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厘米和米的认识"的第二课时内容。教学目标:1.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根据表象初步学会用米估测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通过动手操作,知道1米=100厘米。2.运用迁移规律,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测量能力、观察能力与想像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2.
吴锦香 《考试周刊》2013,(21):85-85
<正>一、教材分析苏教版二年级下学期《分米和毫米》。本节课是以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为纽带,将米、分米和毫米联系起来。借助测量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认识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教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多种活动,建立丰富的表象,逐步形成空间观念。但由于生活中学生缺乏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又很少用到分米、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因此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表象很难建立。  相似文献   

3.
<正>“认识米”是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是在认识厘米的基础上教学的,旨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知道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本节课教学,安排了三个层次的学习活动。第一层次,创设比赛情境,自然引出长度单位“米”,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米尺上“1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第二层次,引导学生借助两种不同的“身体尺”,从多个角度感受1米的实际长度,  相似文献   

4.
<正>学生在生活中虽然听过或见过“千米”,但对“千米”的感知总体上还是模糊的,通常不会形成1千米的长度观念。另一方面,千米是一个较大的计量单位,它无法像米、分米、厘米和毫米那样制作教具或学具,也无法借助肢体动作进行比划。基于此,教师组织学生走一走或乘坐交通工具去直观感受1千米,引导他们利用间接经验,在推算与想象中建立1千米的表象,建构1千米的概念,同时为他们今后认识吨、公顷、平方千米这些较大的计量单位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5.
倪敏 《小学数学教育》2022,(Z4):119-120
<正>“厘米的认识”是图形与几何领域中有关“度量长度”的知识,与后续认识米、分米、毫米等知识相比较,“厘米的认识”这节课有其独特性,它是长度单位“知识链”中的起始课,是学生认识度量的“种子课”。学生需要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对比中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在选择单位测量的过程中初步建立对度量单位的整体感知,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建立1厘米的表象,在回顾与反思中形成结构化思维,  相似文献   

6.
空间观念是在空间知觉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是几何形体的大小、形状及其相互位置关系在人脑中的表象。空间观念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表象的支撑。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正确而丰富的表象,对知识的理解才会产生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过程,空间观念的发展才能落到实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去丰富学生的表象积累。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三册P50。教学目标:1.知道米的含义,正确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2.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3.根据初步形成的1米实际长短的表象,进行一些直观的判断与思考。4.在小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并养成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教学准备:教师:米尺、剪刀、绸带、胶带纸及标签纸若干。学生:每个小组一把剪刀、一把米尺、一卷绸带,标签纸若干。教学过程:1.谈话引入“米”。说说自己的身高。学生都不约而同地用了同一个字:米。(板书课题:米)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我们常用…  相似文献   

8.
"公顷的再认识——平方百米"是一节拓展复习课,目的是让学生对"公顷"这个抽象的面积单位有新的认识。在教学中,教师将"公顷"更换成"平方百米",还巧妙引入了"平方十米"这个新的面积单位,使学生能够借助于已有的面积单位的表象来建立更大的面积单位,从而在推理和想象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量感。通过结构化的教学,将零散的知识"串"起来,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厘米和米的认识”一节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知“1厘米”的长短,进而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长度”的观念。 怎样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呢? 不少教师往往先拿出米尺介绍尺子的用途,再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生尺,帮助他们认识尺上的刻  相似文献   

10.
[教学思考] “面积单位”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测量”内容。苏教版教材把这一内容编排在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第二课时。在学习此内容之前,学生已在二年级上册认识了“厘米和米”,在二年级下册认识了“分米和毫米”,建立了长度单位的表象。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科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50-52页的例题及"想想做做"。【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工具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国际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操作等学习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12.
下面是我听过的一节公开课.是一年级赦学《我又长高了》的教学片段,这节课教师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建立1米-100厘米这样一个长度单位的基本概念。课前教师让学生准备一张长10厘米,宽1厘米的彩色纸条。  相似文献   

13.
<正>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数学教学要重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但是,如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却很少有教师能清楚地回答出来。比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单元中"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的教学,许多教师就是按教材中的设计那样,先告诉学生正方形边长是1分米,那么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然后再让学生知道1分米等于10厘米,于是这个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00平方厘米,从而得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科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50~52页例题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相似文献   

15.
黄玲红 《湖南教育》2004,(16):36-37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这部分内容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在生活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P80~83。目标预设:1.引导学生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正确的表象。2.使学生会用面积单位测量指定的面积,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指导学生有序地观察、操作,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重点:认识面积单位,深化对面积意义的理解。教学难点: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米、1平方分米”的正确表象。教具准备: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各一个,米尺一根。学具准备:长4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一个,一个信封内装有边长分别为1平方厘米、1平…  相似文献   

17.
<正>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亲身或虚拟地经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识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在"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丰富的数学体验和空间想象过程中逐步建立起空间观念。1.在观察中体验,建立表象。学习几何知识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熟悉的实际事物,也可以从中选材,让学生通过观察、触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第44~46页。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方面: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表象;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2.过程与方法方面:让学生充  相似文献   

19.
解玲兰 《教书育人》2014,(12):25-25
案例一一位教师执教“认识分数”,针对课后练习“想想做做”进行引导,想借此巩固所学知识并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回答:1分米里边有10个1厘米……学生还没说完,教师就武断地阻止了学生的回答,追问:“这里哪有1厘米,哪有1分米?  相似文献   

20.
选择用哪种长度单位测量或者估算物体的长度是"分米和毫米"的教学难点。通过建立长度表象,让学生充分了解分米与毫米的概念,熟悉分米、毫米与米、厘米之间的转化,体现了"生本教学"的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