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轼、苏辙与其父苏洵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二人以“轼”“辙”为名有何寓义呢?请看苏洵的《名二子说》:“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  相似文献   

2.
“登轼而望之”新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刿论战》(《左传·庄公十年》)一文中有“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几句.今人对其中“登轼而望之”解释不同,一种认为此句中的“轼”是名词,作“登”的宾语,“登轼”是登上车前横木的意思.另一种认为“轼”是动词,“登轼”是连动关系,即“登上车,扶着车前横木”的意思.郭锡良先生等主编的《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一九八一年第一版)在“登”后专门加了标点.哪一种更符合情理呢?我认为“登轼”解作动宾关系,译为“登上车前横木”更准确.首先,从古战车的规格看,“轼”是能够登的.《中华大字典》解释“轼”为;“古代车厢前面供立乘者凭扶的横术,有三面,其形如半框,也作式.”清人戴震在《考工记图》中说:“式中较皆车栏上之木,周于舆外,非横在舆中.较有两在两旁,式中有三面.”《周礼·考工记》上说:“兵车之轮,六尺有六寸”,“舆人为车、轮崇、车广、衡长叁如一,谓之叁称.叁分车广去一以为遂.叁分其遂,一在前,二在后,以揉其式.”其下郑注:“兵车之式,深尺四寸三分寸之二.”据此可知古代兵车的式,车厢前面的长六尺六寸,两旁的各长一尺四寸多.(均为古代木工尺)车轼的高,《周礼  相似文献   

3.
本文围绕“登轼”即“凭轼”这一新解之辨正,首先着重考明往昔对古轼制的误解以及古轼真形,论定古轼之可登与易登;接着说明“凭轼”即“伏轼”,与文中叙写远眺的“登轼而望”相互矛盾;之后,否定了“曹刿是坐乘于车”与“手扶轼木观望”之说,从而辨明了“登轼”即是“登履轼上”的意思。最后连带说到上句:“下视”又指“下车观看”;下句“轼”词动用特指“伏轼致敬”,“登轼”无此用意,不能点开释之。  相似文献   

4.
《左传·庄公十年》“登轼而望之”一语如何解释,近年来聚讼纷纭。《古代散文选》上册注:“轼,车前的横木。人立在轼后,可以把手靠在轼上。轼较高,登轼可以望远。”①这条注释可以说代表了传统的看法,即认为“轼”是名词,在句中作动词“登”的宾语。但前几年有人著文反驳,说“轼”仅是“手握的一根木棍,不可以站脚”,这“轼”是名词用如动词,是“凭轼”的意思,而原句的标点错了,应改为“登,轼而望之”才对。②新近出  相似文献   

5.
隐身草     
有遇人与以一草,名“隐身草”,手持此草,旁人即看不见。此人即于市上取人之钱,持之径去,钱主以拳打之。  相似文献   

6.
郭锡良先生主持编写的《古代汉语》所选《左传》庄公十年长勺之战“登轼而望之”作“登,轼而望之”这样读似不无可商之处。此处,“登轼”实不能拆开读,“轼”不但可以登,而且必须登。据《周礼·考工记·舆人》载,“轼”是镶在车厢前部墙板上的木条,(参见戴震《考工记图》)一般供人凭扶,作战则成为登高望远的凭借。(见江永《周礼疑义举要》)《吕氏春秋》中即有“登轼”的例子:“吴王欲杀王子庆忌而莫之能杀,吴王患之。要离曰:‘臣  相似文献   

7.
初中语文第六册《曹刿论战》一课,“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其师。”多年来都是这样断句、标点的。依据标点古书的最基本要求:标点后每一句话的内容必须符合情理。那么“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句,就不符合情理。  相似文献   

8.
《曹刿论战》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文中"登轼而望之"令我产生了怀疑,百思不得其解。"轼"如果是作扶手讲,应如何理解"登轼"?一根作扶手的木头能踩得  相似文献   

9.
轼是否可登,“登轼而望之”如何断句,学界对此争论已久。随着考古的发现和古战车实物的出土,作者经多方考证,且从物理力学的角度计算,确定“轼”不能承受常人体重。因此,作者认为“轼”不可登,“登轼而望之”只能断句为“登,轼而望之”。  相似文献   

10.
《捕蛇者说》一文结尾句“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中“人风”一词,课本注释为:“‘人风’即‘民风’,唐时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多以人代民。”该注后半之避讳说纯系蛇足.兹辨证于下. 首先“临文不讳”乃避讳之通例.从《春秋》开始便是如此.如鲁庄公名同,而书“同盟”,鲁襄公名午,而书“陈侯午卒”;鲁僖公名申,而书“戊申”;鲁定公名宋,而书“宋人”.  相似文献   

11.
《曹刿论战》中有两句:“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我认为应在“下”与“登”后分别断开,“辙”后改逗号为分号,才符合史官之本意。如此,则为:“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先说“视”与“望”。文中“视”的对象是“辙”。“辙”的含义是车的“两轮在泥道上碾出来的痕迹”。这样的痕迹在车上“向下”当然可以看到。但要看出名堂、看出道道来(如后文曹刿所言“视其辙乱”),则非下兵车  相似文献   

12.
《曹刿论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断句目前有三种情形:一是在“辙”下用逗号隔开:“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春秋左传注》、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散文选》都是这样标点的。二是在“下”和“辙”下点断:“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见杨伯峻的《春秋左传注》。三是郭锡良等编写的《古代汉语》,在“下”、“辙”、“登”下点断:“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三种不同的标点,反映了对这句话三种不同的理解。第一种是将“下视”理解为偏正关系。  相似文献   

13.
苏轼姓苏名轼。其父苏洵曾揭示其取名本旨云:“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嘉佑集·名二子说》)取名似乎暗含有“促其自励以成大器”之意。苏轼与其父苏洵、弟苏辙,世人合称“三苏”。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云:“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清人张鹏翮撰其三苏祠联曰:“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把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称为“四大家”。苏轼的称谓约有十数种,今据子冉先生《苏轼的称谓》择其主要者加以补充说明,并作一点考证,略述于后。  相似文献   

14.
读《教育艺术》1999年第7期载《苏东坡与素质教育》,对苏轼名字的寓意,特抄录苏洵《名二子说》,以供参考:“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苏洵的意思,“轼”是供人扶手,不比车的必要的那些部件;然而缺了轼,车又似乎不算设置完善。显然,苏洵是以深刻的阐释表达他对儿子的勉励和警戒;流露出慈父般的一丝忧虑。而对苏辙呢?“辙”是车道…  相似文献   

15.
1.“夫鼎有铭,铭者,自名也。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 而明著之后世者也。”据此,较为合理的推论是 A.金文的起源可能和祖先崇拜有关B.刻铭于鼎可能是古代祖先崇拜的普遍形式C.不足以得出任何有意义的结论D.宗法制度是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文言文中三个词 :(一 )《左传·庄公十年》之“轼”当为动词 ;(二 )《庄子·逍遥游》之“三餐”当为“吃三口饭” ;(三 )《孟子·告子下》之“人恒过”当为“人必然犯错误”。  相似文献   

17.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练习。说人喜瞋喻过去有人,共多人众坐于屋中,叹一外人德行极好,惟有二过:一者喜瞋,二者作事仓卒。尔时,此人过在门外,闻作是语,便生瞋恚,即入其屋,擒彼道己愚恶之人,以手打扑。旁人问言:“何故打也?”其人答言:“我曾何时喜瞋、仓卒?而此人者道我恒喜瞋恚,作事仓卒,是故打之。”旁人语言:“汝今喜瞋仓卒之相,即时现验,云何讳之?”——《百喻经》玄石戒酒昔者玄石好酒为酒困五脏熏灼肌骨蒸煮如裂百药不能救三日而后释谓其人曰吾今而后知酒可以丧人也吾不敢复饮矣居不能阅月同饮至曰试尝之始而三釂止明日而五之又明日十之…  相似文献   

18.
苏子由《黄州快哉亭记》:“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清河张君即张怀民,字梦得,又字偓佺,元丰六年谪谴来黄,遂与坡公相识而得以交游,六月营新居于江山,且于其庐之西南筑亭,苏子名之曰“快哉”,并作水调歌头词以赠怀民.其词曰:  相似文献   

19.
近读苏东坡文集,方知苏小妹为苏东坡之姊而非其妹。苏东坡为乳母所作之基志铭写道:“事先夫人三十有五年,工巧勤俭,至老不衰。乳亡姊八娘与轼。”八娘何人?据《苏诗总案》记载:“东坡姊八娘……不得志卒”,司马光在《苏主薄夫人墓志铭》中也曾提到:“幼女(即八娘)有夫人之风,能属文,年十九,既嫁而卒。”可见,八娘乃苏东坡之姊。据苏东坡所言,他只有三个姐姐并无妹妹。大姐早亡,二姐和三姐也都在东坡年少时先  相似文献   

20.
酒酸     
《甘肃教育》2003,(5):16-16
有上酒店而嫌其酒酸者,店人怒,吊之于粱。客过问其故,诉日:“小店酒极佳,此人说酸,可是该吊。”客日:“借一杯我尝之。”既尝毕,攒眉谓店主日:“可放此人,吊了我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