的一副对联为例,分析了对联的美学特征和文化风格,比较了两种译文的特色和优劣,探讨了对联英译应遵循的美学标准。  相似文献   

18.
对联是有独立意义的对偶句,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汉语言中永不凋谢的一朵奇葩。它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语言艺术,历来为人们所喜爱。  相似文献   

19.
《课外阅读》2006,(8):39-39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英译为“couplets”。对联通常言简意赅、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20.
在诗、词、文中嵌入中药药名,是古往今来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我国从南北朝起涌现嵌药名诗,发展到现当代,嵌药名这种形式在多种文体中运用,除嵌药名诗外,嵌药名小说和传奇、嵌药名书信、嵌药名对联等均有相当的运用.其中尤以嵌药名对联用得较多,这种形式所以绵延不绝,是和它具有独特的美学功用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