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洁  胡仕峰 《现代语文》2005,(10):38-38
点燃理想的火种,鼓起自信的风 帆;架起成功的桥梁,敲响胜利的晨 钟。这是我心底的催化剂,我要依靠 它们去搏击长空,我要凭借它们去为 自己开辟一方新的热土。要时刻牢 记:我就是我。 ——题记  相似文献   

2.
杂多酸(盐)是高效催化剂,既兼有配合物和金属氧化物结构特征,又兼有强酸性和氧化还原性,所以不仅可用作氧化还原催化剂和酸催化剂,还可作为两者兼有的双功能催化剂.  相似文献   

3.
4.
综述了合成氨工业催化剂从Fe3O4基到Fe1-xO体系和钌催化剂的发展,表明Fe1-xO催化剂体系的发明,使氨合成催化剂的活性有了长足的进步,而钌催化剂有望突破近一个世纪的铁催化剂的历史。结合氨合成的发展现状,提出合成氨催化剂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5.
合成吡啶催化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醛(酮)氨法合成吡啶可用ZSM-5作催化剂, 本文研究了ZSM-5催化剂的表面酸性与催化合成吡啶活性之间的关系. 合成了硅铝质量比为120的ZSM-5, 并用钴、铁对其进行改性, 用吡啶红外光谱技术测定了ZSM-5的表面酸性. 研究表明用Co2 ,Fe3 离子对HZSM-5进行改性, Lewis酸中心明显减少, 对氨的吸附能力下降, 这种现象保证了足够多的酸中心暴露和醛反应, 有利于吡啶碱的形成, 吡啶碱产率可达78%. 该研究为制备高活性、高选择性的合成吡啶催化剂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7.
本文综述了超强碱催化剂的研究及应用进展状况,展望超强碱在化学工业上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课堂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而灵感是最美妙神奇的思维之花,它是激发人类潜能的智慧源泉。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灵感能使课堂出神入化,妙趣横生,让课堂教学达到最佳境界。所以说,灵感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9.
羧酸酯是一种重要的精细有机产品。寻找新的酯化反应催化剂来替代浓硫酸成为近几年来的研究热点,本文报道了一般酸型催化剂、固体酸催化剂、杂多酸催化剂及超强酸催化剂在酯化反应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绿色催化剂的应用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分子筛、杂多酸、固体酸等新型绿色催化剂的特点和应用进行了回顾和展望,这些绿色催化剂具有无毒、无害、选择性好、催化活性高、反应条件温和、不产生环境污染等共性,是本世纪研究绿色化学的主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1.
高分子催化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高分子催化剂的组成、性能及制备等为线索介绍了近些年来高分子催化剂的研究进展情况.对高分子负载络合催化剂、可溶性金属络合物催化剂、高分子保护催化剂、模板聚合物催化剂以及稀土、相分离催化剂等作了较为全面的概括论述.  相似文献   

12.
高延贵 《班主任》2012,(2):69-69
从前的我就像是一瓶懒惰的过氧化氢,一瓶不愿反应的双氧水。  相似文献   

13.
通过大量实验,探索出一种测定中变催化剂的新方法,提高了测定速度,降低了操作强度,在实际运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导入是新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开始,教师可以凭借这的最初信息交流进行有目的的交流,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获取注意力和知识,也是良好的学前准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成功导入是教学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是针对笔者对英语课堂导入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综述己酸乙酯合成中各种催化剂的应用.结果表明:磷钨杂多酸、SO2-4/TiO2/La3+和硫酸氢钠复合催化剂对合成己酸乙酯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酯化率较高,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氢能被誉为"21世纪的绿色能源"。氢气的燃烧只产生水,能够实现真正的"零排放"。基于生物质的乙醇转化制氢是目前制氢领域研究较热门的技术之一。当前此研究主要集中在催化剂的选择和改进方面,本文就国内外对于乙醇转化制氢催化剂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德育是塑造灵魂的工程,对人才的培养起着关键作用。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准确地阐明了化学平衡移动的定义,正确解释了催化剂与化学平衡的关系,纠正了催化剂与化学平衡关系中的偏颇观点。  相似文献   

19.
文章阐述了作者通过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激励,从而引领学生走向成功。  相似文献   

20.
李妍 《华章》2011,(25)
数学是一门思考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掺入“催化剂”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应注意营造自由与安全的教学环境、创设创新性的问题情境、采取多变的教学形式、注重课堂的内心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