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庆耀 《收藏》2010,(3):141-142
赏石的人如今日渐增多,以致采石、购石、赏石成了一种行当,有些地方发展成了一种产业,一种晶牌,一种形象,成了一部分人和一些地方赖以生存发展的依靠。赏石日渐成为时尚,很快就赏出了石馆,赏出了石店,赏出了奇石一条街,甚至于赏出了奇石文化节、奇石城、奇石之乡,昔日冰冷无语的石头,已成为热门收藏品。  相似文献   

2.
李德寿 《收藏》2008,(3):148-149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赏石、藏石、爱石蔚然成风,赏石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已和企业文化、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广泛融合。在这股赏石潮流中,文人墨客仍是领头人,奇石发源地的农民是奇石产业的大军,俗称石农,并且不少的奇石发源地都成了奇石村,农民靠彩石藏石发财致富。  相似文献   

3.
吕耀文 《收藏》2008,(5):132-133
灵璧奇石是立体的天然艺术品,天然是它的生命,失去了天然性,即使它的形、色、声、质、纹、筋等再好,电就是一块石头,毫无审美与收藏价值。那么,如何鉴别它是不是天然的呢?笔者根据自己近20年的玩石、藏石、赏石经历,就灵璧奇石的几类品种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4.
赏石境界谈     
李庆辉 《收藏》2006,(10):122-123
赏石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时逢盛世,奇石收藏更以其特有的韵味和意趣吸引着大众参与,藏石,赏石因之成为时尚。在广东、山东、甘肃、上海、台湾、福建等地甚至形成了有关藏石的产业链,促进了不地文化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观赏石艺术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5.
藏石六忌     
愚木  刁磊 《收藏》2008,(10):126-127
近几年,国内出现了新一轮的观赏石高潮,奇石收藏越来越热,参与的人越来越多,赏石、藏石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一种雅俗共赏的大众文化。针对奇石的赏玩、收藏,赏石界尚存在一些错误或不恰当的做法,需引起玩家和藏家的注意。本文所述藏石六忌,希望给予大家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6.
邹顺驹 《收藏》2001,(10):16-17
天然性不仅是奇石艺术的灵魂,也是赏石文化的根本要素。因而要求天然奇石绝对保持天然状态,不能有任何加工,便成了当今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文化理念。张卫先生撰文介绍说:“台湾过去也有很多人喜欢玩图案石,后来因为出现了一些加工打磨等做手行为,他们就不敢再玩图案石了……转向于对有水洗皮肤的山形景观石的钟情,这是对图案石冷酷的一面”。其实这种赏石理念也存在于大陆许多地区,例如武汉就是如此。我曾同几位来访的武汉石商谈及当地奇石市场上的一个奇怪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李饶 《收藏》2001,(3):15-16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赏石热波及中华大地,赏石队伍成倍增加,新石种大量发掘,赏石展示活动声势越来越大。加之目前人们进入生活节奏更快、竞争力更加激烈的时代,人们在紧张工作之余,将追求更加丰富多彩的、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赏玩天然造就的奇石异矿,正好适应了当代人的这种心理状态。赏石文化已进入无序中又有序的全面发展的趋势,理论研究有新的突破,赏石理念也有较大的转变。就此我想谈谈以下三点看法。  相似文献   

8.
吴恭让 《收藏》2006,(2):114-114
综观石界,一波又一波藏石热高潮迭起,一拨又一拨赏石新秀凭着热情和实力壮大着奇石收藏队伍,为赏石活动推波助澜,改写石界精英座次。一次资深藏石家却面临沉寂、落伍,叹惜心有余而力不足。如何才能适应赏石藏石形势发展的新要求,我以为藏石家起码要具备四种基本素质。  相似文献   

9.
鲍才盛 《收藏》2007,(11):133-133
笔者系一点斋斋主,自号一点先生。好结交世间正道朋友,常以“一蓑烟雨任平生”自慰。酷爱奇石、古玩,尤以奇石为最爱。赏石讲求石质、造型、图案、色彩、纹理及天然完整,尤其注重奇石的文化蕴涵。以下介绍几方一点斋藏石,供读者品评。  相似文献   

10.
愚木 《收藏》2008,(2):134-135
早在秦汉时期,就有关于奇右收藏的记载。奇石收藏从隋唐开始逐渐形成潮流,到了宋代,文人士大夫阶层爱石、玩石、藏石已蔚然成风,并形成了以大书法家米芾慨括的“瘦、漏、透、皱”的传统赏石审美标准,同时还出现了有奖赏石的专著,如《云林石谱》和《天清禄集》等。明清两代,奇峰异石成为装点园林和点缀厅堂的材料被大量采集,可谓无园不石,  相似文献   

11.
陈臻 《收藏》2007,(7):154-155
奇石乃天地间最古老的艺术品,从古到今,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爱石者甚多。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赏石者队伍日益壮大,目前已有200万人之众。然而,现在仍有不少人对藏石的好处与原则概念模糊,甚至领会有误,以致征收藏过程中常常走弯路。鉴于此,笔者总结一些赏石大家的经验,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看法,希望给初学者以帮助。  相似文献   

12.
李峰 《收藏》2007,(3):149-150
广西有着丰富的奇石资源,地处桂东大地的贺州市八步区,近年来又发现了新的赏石品种——八步黄蜡石,深受岭南及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藏石家追棒。  相似文献   

13.
张少华 《收藏》2009,(11):172-173
在中国观赏石市场,戈壁玛瑙石与广西大化石是无可争议的硬通货,与之相应,全国赏石界素有“南有柳州,北有阿拉善”的美誉,每年一届的柳州石展和阿拉善左旗石展成为中国奇石展览的两大品牌。  相似文献   

14.
愚木 《收藏》2010,(5):148-149
我国赏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代,从隋唐开始,收藏奇石渐成风气。及至宋代,以大书法家米芾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阶层把赏石推向了一个高潮,并提出了“皱、瘦、透、漏”的赏石审美标准。同时还出现了以石为题材的绘画和有关赏石的专著《云林石谱》。与此同时,文人士大夫阶层已经不满足于单一的石质供石的欣赏,认为赏石可以抽象为形式上的欣赏,几具有石之特征的、能够达到与供石同样的欣赏效果的其他物体均可以列人赏石的范畴,从而使赏石的范围得到进一步扩大,赏石的形式和内容得以丰富,进一步满足了人们的精神享受。  相似文献   

15.
奇石魅力说     
吴恭让 《收藏》2010,(3):138-139
在诸多藏品种类中,奇石因其分布广泛、种类繁多、捡集方便、入门容易等特点广受青睐。在我的家乡、天府之国四川乃至全国广大地区,山脉绵延,江河纵横,出产的精美的观赏石声铝远播,爱石赏石藏石者众多。  相似文献   

16.
愚木 《收藏》2010,(3):136-137
组合石是将两块或数块相互关联的石头置放在一起,表现同一主题的赏石方式。组合石由来已久,古代主要以园林景观石为主,如苏州留园的宋代太湖石“五老峰”和清中期太湖石“留园十一峰”等。案头清供的小品组合石则是改革开放以来一种新的赏石、玩石形式,包括文字石组合、画面石组合、象形石组合(如人物与人物、动物与动物、人物与动物、人物与景物、动物与景物等)。  相似文献   

17.
黄毅 《收藏》2006,(7):88-88
近年来,由于奇石、化石收藏热升温,加之媒体推波助澜,以及石商对基价格的炒作,一些人在经济利益驱使下干起了奇石、化石的造假行当,假石品随之不断涌现。造假者运用切割、打孔、打磨、酸蚀、作旧等手法,将普通石料成批制造出造型石、象形石;用拼接、翻摸等手法制造假化石,某些假货达到了乱真的程度,甚至骗过了一些行家和科学家。  相似文献   

18.
李饶 《收藏》2001,(11):68-68
本期刊载的七幅彩照,是陕西省观赏石协会组织陕西奇石收藏家和奇石爱好者一行10人,于2001年7月lO日至16日参加由中国收藏家协会、宁夏回族自治区旅游局、宁夏石文化研究会、宁夏华夏珍奇艺术城在银川市联合举办的“中国银川国际赏石旅游节”的部分展品。经过大会评委会的评审,陈松林的“秦俑魂”、“幼狮”,彭文的“龙马精神”,张新端的“一行白鹭上青天”,张三弟的“翠珠满堂”,  相似文献   

19.
吴恭让 《收藏》2001,(2):30-32
全国性的集石热日益升温,如何欣赏、评价一块观赏石的品位与价值,是当前需要进一步探讨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随着高科技与工业化的飞速发展,传统的赏石范围骤然扩大,过去鉴赏天然奇石的陈规已经适应不了包括机械切割与抛磨的半天然半人工观赏石的客观实际。综合传统的赏石理念与现代审美取向,我以为,奇与美是鉴赏与评价观赏石美学价值抑或是收藏品位的根本条件。因为,我们鉴赏一块观赏石,说到底是看它是否罕见或奇特,是否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  相似文献   

20.
谢礼波 《收藏》2010,(11):126-127
赏石多元化包括软件、硬件两个方面。硬件方面的多元化,指的主要是玩赏对象——石头的自然种类和鉴赏种类的多元化。具体说就是不论南石、北石、东石、西石以至外域之石,不论河石、海石、湖石、溪石、山石、戈壁石以至外星石,不论岩石、化石、矿物晶体石,不论是纯天然还是在保持观赏要素天然性前提下有一定加工之石,也小论是造型石还是图纹石,景观石还是人物石、动物石、植物石、器物石,只要喜欢都可以玩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